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家“雙減”政策要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為促進盲校小學低年級視障學生個性化發展,盲校數學教師可設計游戲式作業、情境化作業、分層式作業、融合式作業和彈性化作業等,幫助學生鞏固和內化數學知識與技能。
【關鍵詞】 視障學生;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61
當前盲校學生的障礙程度趨于中重度化,多重障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同一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層次多樣化?!睹ばA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實施分類教學,積極推進個別化教學。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和內化知識技能的重要學習活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要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盲校小學數學教師可根據低年級視障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對數學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
一、設計游戲式作業,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小學低年級視障學生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數學作業的設計應重視激發視障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寓教于樂的游戲式作業,讓視障學生在“玩”中完成數學作業,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這既符合低年級視障學生的學習特點,又能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設計了玩撲克牌的游戲式作業,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了讓游戲式作業能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將其分為優等生和后進生兩個大組,組內學生兩人一小組進行隨機組合,每個小組一副盲用撲克牌。游戲開始時,每人各摸一張牌,記住數字后交換手中的牌,然后快速算出兩張牌的和與差,誰算得又快又對,這兩張牌就歸誰,一定時間后統計誰手中的牌最多誰就獲勝。每一輪的勝者進入下一輪比賽,最后決出班級的“計算能手”并給予獎勵。這樣的游戲式作業既可以在課內由教師組織,也可以在課外由學生自主開展。
設計游戲式作業時,教師需緊密聯系課程標準,確保游戲內容和教學目標吻合、游戲難度和學生認知水平匹配。同時,還要注意體現游戲的趣味性、多樣性和啟發性,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喜歡的游戲方式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等多感官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中有效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感受學習樂趣,達成學習目標。
二、設計情境化作業,豐富感性經驗
數學源于生活,是客觀現象抽象概括后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視力障礙影響了低年級視障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盲校數學教學應充分發揮視障學生的聽覺、觸覺等優勢潛能,補償視覺缺陷,設計便于學生感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將數學作業融入其中,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時,為了讓視障學生將抽象的長度單位“米”“厘米”具象化,形成1米和1厘米的空間觀念,教師讓學生在教室里尋找一大一小兩種目標物體,先估計它們的長度,然后讓學生用盲用尺子去測量、驗證,并反思估計值和實際測量值的差距,最后全班交流各自測量的物體長度。課后也布置類似的家庭實踐作業,讓學生尋找家中熟悉的常用物體,先估后量,再比較結果。在估計、測量、驗證、反思、總結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提高了動手能力,形成了“米”“厘米”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設計貼近視障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化作業,有助于學生把數學知識和熟悉的生活環境聯系起來,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的過程,感悟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體驗學以致用的樂趣。盲校小學低年級數學中“常見的量”“統計與概率”“綜合實踐”等知識與視障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較為緊密,比較適合設計為情境化作業。教師在設計情境化作業時,既要注意情境的客觀事實性、情境與作業的匹配性,也要關注視障學生的主體性、個體差異性和生活經驗,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促進他們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設計分層式作業,凸顯個性特點
當前盲校視障學生學習能力層次多樣化,以往統一化的作業設計會導致基礎弱的學生無法有效完成作業,而能力強的學生認為作業難度低,不能有效發展其數學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低年級視障學生的實際,設計適合不同層次視障學生發展需要的作業,凸顯作業設計的個性化,提高作業設計的適切性,使每個視障學生都能在數學上得到充分發展。
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教師設計了購物體驗活動作業,根據障礙程度和能力差異把全班學生分成了四個層次——盲多重障礙學生、潛能生、中等生、優等生,并分別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對盲多重障礙學生只要求能區分硬幣和紙幣,能根據指令拿出硬幣、紙幣;對基礎較差的潛能生,只提供1元、5角、1角三種硬幣,讓他們觸摸辨別三種硬幣,并要求體驗購買價格為1元、5角、1角的三種商品;對中等生則要求從一堆硬幣和紙幣中,按要求辨別并拿出一定數量幣值的人民幣,并學會購買不同價格的商品;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優等生,在前三類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能說出相同幣值多種拿法,并能夠通過簡單的計算,說出購買兩到三種商品付款總額的要求。
分層式作業設計解決了如何為不同層次視障學生提供合適的作業形式、作業難度和作業量的問題,落實了因材施教原則。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班級學生,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基礎進行合理的分層;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層次設計不同的作業容量,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適量的作業;最后,根據難、中、易三個層次對作業內容進行分層,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容量、難度適宜的作業。通過分層式作業設計,教師實現對不同層次視障學生的關注,在教學相長的氛圍中讓每個視障學生都能感受到自身價值。
四、設計融合式作業,加強學科融合
數學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選擇作業素材時,要關注低年級視障學生已掌握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以點帶面,把其他學科內容融入數學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一年級“找規律”一課是視障學生探索“規律”概念的起始課,要求學生理解“有規律性的事物,無論是用字母還是圖形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規律,只是表達形式不同”。盲文版數學教材中的例子都是用數字、字母或簡單圖形表示的。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其理解“規律”這一抽象概念,教師充分發揮視障學生的優勢潛能,滲透他們比較喜愛的音樂學科的知識。如播放一段音樂,要求視障學生跟著音樂節奏拍起節拍唱起來,然后歸納出音樂中的一組節拍“規律”,把數學抽象的規律概念轉化成動態的、具體的音樂節拍規律。課后,要求學生回家后每人“創作”出一段節拍規律,然后讓家長猜一猜規律是什么。
將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巧妙融合,提高作業內容的豐富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可以幫助視障學生在作業活動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小學數學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融合滲透的內容有很多,如“數的認識”與語文學科、“認識年月日”與地理學科、“圖形的認識”與美術學科等,都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在設計融合式作業時,教師要確保作業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使其符合低年級視障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學習成就感。
五、設計彈性化作業,開發學習潛能
低年級視障學生正處于學科興趣愛好發展的關鍵期,過度困難或簡單的作業都容易讓他們失去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生完成少量且必要的基礎性作業后,教師可以為不同層次視障學生分別設計一些可選擇的彈性化作業,讓每個視障學生根據自身需求來加強練習。
例如,在教學“8的乘法口訣”一課時,教師為潛能生、中等生和優等生分別提供有針對性的、可自主選擇的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
(1)基礎題(潛能生必做、中等生選做)
寫出下面每道算式的積及相應的乘法口訣。
5×8=(" " " )" 口訣:(" " " " " " " " " " " " )
4×8=(" " " )" 口訣:(" " " " " " " " " " " " )
(2)提高題(中等生必做、潛能生和優等生選做)
想一想,填上合適的數。
(" " " )×8=56" " " 8×(" " " )=48" " " 5×(" " " )=40
(3)拓展題(優等生必做、中等生選做)
認真思考,(" " " )里能填幾。
8×4+8=8×(" " " )
8×7-8=8×(" " " )
尊重視障學生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彈性化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和挑戰更高層次作業,可以最大限度調動他們深入思考、主動探索的積極性,開發他們的學習潛能,讓每個學生各盡所能,得到充分發展。實施彈性化作業時,教師要重視評價反饋環節,在學生完成各自的作業后,針對彈性化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統一講解,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了解應注意的問題。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盲校數學教師需要根據每個視障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要設計有針對性的數學作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本文為2021年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特教學校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低年級學生作業個性化設置的實踐研究”(編號:QJYKT2021-0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