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機關幼兒園為滿足“隨班就讀”兒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根據特需兒童的個性、人格、興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以普通教育課程體系為基礎,對課程的目標、內容、評價等進行調整,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兒設計個別化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形成面向所有幼兒全面發展的課程結構。
【關鍵詞】 適宜性調整;學前融合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10
為滿足“隨班就讀”特需兒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根據特需兒童的個性、人格、興趣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機關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在學前融合教育方面積極嘗試,以普通教育課程體系為基礎,對課程的目標、內容、評價等進行調整,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兒設計個性化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
一、基于學生現狀及發展需求的課程目標調整
幼兒園課程目標橫向上可以分為知識、技能、情感3個層面,縱向上分為課程總目標、領域目標、主題目標。學前融合教育中課程目標的適宜性調整,主要依據教師對相關特需兒童一日活動中發展水平和能力的觀察結果。我園隨班就讀班級的課程目標分為兩大塊:一是分析課程內容、領域發展標準,確定普通兒童的課程目標;二是調整普通兒童的目標生成特需兒童的課程目標,并提供特殊的支持和資源,重構師幼關系。
例如我園一項中班美術活動“有趣的植物敲拓染”,教師根據班級一名發育遲緩幼兒的認知水平、動作發展能力及藝術感受力設置了課程目標。(1)普通兒童:通過觀察,了解植物敲拓染的方法,進行創意拼貼與拓印;并在敲敲、碾碾中發現植物的顏色痕跡。特需兒童:利用圖片或者視頻的提示(模仿老師、同伴的樣子),在同伴的幫助下進行造型的拼擺,完成敲敲、碾碾的動作。(2)普通兒童:通過合作創作促進幼兒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發展。特需兒童:能在老師、同伴的提醒下,用膠帶粘貼植物,會用“我們拼什么?”句子來和同伴進行討論。(3)培養幼兒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活動目標一針對特需兒童的大、小肌肉運動能力;目標二針對特需兒童的語言發展特點及合作能力,促進他的社會性發展;目標三從幼兒的藝術領域發展標準出發,普特兒童均能在藝術活動中提高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
這種目標適宜性調整內部關聯度高,教師易把握、易評價,既保證了普通兒童課程目標實現,也滿足了同一教學環境下特需兒童的個性化教育需要,促進了全體幼兒的發展。
二、立足共性與個性有機融合的課程內容調整
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內容的適宜性調整需要促進共性課程內容與個性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鏈接普特兒童的經驗與環境資源,有重組、延展等不同方式。“重組”指把特需兒童的補償性、功能性、發展性內容整合到普通課程中,在多元化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為特需兒童提供更恰當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大班繪本閱讀活動“大石頭”中,教師根據班級一名發育遲緩幼兒的特點調整教學內容。
“延展”指教師以游戲活動的方式,結合表演、閱讀、美工、建構、體能活動等,鼓勵特需兒童嘗試、探索、使用工具、動手實踐,并與同伴進行對話、溝通,組織小組互動或團隊合作。如在主題活動“好吃的水果”中,教師為特需兒童設計了系列延展活動:(1)“漂亮的草莓”引導特需兒童仿畫草莓,滲透康復訓練——握筆畫畫,模仿畫線條及簡單的圖形。(2)“好吃的草莓”,特需兒童和老師、同伴一起制作草莓糖葫蘆,滲透味覺的康復訓練。(3)“我們的草莓園”,特需兒童練習用夾子夾住“草莓”葉片,和同伴一起布置草莓園,滲透手部精細動作——抓握、拿取、擺放、搖晃、敲擊等康復訓練,增加手指力量。(4)“水果藏寶圖”,特需兒童尋找教師要求的水果,認識水果名稱,練習視覺搜尋能力,建立分類的能力。
三、聚焦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課程評價調整
我園根據普特兒童的不同身心發展特點從評價內容、評價形式等方面進行適宜性、多元化調整,評價普特兒童各方面的發展,以及課程目標、教學策略等是否恰當,為下一階段的課程實施提供依據。
課程評價內容從單向到全面。我園注重將普特兒童發展目標進行分解,對兒童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同時注重教師在課程適宜性調整中教育認知、互動質量、自我反思的專業發展評價,以及對課程適宜性、科學性、達成度的評價。從課程評價中促進兒童、教師與融合教育課程的整體發展。
課程評價形式從單一到多元。我園融合教育課程樹立多元化和情景化的評價觀,建立由幼兒、家長、社會、學校和教師等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教師通過游戲觀察記錄、一對一傾聽、建立成長檔案等方式過程性地評價兒童發展;普特兒童通過表征、展演、講述等形式形成自己對融合課程以及游戲的思考與表達;家長通過觀摩半日活動、參與幼兒游戲、擔任助教等形式參與評價。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真實情景與模擬情景相結合,評估課程適宜性調整的效果和質量,支持普特兒童的全面、可持續性發展。
“普特融合、游戲啟智、弱化障礙、和諧發展”是我園融合教育課程的實施理念,通過一人一案、家園攜手、好友助學等支持策略,普通兒童在與特需兒童共同學習、交往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個體的差異,學會信任、包容與關愛,特需兒童也逐漸完成形式上、功能上、交往上、社會上的融合,實現互補共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機關幼兒園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