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南通市海門區樹勛小學以“一樹一世界,一人一精彩”為辦學理念,通過省級融合教育項目的實施,構建融合教育的學校文化,實施融合教育課程,開展融合教育行動,強化師資培養,合理利用資源,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整體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融合教育;農村學校;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10
南通市海門區樹勛小學(以下簡稱“學校”)以實施江蘇省個別化教育項目和基礎教育前瞻性改革項目為抓手,致力于融合教育和個別化教育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從“為了極少數”到“發展每一個”的融合教育目標,將融合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學校文化內涵,融合教育課程充分貫通于學校課程體系,融合教育行動全面溫暖兒童學習生活,融合教育思想深層植入到教師教育行動,讓融合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育人效用,促進了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整體的高質量發展。
一、融合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學校文化內涵
融合教育,首先應該是學校文化要有“融”的因子?!耙粯湟皇澜?,一人一精彩”是樹勛小學的辦學精神。強調一棵樹就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就是要順應每一個師生的天性,滿足每一個師生的需求,助力每一個師生的生長,成就每一個師生的精彩。辦學精神與融合教育學校之“平等、接納、尊重、合作”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性。在辦學精神的基礎上,學校又提出了“每棵都最美”的融合教育理念。突出每一個,每一棵!每一個樹小人的血管里,都流淌著飽含“平等、尊重、每個都能做到最好,每人都能發展”這些因子的血液。
學校文化要有顯性的文化氛圍。老師們把這樣的一些語言放在學校最顯眼的地方,讓每一個樹小人時刻都能看到,同時在升旗儀式上喊出來,日久天長,耳濡目染,深入人心。學校對資源中心、感統訓練室、心理健康中心進行精心布置,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全體師生,“融合”是學校的一種精神。
學校文化要有一致的行動姿態。走進樹小校園,教室最中心位置的那個孩子或許就是個特需學生,但是不會讓人感覺到他的特殊。我們提倡平等對待每一個兒童的存在方式,滿足每一個兒童的教育需求,實現每一個兒童的最佳發展,“看不見”特殊照顧、特殊關懷、特殊教育。
二、融合教育課程充分貫通于學校課程體系
融合教育,必須將“融”貫通于整個學校課程體系之中。課程即生活,課程即跑道,課程理念一直讓樹小人思考,如何在課程體系中真正“融”貫融合教育的理念,“融”通個別化教育實踐。
課程圖譜是一個學校課程體系的最核心體現。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將特需課程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平行設計,精心打造。充分發揮資源教室、資源教師的作用,開設資源教室課程,將補償課程、個訓課程納入課程體系。
進行課程適宜性改造,堅持“一人一表”。融合教育學校要落實個別化教育和缺陷補償,要讓每一個特殊兒童有最好的發展,必須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課程安排。輕度智障兒童完全隨班就讀,在日常的普通課程中進行課程目標、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上的調整,由隨班就讀輔導老師安排。唐氏、中度智障兒童半日隨班就讀、半日實施資源教室課程,由資源教師根據學生需求進行感統訓練、學科補償。
滿足多樣的課程選擇,堅持“一人一社團”。學校所有開設的社團,都無條件向每一個特殊兒童開放,讓他們有更豐富的課程選擇,有更個性化的學業與技能發展。每一個社團課程都進行適宜性改造,讓他們因為個別化的關懷引領而有更有效的學習體驗。一個輕度智障的孩子對科技類的社團非常感興趣。這樣的特需兒童進行基本的電腦操作本不是問題,可在運算、設計等方面比較吃力。老師就對社團課程進行適宜性改造,運算借助計算器,設計變成模仿,讓這個孩子在伙伴的幫助下,將一個個他所喜歡的模型打印出來、呈現出來。那種成功的體驗給這個特需兒童所帶來的活力是難以估量的。
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學校生活。目前,學校還致力于構建 “基礎讀寫算”課程、“生活與安全”課程、心理健康課程、勞動課程、體育藝術課程。以“融”貫通的課程,就會創造出融合教育的美好生活。
三、融合教育行動全面溫暖兒童學習生活
融合教育,要“融”暖學校每一個孩子的生活,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感覺到“平等”和“接納”。“平等”是融合教育的靈魂,“接納”是融合教育的基礎。
人人都是運動員,個個都是表演者。讓每一個孩子成為生活的主角,課堂生活是這樣,校園生活更如此。如一年兩次運動周,一次田徑運動會,一次趣味運動會。田徑運動會上,運動天賦好的當運動員參加競技運動;運動天賦欠缺的當啦啦隊員,為班級助威吶喊,每一個都參與其中。趣味運動會人人參與,參與率是學校評判成績的重要標準(尤其是隨班就讀班級中的特需兒童參與情況)。藝術節中,校園劇、書本劇展演是每年主打內容,每個班級一個劇目,特需兒童哪怕是演一棵樹站在角落,都應該成為舞臺的一部分。
每人都有崗位,個個擔負責任?!巴昝澜淌摇笔切陆逃笮袆又唬且粋€書寫生命傳奇的場所,倡導共同生活,共創美好。我們將融合教育理念與締造“完美教室”項目結合,讓每一個孩子為了共同制定的美好愿景而承擔起相應的崗位責任。在學校3D教室和航模教室前,每天早晨都會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是智障兒童)在擦窗臺,他們會驕傲地說,這是我們的崗位,我們要讓這里干干凈凈,不能讓我們班級丟分!
“我們不一樣,我們都一樣!”接納特殊,平等對待,這是在確定學校文化之初就有的思考和行動。以“樹”比人,一個人就是一棵樹。世上樹有千萬種,每種都不一樣,姿態、質地、氣味都不同,但是他們都有生命,都向著陽光生長。彼此接納,相互包容,才能擁抱世界,享受美好。這樣的學校文化影響著老師、家長、學生,融合教育的學校里,生活更溫暖、更美好。
四、融合教育思想深深植入到教師教育行動
“融合”的理念,入腦入心,入情入境,更要灌注于學校所有的教育行為之中。
思想重塑,讓理念指揮行動。為了讓“融合教育”“個別化”項目的基本思想扎根到老師的心靈深處,學校請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輔導。從省里的專家到地區的專家,專題指導融合教育的實施,讓教師樹立“融合教育”是大教育的觀念。組織學校校長、副校長、專職特教教師、隨班就讀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從上海到杭州,一路觀摩考察,開闊眼界,一路改變觀念,汲取經驗。組織教師共讀融合教育相關材料,開展讀書交流,共讀共寫,熟悉融合教育的基本思想,了解個別化教育的操作要義……
技術指導,用實踐推動成長。隨班就讀的課堂教學和個別化教學指導是普通學校教師的弱項。學校請來市里專業教師進行專題的指導幫助。他們坐在資源教師邊上一對一地指導如何上好個訓課。區巡回指導中心教師每月一次進入學校的隨班就讀課堂,觀察、指導,讓每一個隨班就讀教師知道如何關注、如何回應、如何鼓勵這些特需兒童。老師們就在這樣的實踐和指導中成長,成為融合教育的中堅力量。
五、讓融合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育人效用
將資源中心(教室)最大化合理使用,才能實現“融合教育”的本義。學校資源中心集資源教室、感統訓練、心理輔導為一體,建設經歷了兩年時間,資源豐富,環境溫馨,成為實施融合教育的重要場所。
物力資源共用。學校的所有教育資源是對全體學生全面開放的,特需兒童對學校資源的利用有著優先權,尤其是資源教室。學校還將資源教室的服務對象擴展到全體學生。感統訓練室更是如此,學校新生入學第一個學期都要進入感統訓練室參加課程學習,充分利用感統教室的各種訓練器械調節感覺系統能力,讓資源中心物盡其用,發揮功效。
人力資源共享。資源教師是教學方案的主要實施者,也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溝通的橋梁,負責對特需兒童進行個別輔導、補救教學,對普通班教師和家長提供咨詢與支援服務。特別是普通班級中有著不是特需兒童但數量不少的“特別兒童”。沒有經過專業能力提升培養的教師,對于這些“特別兒童”的教育束手無策。讓資源教師參與制訂教育方案,介入教育過程,往往能事半功倍。
在關注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同時,學校還不忽略“學生”這個教育資源的存在。為了加強對普通學生的教育,學校挖掘敬老院、特殊教育學校等教育資源,將身殘志堅的兒童作為德育榜樣,讓對特需兒童包容接納的同伴成為德育素材,這類教育資源的功效更為強大。
樹勛小學深度推進融合教育,融合教育同樣促進了學校的發展,改變了師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越來越多的師生在“融合教育”的光澤下滋潤發展,溫暖生活!6年來,學校從區域二流學校,發展成為市域有一定知名度的農村小學,學校連續6年獲區綜合考評特等獎,先后獲評海門區融合教育先進單位、南通市新優質學校、南通市文明校園。學校承辦了省、市、區十多次活動,接待了來自廣東深圳、陜西榆林、江蘇連云港、興化等多批次融合教育考察團的來訪,在省市各類融合教育現場會、培訓會中做經驗介紹近20場次。融合教育教師團隊連續3年被評為海門區“四有好教師”。學校滿意度測評中,群眾對學校的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9%以上。融合教育讓樹小人找到了教育的自信與發展的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樹勛小學,22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