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項目式學習與高中地理研學的關聯性、項目式學習運用于地理研學旅行的設計流程,以桂林興坪古鎮研學為例,論述將項目式學習運用于高中地理研學旅行的策略:依托桂林興坪古鎮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結合地理研學前期準備、中期探究、后期總結三個階段,形成完整的地理研學課程思路,并制訂研學評價量表,對學生研學過程的表現和研學成果進行評價,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 高中地理 研學旅行 桂林興坪古鎮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5-0137-04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指學生圍繞真實情境中復雜的項目主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設計任務和活動,在一定時間內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增長知識與提升技能的探究式學習模式。也就是說,項目式學習主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創設真實情境和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討論等方式,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思維水平,培養團隊的協作能力和實踐技能。
隨著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的印發和實施,研學旅行受到的關注與日俱增,然而各地研學旅行的實施尚處于摸索階段,沒有統一模式,甚至一些學校實施的研學旅行出現“只旅不學”的現象。為避免研學“只旅不學”,筆者在設計研學旅行活動時,充分運用項目式學習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完成項目任務,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基于此,筆者以桂林興坪古鎮研學旅行為例,將項目式學習融入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探索該模式與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契合點,致力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一、項目式學習與高中地理研學的關聯性
項目式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現實生活和真實情境中各種復雜的、非預測性的、多學科知識交叉的問題,是完整的而非支離破碎的知識片段,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值得學生進行深度探究。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在真實情境下的探究型學習模式,而研學旅行以課堂之外的真實情境作為教育教學場所,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地理研學旅行具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特點,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倡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改變地理學習方式”理念相契合。因此,在地理研學中運用項目式學習,可以使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學習目標更明確,研學活動更有深度,在真實的地理環境獲得理論知識的實踐機會,有效避免“只旅不學”的現象。
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設計流程
研學旅行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中期探究階段和后期總結階段。在前期準備階段,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等,選擇研學地點,明確研學目標,制訂研學計劃。研學目標是整個研學旅行活動的中心,因此,活動開展前應當設定研學目標,以便研學活動圍繞目標順利開展。在中期探究階段,學生需要根據教師制訂的任務清單,小組合作對研學地點進行實地考察、參觀調研,在真實的情境下調用所學的相關地理知識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研學旅行關鍵的一環是研學成果的總結與評價。學生要對研學成果進行整理,以成果展示、作品交流等多種方式總結自己及小組在研學過程中的成果和不足,并進行最后評價,最終獲得研學成績。
劉景福、鐘志賢將項目式學習的流程分為選定項目、制訂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動評價六個基本步驟,這六個基本步驟與研學旅行的前期準備、中期探究、后期總結三個階段相契合。基于此,筆者依據項目式學習的步驟和研學旅行的三個階段,結合本次桂林興坪古鎮研學活動制訂了“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研學活動流程”(如圖1所示)。如圖1所示,筆者在研學活動前期,結合學生學情確定了桂林興坪古鎮研學的活動目標、研學地點;在中期探究階段,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實地考察等方式,探究古鎮的形成和土地利用狀況、古鎮的地域文化、古鎮的旅游開發、大自然賜予古鎮的美等問題;在后期總結階段,讓學生通過交流作品創作心得進行成果整理,進一步總結反思,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三、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桂林興坪古鎮研學活動設計
(一)前期準備階段
本次研學活動基于《課程標準》要求,以教材內容、桂林興坪古鎮的自然和人文特點、高一學生學情為依據開展,教師制訂本次研學活動的目標、設計研學任務清單,便于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參與探究。在研學旅行開始前,教師還需要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如召開研學學生會議、分發研學手冊、介紹本次研學的主題和活動流程,做好學生思想工作,要求學生以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對待研學活動,克服“只旅不學”的心態,積極主動、高質量地完成研學任務。教師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學習能力等對學生進行分組,每4—6人為一組,選出小組長,由小組長研讀研學手冊、了解研學任務,再細化組內任務;同時,提醒學生在研學中的注意事項,增強安全意識,掌握常見突發情況的應對措施等。
(二)中期探究階段
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學生通過參觀游覽、訪談調研和親身體驗等,對桂林興坪古鎮開展研究性學習,感受真實的地理環境,增強學習能力,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體研學活動過程設計如下。
1.研學活動一:探究古鎮的形成和土地利用狀況
教師介紹研學地點:桂林興坪古鎮位于漓江之濱,廣西桂林陽朔縣東北,距離陽朔縣城25千米。三國時期,這里是漓江客貨運輸津要,碼頭附近很快形成了小規模的聚居點,人們在這里經營日常用品及當地農副產品,使碼頭逐步延伸形成街道。
教師出示任務清單:
(1)分析桂林興坪古鎮形成的區位條件;
(2)繪制桂林興坪古鎮土地利用示意圖,觀察其商業用地的空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打開百度地圖或奧維互動地圖等軟件,定位桂林興坪古鎮,查看和讀取其海拔、經緯度等數據,運用衛星地圖圖層了解古鎮所處的整體地理環境,從氣候、地形、河流、土壤、交通等分析古鎮的形成區位條件。
學生通過地圖軟件和實地考察,繪制了桂林興坪古鎮的土地利用示意圖,觀察到該鎮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是林地、耕地和居住用地,其商業用地主要分布在古鎮內。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地圖軟件快速讀圖、用圖,提取相關地理信息,培養區域認知能力;學生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古鎮區位選址,通過繪制桂林興坪古鎮的土地利用示意圖,深刻理解城鄉空間結構,提高綜合思維能力和繪圖、制圖的地理實踐能力。
2.研學活動二:鑒賞古鎮地域文化
教師介紹研究地點:興坪古鎮是漓江沿岸最大的古鎮,至今已有1 700多年的歷史。古集鎮區有老街、新街和湖南街等古建筑,這些古建筑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和民國時期桂北民居青磚、青瓦、木樓的建筑風格。
教師出示任務清單:
(1)了解古鎮文物古跡的分布情況,選一處文物古跡了解它的歷史文化;
(2)參觀古鎮老街建筑物,說說古鎮建筑物的特點,并思考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
(3)通過居民了解古鎮舉辦過的傳統民俗活動。
學生活動: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桂林興坪古鎮文物古跡的分布情況,并在前面繪制的地圖中用示意圖標注出來。可以就近選擇古街內的文物古跡進行研究,比如有260多年歷史的古戲臺,參觀古戲臺的結構布局、內置景觀,登上古戲臺感受當年戲曲的繁榮,驚嘆古戲臺臺緣木雕的惟妙惟肖。
學生在老街參觀古鎮建筑,還可以參觀由老房子改造的店鋪,或是參觀居民老房子的內部構造,思考地域文化在建筑中的具體體現。學生通過走訪居民,了解到興坪傳統民俗活動有“二月社”、賞牌燈、“跳大頭狗”、趕鬧子、舞草龍、“九月十九”、板凳龍等,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一些民俗活動逐漸淡出民眾視野甚至消失。
【設計意圖】地域文化的概念比較抽象,其表現形式多元而復雜,學生光靠學習教材知識很難對地域文化產生有效的認知。學生通過實地調研活動,觀察建筑風格、內部構造,了解當地風俗習慣,可以加深對地域文化的認知,有助于培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
3.研學活動三:探究古鎮的旅游開發
教師出示資料:桂林興坪古鎮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有多位名人留下足跡,還先后獲評旅游名鎮稱號。1998年7月,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游覽漓江并到興坪漁村訪問,激起了不少中外游客慕名前往;2007年,興坪鎮成為我國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1年,興坪鎮被評為第二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2022年,興坪鎮被列入廣西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鎮名錄,數百萬中外游客慕名前來觀光游玩。
教師出示任務清單:
(1)了解古鎮開發旅游服務業對居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2)探討旅游產業對古鎮區域發展的影響;
(3)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古鎮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古鎮今后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學生活動:訪談當地居民,向居民了解古鎮開發旅游服務業對他們的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如交通出行、收入狀況、就業情況、日常生活等;訪談興坪村委會,了解旅游服務業對古鎮發展帶來的影響,從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訪談。
學生在游覽過程中發現興坪古鎮存在文物遭破壞、景觀資源受損、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態環境惡化、商品同質化嚴重、民眾缺乏保護意識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古鎮的可持續發展。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與小組組員共同探討,對古鎮今后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設計意圖】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學生可以鍛煉訪談能力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與當地居民交流,學生可以深刻認識發展旅游服務業對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和區域發展帶來的影響;根據古鎮實際情況分析,學生可以形成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理念,為古鎮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從而培養人地協調觀。
4.研學活動四:感受大自然賜予古鎮的美
教師出示活動材料:“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桂林興坪古鎮旅游風貌是陽朔山水的精華部分,自古就有“陽朔山水在興坪”之說,如第五套人民幣20元的山水風景背景圖案在興坪境內取景,因此,興坪風光又有“國家名片”之稱。
教師出示任務清單:打卡20元人民幣背景圖風景地,描述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推測其形成過程。
學生活動:打卡20元人民幣背景圖風景地,欣賞大自然賜予古鎮的美;通過觀察典型喀斯特地貌景觀,結合課本所學知識,描述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從氣候、巖石、水文等方面推測其形成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典型喀斯特地貌景觀,了解其形態特征,提升區域認知;再通過探究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規律,提升綜合思維。學生面對如此美景,不由得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發出贊嘆,激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后期總結階段
劉景福、鐘志賢認為,PBL學習模式與傳統學習模式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學習評價。項目式學習評價要求由專家、學者、教師、同伴以及學習者自己共同完成,不但要對結果進行評價,而且強調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鑒于此,本次桂林興坪古鎮研學活動采用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主要有個人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如下頁表1所示)。
研學旅行結束后,學生依據表1研學評價量表對研學成果進行整理,教師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進一步交流探討。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成果展示方式,如制作PPT、制作影像視頻、繪制海報、撰寫論文等,并通過展示個性化研學成果作品交流心得體會,進行反思總結,教師予以必要的指導和補充,提升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
四、在高中地理研學旅行中運用項目式學習的反思
桂林興坪古鎮研學設計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和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將項目式學習運用于研學旅行過程中,使學生在真實的地理環境中基于問題開展研學,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有效提高了研學效率。研學旅行問題依據《課程標準》進行設置,能夠幫助學生把課本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結合區域認知,運用綜合思維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培養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項目式學習在研學過程中強調小組協作、關注團隊精神,使學生的合作交流、溝通分享、組織協調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項目式學習提倡教師對學生采用過程性評價和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通過自評、互評、師評達到教學評一體化的效果。因此,將項目式學習運用于研學旅行設計,有助于研學旅行規范化、課程化,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遺憾的是,本次活動設計僅限于地理學科,而項目式學習具有較高的學科融合性,提倡在現實生活和真實情境中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因此今后筆者將嘗試與其他學科教師運用項目式學習共同設計和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參考文獻
[1]巴克教育研究所.項目學習教師指南:21世紀的中學教學法(第2版)[M].任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劉景福,鐘志賢.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2(11).
[3]趙洪宴,莊永紅.拋錨式教學在高中地理研學課程設計中的應用初探[J].地理教育,2002(1).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研學實踐教育與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基于校本特色的高中地理研學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2022ZJY179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胡丹(1984— ),廣西三江人,本科,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地理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