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外研版普通高中英語(修訂版)必修教材為例,論述教師可通過挖掘教材多模態資源,培養學生“看”的技能和思維品質:借助插圖培養“看”的技能,如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圖示或符號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借助圖表提升思維品質,如借助圖表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建構與歸納的能力、借助圖文實現語言知識與思維能力的遷移、借助插圖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多模態資源 “看”的技能 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5-0120-05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的發展目標為,學生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構建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外研版普通高中英語教材(修訂版)在每個單元中增添了與主題意義相關的視頻和各種豐富的圖形、表格等多模態資源。《課標》要求學生根據文章標題、圖片、圖表和關鍵詞等信息,預測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早已借助圖像資源輔助教學,但沒有利用多模態資源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對多模態教材資源中的圖形、思維導圖、圖示、符號、表格在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以期培養學生的“看”的技能和思維品質。
一、借助插圖培養“看”的技能
《課標》對“看”的技能要求表述如下:“理解插圖的意義”“理解多模態語篇中的畫面、圖像、聲音、符號、色彩等非文字資源傳達的意義”“理解多模態語篇中圖表、符號在建構意義過程中的作用”“根據圖表信息推測語篇內容”等。學生通過看插圖、表格等收集、整理信息,預測和理解篇章的核心內容,可以提高“看”的技能,同時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一)借助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的培養是提升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課標》中關于“看”的技能強調,理解多模態語篇不僅需要閱讀和理解文本,還要觀察和理解圖表、符號和動畫等非文字資源的信息和意義。外研版普通高中英語必修教材(修訂版)配有大量與主題意義相關的插圖,它們提供了文本內容的背景知識,包含了啟發學生思維的語言點,這些直觀、形象、生動的插圖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開展語言知識學習和練習的活動中應充分挖掘和靈活使用教材插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例如,必修一第三單元Family matters中Starting out板塊的主圖情境是家居,背景底色是藍色,用一盆玫瑰花進行烘托,藍色是永恒的象征,它代表著憂郁、溫暖和溫柔,玫瑰花由象征熱情的紅色、象征相守的藍色以及象征燦爛笑容的粉色組成。另有四幅不同國家與家庭生活主題相關的漫畫、影視作品圖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視頻、欣賞音樂和圖片,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參與到學習中,激活學生已有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讓學生初步了解不同國家的家庭生活,導入單元主題意義,引發學生對中外家庭生活和家庭觀念異同的初步思考,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
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主圖蘊含了語篇類型和語篇主題。這是一篇反映單元主題的戲劇,講述了父親與兒子由于立場不同,對兒子的未來職業規劃產生分歧和沖突,并最終由祖父調和的故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并設置一系列問題:“What’s the title?What can you see?Where are they?What’s the matter?What’s the son feeling?What’s the father feeling?How are they in the end?”通過深入挖掘教材插圖的隱含信息,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片和標題,通過圖片提供的場景,了解該語篇類型為戲劇;通過觀察圖中人物的表情,感知人物的心理狀態;通過描述圖片和標題所透露的信息,引導學生進行大膽預測。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觀察能力。
又如,必修三第四單元Amazing art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主題內容是藝術形式和藝術家的故事。Developing ideas板塊有唐代著名畫家韓干挑燈觀馬的照片和《照夜白圖》。首先,教師可以布置讀圖任務,要求學生觀察韓干的人物圖,然后出示以下問題:What’s in his hand?What’s he doing?通過設問激發學生思考和閱讀的興趣,通過閱讀感受藝術創作過程的艱辛和韓干對繪畫技藝的精益求精,理解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體會藝術來源于生活的道理。
其次,《照夜白圖》里畫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喜愛的坐騎,這個坐騎的名字叫“照夜白”,這幅圖除了一匹馬,周圍還有字和印章,這些字和印章體現了當時唐代的繪畫文化和藝術品收藏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教師可以利用這幅圖引導學生觀圖,同時培養學生“看”的技能,通過提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ose painting is this?What period is it?”讓學生初步了解文本傳遞的main messages,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利用圖示或符號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
預測是一個積極的思維過程,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高中英語課程應培養學生根據可視化信息對語篇文本的主題和內容進行預測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對文本展開所使用的時間、空間、過程等不同的陳述順序進行辨別、分析、判斷的能力,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必修一第四單元Friends forever中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的課文標題Click for a friend?,“Click”是新單詞,課本圖片中有“鼠標箭頭”和“手勢”圖標,標題句末使用了問號,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信息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預測圖標和符號想要傳達的意義。
T:What does it mean “click for a friend”?Can you click the mouse and get your friend?
S:It means make friends online.
T:There is still a question mark. The writer is asking you a question. Do you think it reliable to make friends online?
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并談論網絡交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為接下來的語篇學習做鋪墊。
必修一第四單元Using language板塊Activity 4的圖片是關于Friendship soup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標題和圖片,推測“友誼湯”中應包含哪些食材,同時引導學生關注字體色彩所傳達的意義,并利用構詞法知識猜測詞義。
二、借助圖表提升思維品質
語言能力與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二者在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中需同步發展。《課標》要求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對比圖片,獲取語篇深層信息,結合歸納理解,進一步升華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同時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
(一)借助圖表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課標》中的圖片內容蘊含著豐富的語篇信息,教師可以創新課堂教學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圖表中的深層信息,重點分析圖表所傳遞的信息,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下,自主運用分析、評價等高階思維解讀圖表信息,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系,培養對比分析能力。
例如,必修一第三單元Family matters的Using language板塊中,Activity 1提供了時態時間軸(如圖1所示),此圖展示了五種時態的時間關系對比。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圖示中不同顏色線條的長度、箭頭指示的意義,并對比時間軸的變化,然后要求學生結合Activity 1中A—D五個句子的語境,了解句中黑體字關于時態結構的提示,以及1—5五個句子關于時態概念的描述,這樣的顏色和圖像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英語的五種基本時態,降低語法學習難度,同時讓學生理解不同時態的形式、意義和語用功能,既培養了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又如,必修一第二單元Exploring English的Starting out板塊呈現了三個圖表,圖表一表現哪種語言為母語的人最多,圖表二表現哪種語言的學習者人數最多,圖表三表現中國人學習外語人數逐年增多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圖表的顏色分布及其內容標注,可以知道不同語言在世界的使用和學習情況的信息,同時也了解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情況。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鏈,要求學生根據圖表內容描述圖表呈現的主要信息,讓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思考分析圖表內容,激活語言知識,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二)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建構與歸納的能力
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言技能、學習策略,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看”的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以及概括歸納能力。“看”不是關注最終的結果,對不同的圖片資料,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信息,建構自己的知識圖式,并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
必修教材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的語篇通常都反映了單元主題意義,要求學生通過學習獲取語篇信息,初步了解主題意義,該板塊Activity 4是對文章細節和文章結構的理解,是一個變式的思維導圖;Developing ideas板塊的語篇是拓展主題內容,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度發展,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主題意義,形成觀點,該板塊Activity 4是主課文的復述以及學生分享觀點,通常會有一個變式的思維導圖。
例如,必修一第一單元A new start的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主課文的語篇類型為日記,Activity 4的思維導圖列舉了從兩個方面找出主人公孟浩高中生活第一天的經歷及情感相關的細節信息,梳理情節發展的時間順序,再次解構文章內容,讓學生掌握日記的文體特點和寫作手法。Developing ideas板塊主課文的語篇類型是訪談,是一個學生畢業后回校給學弟學妹進行分享,Activity 4從新生面臨的問題和提供的建議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活動4對文本進行復述,讓學生聯系自身學習和生活的真實情境梳理觀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己在接下來的高中生活如何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必修一第二單元Exploring English的主題語境涉及人如何在社會性交往中學習英語。Developing ideas板塊的一篇專題討論“Misadventure in English”詳細介紹與分析了四位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疑難。Developing ideas Activity 4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復述四篇帖子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變式思維導圖的提示詞“Who?Where?What happened?”列出要點,分享觀點,鞏固整合所學內容。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故事的內容特點、文體特點和寫作手法,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理解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多樣性、創造性,加深學生對語言背后文化內涵的理解,從而形成英語學習思維,進而在學習中關注英語俚語的使用,理解英語語言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
又如,必修一第三單元Developing ideas板塊的主題語境為新聞類特寫,記錄了在2016年世界鐵人三項系列賽墨西哥站的比賽中,來自英國的Brownlee兄弟共同演繹的一段“鐵人兄弟、相扶共濟”的動人佳話。Activity 3是一幅變式的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小組合作,首先組內根據思維導圖依序回答問題,然后組內組織語言,最后各小組在全班分享故事和想法。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專題報道的結構和主要內容,又能通過閱讀Brownlee兄弟的故事并給予評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本單元主題的理解,幫助學生聯系生活運用所學知識。
(三)借助圖文實現語言知識與思維能力的遷移
能力是可以遷移的。教師可以借助圖文,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信息,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理解,同時進一步將知識遷移至課外,培養學生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以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語言知識與思維能力的遷移。
例如,必修三第四單元Amazing art中Using language板塊提供了六幅關于Chinese art forms的圖片、一幅學校藝術展布置場景的圖片和四幅關于Contemporary art的圖片。Chinese arts forms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形式,這些圖片包含a piece of bronzeware,a piece of Chinese calligraphy,a piece of Chinese embroidery,a piece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a piece of wooden sculpture等信息。教師可以利用這些關于Chinese art forms的圖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有關中國民間藝術的詞匯;讓學生通過閱讀語篇“An amazing Chinese art festival”,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藝術形式豐富多彩,從中體驗藝術的魅力,既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Contemporary art聽說環節是圍繞當代藝術這一主題展開。背景知識介紹是一篇說明性短文,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這一藝術形式的相關知識,為聽力環節做準備。聽力文本是Jill和Andrew參加當代藝術展之后,就個人對藝術作品的看法展開的一段對話,Contemporary art通過朋友之間討論對藝術的看法,讓學生了解當代藝術的特點,由此得出文本主旨大意“Art means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通過此部分的學習,學生可以激發對藝術的鑒賞力,明白不同的人對藝術有不同的感知,同時了解到藝術無處不在,藝術就在我們身邊,藝術源于生活。通過Activity1和Activity 2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所學語法結構,教師可以利用Activity 3的School Art Exhibition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實現由操練到創造的過渡,這樣既能訓練現在進行時的被動語態的語法結構,又能讓學生掌握它的意義和功能;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四張關于Contemporary art的圖片以及朋友之間關于現代藝術的一段對話,了解現代藝術,通過圖片描述、閱讀材料和聽錄音等形式,感受民族特色藝術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進而實現語言知識與思維能力的遷移。
又如,必修一第一單元Developing ideas板塊Activity 2和必修一第五單元Developing ideas板塊Activity 1中的詞云圖(如圖2、圖3所示),詞云中的單詞大小、顏色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從單詞的大小可以知道詞在課文中出現的頻率,詞的顏色體現了詞的育人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詞云,然后再讀主課文,并利用詞云檢測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新課標要求單詞要放在主題語境下學習,學生要學會構建話題詞匯,推測課文的主旨大意,也就是通過關鍵詞理解課文大意,改進閱讀策略,在閱讀能力的培養中實現詞匯知識的構建,從而實現以讀促寫、以讀促說,真正實現語言知識與思維能力的協同發展。
(四)借助插圖鍛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看”作為一種理解性技能,應該和表達性技能“說”和“寫”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理解和表達意義的雙重能力,引導學生能夠批判性地看待問題,創新表達,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李曉琪,冀小婷,2020)。
例如,必修三第四單元Developing ideas部分,在讀后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韓干挑燈觀馬圖,設置如下問題鏈:Look at the picture,what do you think of Han Gan and what made him succeed?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an Gan’s way of painting?引導學生今后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怕困難、勤奮刻苦,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實現語言學習的遷移與創新。接下來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下問題:What does Su Shi’s comment mean to you?And do you know any other artists famous for painting animals?通過學習文本內容,使學生了解文本的寫作特點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介紹他人對韓干畫作的評論,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并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又如,必修一第四單元Developing ideas板塊的課文是《二十年之后》節選,是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作品,小說主要講述了兩位好友相約二十年后見面的故事,本課節選的內容主要呈現主人公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等待重逢的場景。課本插圖為一張兩個男人站在門口的圖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圖,分析人物的表情和動作特點,思考結局,并利用Activity 3的文本留白,設置如下問題鏈:Did Jimmy come to meet his friend?What has Jimmy exprienced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What might happen between the policeman and the man?要求學生分組討論,結合三個問題思考“After Twenty Years”的可能結局并在小組內分享;然后引導學生讀Jimmy的便條,找出實際的結局,通過預測故事發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利用Activity 4提供的三個場景,組織學生表演整個故事,讓學生熟悉劇情,體驗人物情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一方面深入理解語篇內容,同時在熟悉的主題中結合自身實際,明辨友誼與法律間的關系,實現英語知識與思維能力的遷移。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解讀多模態語篇蘊含的信息,培養學生的讀圖意識,提升學生“看”的技能,最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實現英語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培養的融合,落實英語學科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施新裕.多模態視閾下高中生英語“看”的技能研究[J].英語廣場,2019(3).
[3]張紅梅.挖掘教材隱性信息 滲透思維品質培養[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1(11).
[4]李曉琪,冀小婷.高中英語教學中“看”的技能與思維品質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
[5]陳麗敏.圖片資源在高中英語語篇教學中的利用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
[6]張致祥.基于圖式理論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2(10).
[7]魯子問.英語教育促進思維品質發展的內涵與可能[J].英語教師,2016(5).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