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江蘇省鎮江市特教中心創辦于1937年,2014年走上校長崗位的吳善亮立足校情,開啟適性教育,堅持“一切為了殘障孩子的快樂成長和尊嚴生存”的辦學理念,帶領教師大膽改革創新,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特需學生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之路,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精彩。
【關鍵詞】 名校長;特殊教育;社區融合
【中圖分類號】 G760
江蘇省鎮江市特教中心(以下簡稱為學校)肇始于1937年創辦的“私立勝天聾啞學校”,是一所集學前、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職業教育于一身,融聽障教育、智障教育為一體的15年一貫制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辦學86年來,一直秉持著協同各方力量、共促學生自立自強的辦學方針,2014年吳善亮走上校長崗位,立足校情,開啟適性教育,以“一切為了殘障孩子的快樂成長和尊嚴生存”為宗旨,以滿足每位殘障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差異化需求,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為目標,帶領教師大膽改革,積極開展融合教育創新實驗,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特需學生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之路。學校先后被教育部、中國殘聯授予全國特殊教育先進集體、全國三八紅旗手單位、全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全國助殘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吳善亮也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鎮江市名校長。
問:9年前,您從普校調任到特殊教育學校。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和教育需求,您是如何尋找到學校特色發展的路徑,開啟社區融合教育實踐的?
吳善亮校長:2014年,我調任到特教學校。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對教師、家長及學生開展調研和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我發現有些畢業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但是缺乏融入社會的各項技能,畢業以后只能待在家里。因此在特殊教育學校只抓文化知識學習對于學生融入社會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孩子們在具備一定文化素養的基礎上,掌握融入社會所必備的各項能力,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從而有價值、有尊嚴、有品質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2015年,學校“殘障學生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立項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我們開始了長達8年的社區融合教育模式研究,以理論指導實踐,以科研助力發展。在特教學校實施社區融合教育新模式,有三大背景。一是特殊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九大提出“辦好特殊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黨的二十大提出“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要落實這些要求,就必須提高育人質量。創新實施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模式就是我校推進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出發點。二是學校轉型升級的需要。作為一所招收智障學生和聾生的綜合性特教學校,近年來智障學生的比例不斷增大,以校內教學、封閉式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培養目標。面對新的挑戰,學校必須對育人模式進行轉型升級,打破封閉辦學的禁錮,通過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讓學生走出校門,自立于社會。三是殘障學生個體發展成長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這就需要學校幫助學生充分挖掘潛能,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發展需求的教育即適性教育。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融合為手段,以生存為目標,讓學生融入社會大環境,利用社區資源進行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和生活適應。社區融合教育新模式為學生走進社區、融入生活、適應社會、有尊嚴地生活打下基礎。
問: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與基礎。為了推進社區融合教育,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吳善亮校長:在“社區即課堂、生活即教材,市民即教師”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校先后形成“一體兩翼”課程體系(“一體”為生活化文化知識、“兩翼”是康復訓練和職業培訓),知識教育、藝能培養、職業培訓、康復訓練“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生存能力、專業特長等進行一體化培養。改變過去課堂側重文化知識、缺少生活實踐、教學效果欠佳的狀況,從情境化模擬教學出發,開發社區融合教育五大生存課程。
一是生活化社區融合德育課程,在義務教育各年級開設。說教的德育方式,學生聽不懂也聽不進去。學校對德育內容進行生活化設計,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挖掘社會教育資源,搭建公共德育平臺,構建生活化德育課程,以學校自創的“六會一技能”為載體(“六會”是學會遵守公德我牢記、學會自信負責我能行、學會敬業吃苦我不怕、學會主動參與我來做、學會合作共處我來幫、學會感恩他人我珍惜,“一技能”指掌握一項生活技能或者職業技能),實施“五育”并舉,夯實養成教育;同時依托“助力微心愿”工程,搭建“德育銀行”共育平臺,推行德育積分考核制,實施學生自主管理。
二是個別化社區融合康復課程,在義務教育低年級開設。學校以鎮江市第二人民醫院為依托,開展感知、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和感覺統合四大模塊感覺運動課程,同時以鎮江市第五人民醫院為依托,面向孤獨癥學生開展社會自我、主動交往、合作分享和實用交往等課程,讓學生逐漸形成社會所認同的規范行為,培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三是情境化社區融合適應課程,在義務教育中高年級開設。學校以醫院、銀行、超市等常見生活場所為依托,面向聽障學生開展“溝通與交往”社區綜合課程;同時圍繞“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課程要求,面向智障學生開展“單元式教學”社區綜合課程,讓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是技能化社區融合職訓課程,在高中階段開設。學校一方面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創建集群式培訓基地;另一方面以就業為導向,根據企業需要對學生開展訂單式培養,開設社區融合職業培訓和勞動實習課程,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能夠有尊嚴地融入社會。
五是浸潤化社區融合心理課程,在義務教育各年級開設。學生社會融入的一大障礙是存在畏懼心理,不敢到社區活動。基于此,學校舉辦各種融合心理輔導活動,為特需學生提供心靈關懷和成長指導。
問:社區融合教育模式創設了面向社會的“開放式”大課堂,適合特需學生個性特點,適應學生未來生存所需。請您介紹下各種安置形式下社區融合教育的實踐成效。
吳善亮校長:秉持“平等、參與、共享”的融合教育價值觀,學校的社區融合教育模式為特需學生打通社區和學校之間的壁壘,使學生學會生活自理、適應社會的生存技巧,在知識學習、生活適應和技能訓練中獲得更多平等參與社區生活的機會。
在推進常態化社區融合教育過程中,學校針對不同特需學生,提供滿足他們成長所需的融合教育方式。對于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義務教育段學生,學校以培養他們的生存力為目標,在社區環境中有計劃地提供融合的支持與幫助,使學生在康復、教學、職訓、德育、心理5個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針對居家重度殘障學生積極推進“送教上門式”的家校融合。對于隨班就讀特需學生實施“一人一案式”的普特融合,指導普通學校根據特需學生的身心特點調整課程,為隨班就讀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積極融入社會創設條件。面向職業教育段的特需學生推進“雙證一體式”的校企融合,實施“畢業+就業”雙證一體化培訓模式,與鎮江市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潤州中等專業學校合作,設立特色融合高中職業培訓班。學校目前已實現80%以上學生獲得職業技能證,持雙證畢業;95%的聽障學生和40%的智障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社區融合教育模式的實施給我們帶來了3個方面的收獲。一是學生通過在社區融合活動中的積極參與和體驗,獲得了全方位的成長進步,能夠更加快樂、自信地融入社區。二是教師在項目研究中更新了觀念、拓寬了思維,獲得了專業發展,提升了特教技能。三是學校迅速發展,示范輻射效應顯著,社區融合等研究成果在全國有了一定影響,還被周邊特教學校借鑒移植,形成了立足本地、深挖資源、彰顯特色的鎮江特教辦學模式。
社區融合教育模式為特需學生鋪設了一條可持續成長之路。吳善亮校長將領導全校師生,進一步加強“德育生活化”“教學情境化”“康復個別化”“職訓技能化”,提升殘障孩子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并最終融入社會的基本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加有尊嚴地生活、工作,成就精彩人生。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系,200062)
特別鳴謝: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