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復習課應進一步關注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和內在邏輯,關注在不同真實情境下學生的知識遷移情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單元教學設計主要用來解決高三復習課中課時不足的問題。基于學生的學情與認知規律,在統攝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教材解構、素材鎖定、情境生成,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情境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的復習課模式。文中選取2020年新春特別節目中“再看我們的母親河”這一真實情境,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在真實情境中打亂學生原有的知識序列,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地理教學真正回歸學科核心素養的增強與提升。
關鍵詞:高中地理;真實情境;大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復習教學設計中的“單元”,不能只局限于教科書中的章節單元,而應利用真實的情境設置問題鏈,加強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索,解決復雜真實問題的能力[1]。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高三學生,基于2020新春特別節目中“再看我們的母親河”這個節目的真實情境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探討基于真實情境下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方式與實施方案。
一、基于真實情境的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優勢
(一)大單元教學設計
單元不是內容單位,而是學習單位,是微課程。它主要指向素養目標的達成,以問題鏈或任務串來組織目標、情境、知識點、活動、評價等,使其成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學習故事。本文所設計的“再看我們的母親河”這個大單元設計對應的教學內容主要為內外力作用。這一部分內容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屬于“地表形態的塑造”這一章節的內容。新課標中關于“地表形態的塑造”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新課標“地理1”中主要強調地貌的識別和地貌特征的描述,新課標“選擇性必修1”中主要強調內力和外力作用以及在地表形態塑造過程中人類對它的影響[2]。因此,本文圍繞該課程標準,依據視頻內容從黃河上游到下游取水地的地理情境設計了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問題的全部過程。
(二)基于真實情境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在高三地理復習中的優勢
首先,大單元教學更能適應目前高考改革的趨勢。如今,高中地理教育正處于由舊高考向新高考的過渡階段;傳統的復習課沒有辦法適應新高考模式下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要求。而大單元教學設計主要通過單元主題的設計、新課標與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重構知識網絡,鍛煉學生在不同的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適應新舊高考過渡的特殊時期。如本文創設“再看我們的母親河”的真實情境中涉及“地殼運動”“流水侵蝕作用”“流水堆積作用”等多個知識體系,其中的知識是龐雜、無序的。對于這部分內容采用大單元教學設計,可以破除教材的知識單元限制,進行教材的重組和二次開發。
其次,大單元教學設計有利于貫徹落實地理核心素養[3]。素養不應只是知識點和技能。它應該在特定情境中,通過課堂學習或者實踐課的參與,不斷地貫徹和提升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然而,學科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中卻很難通過一個課時體現出來。而大單元教學設計,可通過同一情境或不同情境,讓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整合、對比、應用。
最后,大單元教學有利于提高復習效率。新教材啟用之后,由于教材數量的增加,高考地理復習時間更加有限,如果還采用傳統的按章節復習方式,缺乏內在的邏輯思維能力,將極大地降低課堂效率。雖然地理知識具有規律但情境卻又具有特殊性,在解題時應結合材料充分考慮情境的獨特背景和特殊要素。如在黃河各水文站的取水情境中需要充分考慮河流的水文特征、各個外力作用之間的相互聯系、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對河流地貌形成的影響等,學生需關注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因此,本文選取觀看2020年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再看我們的母親河”這情境,一串到底,能夠較好地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聯合起來,在情境中發掘可能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地理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步驟
在新高考改革下,地理這種對實踐力要求高的學科,如果學生僅通過自己有限的知識面很難適應這種考試。因此,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單元主題、目標、學情等,在課堂上創設與生活相關聯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情感體驗,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4]。
(一)整合教學資源,明確教學目標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這一主題相關教學內容較多,并且分散在不同教材、不同學段:新課標地理1第四章第一節常見的地貌類型,選擇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中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構造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的發育這三節課。由于這兩本書所針對的學生群體不太一樣。新課標地理1主要針對所有高中生,因此,教學難度相對較小。選擇性必修1主要針對選考地理的學生,有一定的教學深度。因此,需要整合以上教學內容,制訂大單元教學目標。
(二)創設教學情境、預設教學課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實施建議中強調要以必要的直觀手段和生活經驗,在地理情境中強化思維訓練。在高三復習課中,可依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趁熱打鐵”,提供新的刺激,以情境的形式重新喚醒和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再看我們的母親河”大單元教學選擇了黃河流域上典型區域作為具體問題的情境,并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展現出來。學生通過對各項信息的篩選與挖掘,利用其解決問題。
(三)選擇合適教法、設計學生活動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強調要重視問題式教學,問題鏈的設計是大單元設計的核心,其設計的質量決定了教學設計的深度。在高考復習課中最好以問題鏈的形式設計大單元教學,一環緊扣一環,由淺入深,不斷地深化知識,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本文在“再看我們的母親河”這一大單元的教學設計中,首先,根據具體教學情境設計問題組。根據黃河流域由上游到下游不同取水點的地理景觀,設計問題。其次,結合問題特點,選擇合適的學生活動。在設計過程中適當添加了相關的視頻、圖片資料,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地理事物,為今后遇到上述問題時能快速領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如在取水站——水浪底水文站的情境中,通過大壩修建前后圖片的對比,讓學生直觀明了地感知水利工程對河流上下游的影響。
三、“再看我們的母親河”大單元教學設計
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情境選擇或創設應與地理教學內容相適應,要求用一個廣闊的、可拓展的開放情境,統領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5]。本文以“再看我們的母親河”這個情境設計為例,談一下如何實施大單元教學。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心理特點:高三學生思維更為發散、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強,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思維辯證能力。
2.已有生活經驗:內外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表形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已有識別不同地貌形態的生活經驗。
3.已有知識儲備:通過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以及區域地理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4.現有學習困難: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和教材中所學習部分中涉及的關于內外力作用的相關知識,但對內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地質構造中的成因,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識網絡,對所學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較弱。
(二)學習目標
通過觀看2020年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相關視頻,直觀感受內外力作用下所塑造的不同地形地貌特征。通過問題鏈的設計及學生自主探究來分析不同地貌形態的成因,理解內外力作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百度搜索“異重流”,了解異重流的概念,分析異重流的成因,明白異重流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課時安排
內力作用(2課時)、外力作用(3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時1、2內力作用
【情境導入】觀看2020年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相關視頻
設計意圖: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引出本節課的問題。
探究1取水地:黃河源頭玉樹州曲麻萊縣約古宗列盆地
問題:1.分析16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躍出地表的原因。
2.用思維導圖形式推導板塊運動與黃河流向的關系。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成果的交流,設計了思維建模環節,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概括板塊運動與河流地貌之間的思維模型,貫徹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探究2取水地:貴德水文站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高原湖泊,是由祁連山脈的日月山、青海南山與大通山之間斷裂下陷形成。形成初期,約距今20萬-200萬年前,青海湖還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當時的氣候溫和多雨,湖水主要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流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于新構造運動使周圍山地發生隆起,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再加上氣候變化影響,使青海湖從外流湖變成了閉塞湖,由淡水湖逐漸變成咸水湖。下圖示意青海湖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
問題:1.從內力作用角度,說明青海湖的演化過程。
2.推測倒淌河流向發生改變的原因。
3.分析周圍山地隆起和氣候變化后青海湖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
設計意圖:不同的區域受到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類型和強度存在差異,同時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對其他地理事物產生不同的影響。通過探究青海湖的演化過程,理解內力作用對河流地貌的影響。
探究3取水地:青銅峽水電站
問題:1.分別描述賀蘭山和銀川平原的形成過程。
2.說明“黃河放慢腳步”與銀川平原形成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賀蘭山和銀川平原的形成過程,理解內力作用對地形地貌的影響。
課時3、4、5外力作用
【復習舊知識】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五種外力作用影響因素和作用。
探究4取水地:黃河源頭玉樹州曲麻萊縣約古宗列盆地。
問題:根據巖石風化的原理,分析黃河源風化作用強烈的原因。
設計意圖:學會使用風化概念來解釋黃河源風化的成因。通過分析地貌成因,掌握風化、侵蝕等概念,并靈活應用于地貌成因的解釋中,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探究5取水地:山西臨汾吉縣黃河壺口瀑布
問題:1.此段河流的流向?
2.描述該段河流的流速并分析原因。
3.分析此處河水侵蝕能力強的原因。
4.流水對崖壁的磨蝕會使瀑布向哪個方向移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研究河流的流速和侵蝕作用,探究流水侵蝕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探究6取水地:小浪底水文站
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比重差異且可以相混的流體,因比重差異而產生的流動。
問題:1.說明異重流清除小浪底水庫淤積泥沙的過程。
2.分析調水調沙對下游河床形態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對異重流清概念的學習,理解異重流清除小浪底水庫淤積泥沙的過程。理解水利工程對河流上下游的影響。
探究7取水地:三門峽水文站
問題:分析洪峰激增的原因及危害。
設計意圖:根據視頻中三門峽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三門峽洪峰激增的原因及危害。
探究8取水地:山東水文局利津水文站
問題:1.分析東營海岸線向東推進的原因及影響。
2.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堆積在海底的泥沙會形成什么巖?
設計意圖:結合東營海岸線變化情況,分析海岸線變化與外力作用之間的關系。
課后活動:
1.收集長江流域上中下游河流地貌的相關資料。
2.通過觀察,并結合所收集到的資料,分析這些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3.對比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內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河流地貌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總結出一般規律。
結束語
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是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將教材當中散落在各個章節的知識點構建成一個知識網絡的過程。因此,真實情境的選擇就顯得異常重要。最難的應該是情境的選擇。然而,并不是每一部分的內容都適合大單元教學設計。在大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點的灌輸,也需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學生在創設的真實情境中,鍛煉從材料和圖片當中獲取信息能力,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適應新高考真實情境中經常變化的知識系統。本文選用黃河流域不同河段河流的水文特征的真實情境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以它為載體,一境到底。促使學生不斷地將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點進行整合,遷移運用,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基于真實情境下的復習教學方式可讓學生進一步提高對信息的提煉以及綜合分析能力,養成解決地理問題的思維模式,達到知識應用、舉一反三、學科素養升華的復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心怡,張爭勝.大單元教學設計在高中地理復習課中的應用:以“中國網店第一村”真實情境為例[J].地理教學,2021(9):49-5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丁志軍.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探究[J].新課程,2020(24):47.
[4]戶清麗,付媛媛.基于學科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以“黃河流域內生態脆弱區域的綜合治理”大單元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35(5):9.
[5]全汝逸,樂淮輝.基于真實情境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以“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為例[J].地理教學,202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