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家校協同是實現生活數學課程目標的必要保證。以學生發展需求為中心制訂家校協同教學方案,編制有效、易操作的階梯式家長指導手冊,并確保全時段、專業化、指向明確的家校協同,能有效提高家校協同效能,提升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數學能力。
【關鍵詞】 家校協同;中重度;智力障礙;生活數學
【中圖分類號】 G764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家校協同育人的理念,在教育的各個階段與領域早已形成了高位認同。無論是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核心素養的培育還是生活技能的培養、微習慣的養成,家校協同均能以其適切的方式發揮重要的作用。智力障礙學生因其身心存在的障礙,在各類能力形成方面更需要家校協同推進。
目前,培智學校招收對象多為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和多重障礙學生,他們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智力受損,從這一層面來說,可將他們均納入智力障礙范疇。智力障礙學生大都表現出多方面的廣泛性發育異常,抽象思維、邏輯推理、空間想象、記憶力、計算能力等方面的障礙尤為顯著,導致他們學習數學非常困難。但智力障礙學生并非不具備數學學習的能力,他們可通過反復感知、鞏固、強化,以及具體操作、生活化運用等方式來學習常見的量、簡單的數與運算、圖形認識、簡單統計、分類等知識與技能,體驗數學活動并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筆者將結合所在學校的實踐,論述如何發揮家校協同效能,提高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數學能力。
一、以學生發展需求為中心制訂家校協同教學方案
家校協同首要原則是以學生適應能力發展需求為中心。教師從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出發設置適合課堂、家庭、社區不同場景的數學活動,家校在目標、過程、手段上達成一致,方能形成合力促進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提高生活數學能力。下面以《認識10元人民幣》家校協同教學方案(見下頁表1)為例進行說明。
教師是整個活動設計的主導者、教學活動的設計主體,針對學生的能力層次和發展需要,對《認識10元人民幣》的課堂教學活動和家庭實踐活動進行合理設計。教師與家長分別主導課堂教學活動和家庭實踐活動,教師對家庭實踐活動給出明確的安排與建議,家校在目標、過程、手段上達成一致,協同推進學生認識并正確使用人民幣,獲得、積累并運用相關數學經驗,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在具體實施中,一是做到以目標為導向。根據學生現有能力差異性確定學生發展需求,從而制定分層教學目標,進而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和家庭實踐活動。二是營造最少受限制環境。整個教學活動呈現“課堂—情境教室—熟悉的社區環境—更廣范圍的社區環境”的環境變化,使學生在最真實、最少受限制的生活環境中體驗、練習并應用生活數學的知識與技能。
二、編制有效、易操作的階梯式家長指導手冊
專業、科學的指導方式是提升學生生活數學能力的必要保證。對于并未經過特殊教育教學系統訓練的家長來說,專業性過強的理念、理論、原則、策略等并不適合,還有增加家長負擔,讓其產生畏難、抵觸情緒的可能。因此,將理論化的家庭指導知識化繁為簡,編制有效、易操作的階梯式家長指導手冊分享給家長,保留專業性的同時增強操作性,更有利于家校協同工作的開展。
以《認識10元人民幣》的家長指導手冊為例。教師在設計階梯式家長指導手冊時,關注到學生的能力差異和分層目標,由易到難設置付款任務,給出具體的范例建議,使家長可以直接按照指引內容操作。如:引導孩子選擇1元/5元/10元人民幣購買售價恰好是1元/5元/10元的商品;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錢幣組合購買商品,如數出3張1元人民幣購買售價為3元的商品,數出1張5元、3張1元人民幣購買售價為8元的商品,數出10張1元、2張5元或1張5元+5張1元的人民幣購買售價為10元的商品;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面值付款,如選擇10元人民幣購買價格為8元的商品,并拿回找零。同時,對實踐場所、方式的選擇,與購買場所人員的溝通方式均給出建議,最大限度考慮學生能力發展和家長引導實踐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需求,以幫助學生順利地進行付款體驗,以提高學生相應的生活數學能力。例如,指導手冊明確:“在去超市購物前,可以先在家中列好購物清單,模擬付款的程序,了解孩子大概可以完成到哪一步任務,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正式購物時,可選擇超市、商場顧客較少的時候,從居住地附近的便利店開始練習,熟練后再到大型超市,增加任務的難度和數量。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步步引導,不要過多干涉,同時告知收銀員孩子的情況與此行的目的,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幫助。”
此外,對于規范性、標準化操作指導的內容,如數字的規范書寫、多種標準分類,指導手冊除了對階梯式任務做出明確、合理的設置,還簡潔、明了地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將用到的材料、輔具,具體的使用方式等;同時,標明學生現在所處的能力階段,給家長更具體、準確的指導,從而使家長更易理解和運用。例如,《0—10的規范書寫》家長指導手冊(見圖1)。
通過制作紙質資料發放、家長群上傳等方式,階梯式家長指導手冊得到了較好的運用。家長們積極分享帶領學生在家庭、社區完成的生活數學作業及進行實踐活動的記錄。據此,教師可更清晰地了解學生能力的發展情況。對于家長在家庭指導過程中出現的個別化問題,及時指出并給出優化建議。此外,根據家長反饋的學生在生活數學家庭實踐活動中的動態表現、能力發展情況,調整個性化支持方式,促進學生能力動態、適性發展。
三、確保全時段、專業化、指向明確的家校協同
家校協同中,教師應為溝通的主動者,從學生能力發展需求出發,尋求家校溝通的重點,從而引導家長與自己步調一致,協同共進。當主動溝通發揮作用后,家長與教師的交流頻次、反饋質量會隨之提高,教師應通過及時、有效的反饋強化家長積極的協同行為,讓家校關系良性增進,協同效能不斷提升,進而助力學生生活數學等能力的提高。
在具體實踐中,學校教師將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數學的場景進行多角度記錄,包括課堂板書、學生互助合作、操作性作業完成、課件重點內容等等,再根據知識邏輯體系、課時順序、學生表現、能力提升狀況等維度進行素材選取與組合。待一項教學內容結束后,制作主題短視頻分享給家長,讓家長對一段時間內孩子的學習狀況有相對持續、全面的了解。此類記錄與家長指導手冊相結合,使家校指導無縫銜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家校的全時段協同,有效提高了家校合作成效。
通過系列家校溝通、指導,家長對學生生活數學學習能力有了積極的認知,對其掌握必備的生活化數學知識與技能的作用有了更正確的認識及合理的期待;同時,掌握了更多在家輔導學生學習、鞏固、運用生活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方法,提高了家長在家指導的行動力。更重要的是,圖文并茂的家長指導手冊,不僅可以給家長在家輔導提供指導,也使學生可以通過操作性圖片來進行自我指導;學生在校學習的素材剪輯也深受他們的歡迎。多樣的校內、校外生活數學體驗活動,讓數學學習變得有趣生動,有學習、能體驗、會運用,學生的生活數學能力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特殊教育學校,6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