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融合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是在普通班集體教學環境中,以包括殘疾學生在內所有學生的個體差異為立足點,通過多種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而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充分發展的教學。融合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體現古老的“因材施教”理念,是在多方協同下由師生共同創生而成的,它涵蓋教學的全過程。
【關鍵詞】 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內涵;特點
【中圖分類號】 G760
融合教育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應該接受合適的教育。滿足學生多元需求的差異化教學是融合教育實施的必然要求。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對普通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進行了探討,但很少有研究專門討論融合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本文旨在厘清融合教育中差異化教學的內涵并探討其特點,以促進我國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一、融合教育中差異化教學的內涵
差異化教學是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1]。深入理解融合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應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融合教育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進入普通課堂。融合教育的對象具有多樣性,不僅包括普通學生,還包括各類殘疾和其他有特殊需要學生。普通學生和有特殊需要學生之間存有差異,不同障礙類型學生之間也各不相同。要使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落到實處,就要在普通學校的班集體中深入了解和挖掘每個學生的差異,發展其潛能。
其次,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如何關注普通學生和有特殊需要學生的不同需求,根據他們需求的共性和個性采取適合的方式或策略,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內容。不同學生的現有發展特點是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實施的起點,每個學生的起點不同,最終需要達到的目標自然也不同。融合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是要促進包括殘疾學生在內的每個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充分發展。教師應明確每個學生的起點水平,找準不同學生能力與發展需求的平衡點,以此開展教學,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綜上,融合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是在普通班集體教學環境中,以包括殘疾學生在內所有學生的個體差異為立足點,通過多種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而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充分發展的教學。
二、融合教育中差異化教學的特點
(一)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體現古老的“因材施教”理念
我國的“融合教育”和“差異化教學”都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比如針對“求也退”“由也兼人”兩種情況,孔子采用了“進之”“退之”兩種策略。現代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在繼承“因材施教”理念的基礎上,輻射范圍更大,也增添了更多科學性。不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基于教育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成果進行教學,還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關注不同學生個性和心理的充分發展。此外,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使參與融合教育的人員能搜索和學習各種資源,使普通學生和有特殊需要學生都能在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中獲得充分發展。綜上,融合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在中國幾千年教育傳統的背景下不斷發展,打上了中華文化的烙印。
(二)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在多方協同下由師生共同創生而成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差異化教學不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它需要多方的協同合作,這種協同既包括外部支持,也包括師生內部創生的力量。第一,從整個融合教育生態視域來看,國家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宣傳、相關專業人員、學生家長等都是推動差異化教學的重要外部力量。融合教育環境中,差異化教學的利益相關者和參與者勢必越來越多。心理教育、社會工作和社會保障等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積極加入建設隊伍,經費投入力度、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步加強,這些都是推動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高質量發展的支持保障。第二,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的實施場域主要為學校環境,教師和學生都是直接參與者。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萊夫等學者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實踐的共同體”,教師和學生共同處于學習情境中,雙方地位平等,在互動中獲得經驗、共享成果[2]。教師、普通學生、有特殊需要學生作為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課堂的實踐共同體,需要共同探索創造性的課堂模式,在動態、開放、平等的學習情境中創生出具有本班級特色的差異化教學課堂。因此,各協同合作方凝聚力量,齊頭并進,才能在融合教育環境中演繹出差異化教學的精彩大合唱。
(三)融合教育差異化教學涵蓋教學的全過程
差異化涵蓋教學全過程,包括教學設計、過程和評價等方面的差異化。首先是教學設計差異化。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差異化教學的流程,并根據學生的需求編制教學計劃,必要時可以為特殊需求學生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以輔助差異化教學的開展。其次是教學過程差異化。雖然教學開始前,教師已經預設了整個流程,但因為課堂的動態性和學生能力的異質性,教師需要充分發揮教學機智,臨機應變,適時調整教學進程,改變教學策略,并隨時應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偶然事件。最后是評價差異化。融合教育中的差異化教學需更加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維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等特點。評價主體除了教師之外,還可以是參與到融合教育過程中的所有人員,包括同伴與學生自己;評價內容除了認知能力,還包括每個學生的特長能力和其他能力;評價方法除了標準化測驗和常模測驗,還可以包括質性評價,如觀察記錄、訪談等方式。
三、結語
差異化教學能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促進普通學生和有特殊需要學生多元優質發展。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馬太效應”,及時關注和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避免出現學生能力兩極分化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6.
[2]焦秋生.哲學與教育課程論題——關系、結構和過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561-568.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5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