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我國新高考背景下教育評價的現狀,以現代教育評價理論為指導,分析新高考背景下的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設計原則,論述普通高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標準的制訂及工具開發,并以實際案例,進一步探索在新高考背景下設計與實施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的方法。
【關鍵詞】新高考 研究性學習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5-0046-05
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2000年,教育部印發的《全日制全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教基函〔2001〕3號),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此,研究性學習正式進入中學課程;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教材〔2017〕4號),從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四個方面對各學段分目標進行了規定,注重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的情感,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性學習教學探索,在研究什么內容、以何種形式開展研究等廣西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后,用什么標準評價研究性學習的效果、如何開展評價,以及如何利用評價提升研究性學習效果等評價方面的研究顯得較為薄弱。
一、新高考背景下教育評價概述
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我國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并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在此基礎上,各個學科發布課程標準并對本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做出定義和闡釋。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高考評價體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為高考的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高考除了對知識的考查,還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和能力的考查。而考試要求指出要綜合運用知識遷移創新解決問題。核心素養的提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發布,都反映了國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學不再是專注于一門學科的知識教學,而是以知識教學為載體,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必備品格以及關鍵能力。與改革之前相比,綜合性、運用性、創新性、實踐性、自主性成為新時代教學方式的主要特征。
為了深化教育改革,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實施方案》(中發〔2020〕19號)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發展素質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推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我國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評價所指向的育人目標,就是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育人目標指導著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評價改革,而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評價改革又反過來促進育人目標的實現。
二、新高考背景下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原則
教育評價是指在教學價值觀指導下,依據確立的教育目標,通過一定的技術和方法,對所實施的各種教育活動、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進行科學判定的過程。教育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評價目標、評價方法和科學判定,具體來說就是評價誰、評價哪些方面、用什么標準評價、用什么方法評價、用什么工具評價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教育測量是教育評價的主流評價方式,而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教育評價也發生了變革。現代教育評價涌現出許多新思潮與新方法,教育測量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方式,教育評價轉變為評價人的全面發展,而教學中的評價轉變為用評價促進學習、用評價促進教學。針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評價思想的多元化,即主要有發展性評價、增值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等新的評價主張;二是評價的方法和工具多元化,即采用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和其他方法等進行評價;三是評價的對象多元化,如由對學生單一的評價轉變為對學生、教師、學校等的評價;四是資料數據來源的多元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用于評價所收集的資料和數據的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數據資料來源的收集轉向數據化收集,極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現代教育評價的首要功能是導向性,是指將教育的價值、育人目標確定為評價目標,通過對評價目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行為的實施,引導被評價的對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達到既定的育人目標。因此,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的設計應遵循如下六個原則:評價標準的設定應指向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以及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指導政策和綱要;評價的目的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時也要服務選才;評價方式要與時俱進,評價方式多元化,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評價指標的設定應充分考慮學情;評價工具的開發與選擇應該指向顯性行為數據化,以便進行客觀評價;評價的實施應以便于實施、減輕教師負擔為原則,實現以評促教。
三、新高考背景下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教材〔2017〕4號),結合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情況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社會需求等因素,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制作了學生評價維度示意圖(如圖1所示),且將其作為評價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效果的評價指導。當前,普通高中需要培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性學習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認同及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責任擔當意識,促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養成健全的人格。國家和社會發展離不開具有批判思維、能夠創新解決問題的人才,而文化基礎、學習方式就是問題解決的基礎。整個評價維度體系最終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據圖1學生評價維度示意圖,研究團隊把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應該培養的能力和素養進行分級,便于師生按照參與研究性學習的階段進行參考評價,并制作了學生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標準(如下頁表1所示)。評價標準的設立充分考慮了學情,我校部分學生入口成績不高,在自我管理和情緒管理方面有特殊的需求。如在自我管理方面,學生很難正確評價自己,也沒有形成生涯規劃意識;在情緒管理方面,親子關系緊張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少學生與父母關系緊張,有著嚴重的逆反心理;在情緒體驗方面,這個階段的學生大多存在孤獨、自卑、抑郁、焦慮的情緒體驗,且在不少學生身上,這些負面情緒被放大,學生的情緒適應性不強,當遇到負面情緒時,自我調節能力較低。針對以上學情,研究團隊細化了學生研究性學習評價的標準。情緒管理維度的Ⅰ級成長評價標準可細化為自尊、自愛、自信、樂觀,能夠與他人分享情緒體驗,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自我調節情緒,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目的是引導學生體驗積極的情緒,減少負面情緒;情緒管理Ⅱ級成長評價標準細化為有自制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有堅韌的抗挫能力,理解生命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珍愛他人、珍愛生命等。
四、新高考背景下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工具的開發
研究團隊根據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的維度,自主研發系列教學評價工具(如下頁圖2所示)。研究性學習綜合能力評價工具包括學生綜合能力評價、學生單項素養評價兩個方面。其中,學生綜合能力評價主要有終結性評價,如學生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量表;表現性評價方式,如創意物化評價;過程性評價,如檔案袋、學生學習過程評價量表等。此外,學生單項素養評價工具主要包括七個評價表,即中學生核心價值觀調查問卷、中學生人際關系測評表、中學生情緒管理與適應性調查表、中學生親子關系親密度調查表、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表及中學生創新能力測評表等。所有測評工具都指向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的單個維度;所有評價工具的開發參考了教情和學情,且以顯性行為描述的短句為主,有利于學生輕松進行判斷;評價數據的填寫主要在網絡上完成,通過電腦后臺數據一鍵生成,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
可見,研究性學習效果的評價工具應指向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基于本校學情并以多元化評價的方式,全面測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情況和實施效果。
五、新高考背景下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實施案例
在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前,研究團隊利用單項素養評價工具對學生的單項素養進行評價,這是起點;在研究性學習結束后,研究團隊每學期對學生單項素養進行評價,并將學期末的評價結果與開學初的評價結果進行對比,得出增值,從而通過增值掌握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單項素養成長的影響。
例如,研究團隊對我校2023級高一新生做心理排查,引導學生填寫《親子關系調查表》《人際關系調查表》和《情緒管理適應性調查表》。其中,《親子關系調查表》以社會學家奧爾特曼(Altman)的人際關系理論為基礎設計了16個問題,其中,第1—4題調查人際交往定向階段,主要設計了關于親子雙方的關注力以及溝通話題的選擇等方面的問題;第5—8題調查人際交往的情感探索階段,主要設計了關于共同興趣以及基本情感交流方面的問題,沒有涉及個人隱私;第9—12題調查人際交往的情感交流階段,主要設計了關于情感安全以及體現個人優缺點的問題;第13—16題調查穩定交往階段,主要設計了分享私密生活、情感空間的問題。按照人際交往理論,家人間的親密關系應該處于第四階段,即穩定交往階段。但調查數據表明,有25%的學生與父母親密度為1度;60%左右的學生與父母親密度為2度;12%的學生與父母親密度為3度;僅有3%的學生與父母關系保持為4度。研究團隊對學生進行訪談發現,部分學生與父母的關系親密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學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如有留守經歷,或青春期與父母有過激烈沖突等;大部分學生與父母的溝通局限于興趣、交友等淺層問題,不敢向父母透露心中真實的想法等。研究團隊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后,父母主動參與評價學生作品,親子溝通面變寬了。此時再進行親子關系調查,可以發現原來與父母親密度1、2度的學生有向3度提升的趨勢。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展現的個人創造力,對生活、職業的情感體驗等,促使他們能夠理解父母的工作與處事抉擇,而父母也找到了與孩子溝通交流的突破口。
每次研究性學習結束時,學生需要填寫《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調查表》。研究團隊將研究性學習評價標準中的“表述”改為“顯性行為表述”,以便學生能夠根據行為表述快速做出判斷,降低調查難度。《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調查表》一共設置了48個問題,以網絡問卷的形式發放,讓學生掃描二維碼填寫,2分鐘即可完成。例如,小明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橫州市研學之旅,填寫了《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調查表》。研究團隊對小明研究性學習效果的數據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根據結果可知,一方面,小明在活動中表現出對橫州市茉莉花種植的強烈興趣,對花農種植茉莉花、販賣花茶的辛苦表示理解,產生情感共鳴,展示了強烈的人文關懷,因此人文精神得分較高。另一方面,小明的實踐創新能力表現不足,責任擔當和自主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筆者根據數據分析,調整對小明的教學策略,引導小明研學后進行知識整合,課堂上通過提問小明引導其思考面對復雜情境的問題解決策略,以提高其實踐創新能力。研學活動后,筆者還鼓勵小明及時發現問題、搜集資料,根據目標調整學習過程;同時,讓小明擔任小組長,主動承擔研究的團隊任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除了調整教學策略,筆者引導小明結合反思評價表進行顯性行為描述,及時進行自我反思。由此通過多次填寫調查表,使小明反復刺激、強化行為表述,最后自覺地以標準化的行為約束自己,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
總之,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的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用研究性學習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是多元化評價,教師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前后基礎測評,體現了增值性的評價。整個評價實施開始于評價標準的確立,隨后開發了評價維度和評價工具,實施了評價行為,并通過評價行為的實施以及評價結果的使用,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志軍.課堂評價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胡中鋒.教育評價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史曉燕.現代教育評價[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4]周海華,周煦.教育評價及評價體系[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研究性學習教學評價的設計與實施”(2022ZJY5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肖玉清(1988— ),廣西來賓人,本科,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