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秉承張謇思想,緊緊圍繞“辦好人民滿意、師生幸福的現代化特殊教育”總目標,區委區政府高度關心關注,教育、殘聯、衛健、財政等部門協同推進,普特學校責任共擔,全社會大力支持,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家長認同、優質融合的特殊教育發展之路。
【摘 要】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教育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實施國家和江蘇省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深入推進區域融合教育,注重頂層設計,強化普惠發展,堅持科研引領,重視師資培塑,著力課程研發,助力兒童成長,積極推動區域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師生幸福的特殊教育。
【關鍵詞】 特殊教育;區域推進;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6
為了進一步落實好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要求,加快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海門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為契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特殊教育置于優先發展的突出位置,加強對特殊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特教特辦,堅持政府主導、全面布局、精準施策、穩步推進的策略,進一步加大特殊教育資源統籌力度,構建海門區域特殊教育服務保障體系,為全面提高區域特殊教育質量、促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堅持政府主導,全面落實特殊教育發展主體責任
(一)加強領導,強化頂層設計
海門區委區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將特殊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區委書記、區宣傳部長等領導先后多次現場辦公,召開聯席協調會議,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特殊教育發展瓶頸為目標,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堅持公平導向的政策和制度設計,充分發揮政策和制度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各類教育資源向特殊教育傾斜的配置機制,補足短板,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區教體局和殘聯牽頭區民政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健康委、扶貧辦等部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隨班就讀”管理,提升“隨班就讀”教育質量的通知》(海教普〔2016〕48號)、《關于加強我市“送教上門”工作的通知》(海教普〔2016〕49號)和《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區特殊教育工作的通知》(海教普〔2023〕48號)等制度性文件,明確了海門區特殊教育發展方向、各方職責和實施路徑,為區域特殊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目標引領,錨定發展方向
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特殊教育,是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為了貫徹共同富裕新發展理念,切實解決特殊需要學生及其家庭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打造高質量的特殊教育保障體系,推動特殊教育持續高效發展,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適合的教育,為每一個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海門區以“辦好人民滿意、師生幸福的現代化特殊教育”為總目標引領,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落實部門主體責任,健全安置體系,教育、殘聯、機構攜手合作,著力提高特殊需要幼兒入園率,全覆蓋零拒絕;保障義務教育特殊需要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建立綜合評估機制;提高特殊需要學生高中階段入學率,通過部門協同、綜合施策,全面提高特殊需要學生受教育水平。
二、完善保障體系,夯實區域特殊教育發展基礎
(一)加大投入,優化融合教育資源配置
多年來,海門區加大特殊教育資源統籌力度,建立區級統籌、以區為主、鎮街大力支持的特殊教育管理體制,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投入為輔的特殊教育投入長效機制。2016年7月,明確了“區財政按普通學校生均公用經費8倍的標準按實撥付特殊教育學校、隨班就讀學生生均公用經費”,“區財政撥付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康教上門項目經費每年52.2萬元”。特教津貼和特校教師績效工資增核10%發放到位。2016年5月,區教育局、殘聯聯合發文,成立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2018年2月,區人民政府辦公室正式發文建立特殊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由市委編辦、發改委、民政局、財政局、人社局、衛健委和殘聯等部門組成,為全面推進我區特殊教育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2020年我區按照省廳相關要求,合理調整融合教育資源布局,擴大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規模,根據隨班就讀學生分布情況,建成了35所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實現全區鄉鎮幼兒園、小學、初中、職高全覆蓋。目前345名適齡殘障兒童已進入普通學校就讀,168名中重度特殊需要學生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35名重度和多重殘障兒童送教上門。
(二)健全體系,提高特殊需要學生受教育水平
我們立足實際,查弱項、找短板,著力推動特殊教育向“兩頭”延伸。普及學前教育,多種途徑安置,做到應收盡收、應融盡融。加大投入,與殘聯定點康復中心等機構合作建設區特殊教育學校學前部、學前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滿足學前特需學生的教育康復需求。實現義務教育全覆蓋、零拒絕。我們充分發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引領輻射作用,通過資源中心個別化教育、普通班級融合教育等多種形式,滿足特殊需要學生就近入學。對極少數無法進入校園的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提供規范的送教(康)服務。建立面向特殊需要學生的高中階段入學招生制度,壓實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特教學校職高部的招生責任,進一步提高特殊需要學生高中階段入學率。
(三)強化引培,推動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為滿足融合教育的要求,海門區教體局結合本區學生分布情況和融合教育資源中心規劃布局,通過外引內培等多種方式,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的融合教育師資隊伍。2017年至今共組織各類專項培訓14場,資源教師通識培訓達800多人次,選派教師外出培訓157人次。截至目前全區共有72名兼職特教資源教師,38名巡回指導教師。在此基礎上我們采取逐年招聘的方法來進一步充實融合教育師資隊伍,逐步完善融合教育師資配置,確保我區融合教育的穩步推進。繼續搭建平臺,以每年的助殘日表彰為契機,組織海門區系列融合教育評比活動,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開展區特殊教育學科帶頭人培育和評選,加大對特教教師和管理者的表彰獎勵力度。對普通學校承擔融合教育教學和管理任務的教師,在績效工資分配上予以傾斜。為送教上門教師、參與特殊教育的醫生、康復師等人員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補助。
三、打造特色亮點,促進區域特殊教育優質普惠發展
(一)項目引領,凸顯區域融合教育辦學品質
自2017年以來,海門區教體局、海門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成功申報了5個省特殊教育發展工程項目和1個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區指導中心與海南小學合作開展了江蘇省“十四五”規劃課題“融合教育背景下學生陽光人格協同發展的實踐研究”,特教學校的特殊教育專業能力項目推進為本區構建融合教育支持保障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項目建設成為區域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助推器。通源小學以集團管理模式下融合教育課程一體化推進個別化教育項目為研究方向,組建融合教育專家團隊、成立個別化教育項目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各成員校開展融合教育研究。通過多渠道的培訓和成立集團融合教育工作室,培育融合教育種子教師;一體化設置多樣課程,讓康復師、社區教育人力資源等走進校園參與融合教育。在集團總校的帶領下各成員校一體聯動,融合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海門港新區實驗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在開設生活語文、生活數學課程的基礎上以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為依托,結合當地旅游產業,立足學生生涯規劃,打造“貝殼造型制作、快樂畫吧”等學校特色課程。證大幼兒園結合學前游戲化課程,詳細記錄每個特需幼兒的成長軌跡,為孩子量身定做個別化課程。
(二)部門協作,打造“1+N”康教上門品牌
針對極少數無法進入校園的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我們組建了以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殘聯康復師為骨干的送教上門團隊,2014年9月起對海門全區重度殘障兒童進行調查排摸、診斷評估,開展個性化教學。在8年多的時間里,康教上門隊伍不斷壯大,海門區特殊教育學校巡回指導教師、普校資源教師、殘聯康復師和愛心志愿者組成的送教上門團隊至今送教累計4500人次,行程63萬公里。本著初心的團隊成員共同傾力打造出了享譽全國的海門“1+N”康教上門模式,全國助殘先進集體、江蘇省學雷鋒示范點、江蘇省志愿者服務優秀項目、2023江蘇教育年度人物等殊榮紛至沓來,康教上門團隊成為區師德師風建設的典型。
(三)輻射帶動,發揮名品工作室功能作用
2022年10月由海門區教體局牽頭組建了海門區融合教育名品工作室,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擔任領銜人。工作室聘請省內外專家作為導師,成員涵蓋學前、義務教育的一線教師。工作室分學段組建海門區融合教育中心課程研發組,定期開展融合教育研討活動,打造區域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品牌,讓工作室成為全區優秀融合教育教師的孵化器和融合教育改革發展的加速器,為特需孩子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海門區緊緊圍繞“辦好人民滿意、師生幸福的現代化特殊教育”的總目標,以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為方向,在上級部門關心支持下,在全體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家長認同、優質融合的特殊教育發展之路。新時代賦予新使命。今后我區將持續加強體制機制的建設和創新,不斷探索課程與教學的調整與變革,夯實融合教育服務保障體系,確保每一位特殊需要兒童少年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海門區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