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梳理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的主體及影響因素,論述利用SWOT分析法對柳州市第一中學進行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的優勢和劣勢、機遇和挑戰分析,總結教師主導下的“研學+‘3S’(學校school、學科subject、學生student)”的校本化實踐模式,并以課程價值為依據,確立校本化實踐目標;立足學校實際,精準校本化實踐策略;理解學科素養,豐富校本化實踐內容;評估學生情況,開展多樣化校本實踐形式,促進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的實施。
【關鍵詞】校本化研學課程 高中地理 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5-0084-05
研學旅行課程建設是研學旅行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發揮其教育價值的必然趨勢。校本化研學課程是一種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契合了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主題要義。但由于各校存在實際差異,學校及教師還需要探索符合本校實際的校本化實踐方式,以促進研學課程真正得以落實。徐玉珍認為,校本化課程的實施主要關注教師在學校情境中根據所面對的實際教學情境,特別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國家課程進行創造性加工和改造,以及因師生互動而生成的,既不同于國家書面計劃的課程,也不同于教師試圖教授課程的學習經驗。由此可知,校本化是教師主導的因校制宜、因生制宜的加工與創造,是一種實踐經驗。本文提及的“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就是教師在國家課程改革綱要基本精神指導下,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依據,依托學校現實條件與本校特色,自主加工創造的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校本地理課程。基于此,筆者以柳州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我校)為例,以地理研學為切入點,利用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法,從教師視角探索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策略。
一、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主體及影響因素
徐玉珍認為,在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過程中,學校需要具備校本化課程實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圍,即教師需要有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能力、有批判的反思和行動的能力,學校需要有學習、研究的氛圍和合作的文化等,可見,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關鍵在于學校和教師,但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宋曄、劉清東等學者認為,為了保障研學旅行的實效性,需要合理設計研學課程、增強研學導師教育修養、構建合理保障機制,其中的研學導師和保障機制更多涉及政府、社會及家長,是研學課程的關鍵保障。因此,研學課程校本化需要考慮校內(學校、教師、學生)、校外(政府、社會、家長)兩大主體六個因素。
研學課程校本化是一個復雜且動態的實踐過程,既要考慮一般因素,又要考慮特殊因素。劉彩霞提出,課程政策、課程領導、教師的課程意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技術、學生發展的需求、課程改革和發展信息、校內課程資源、社區課程資源、隨機因素等都會對校本課程的開發產生影響。而研學課程是校內與校外的綜合實踐性課程,因此,本文將一般因素中的“課程”理解為“研學課程”,將“校內與社區課程資源”理解為“校內與校外研學資源”。
二、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的SWOT分析
(一)柳州市第一中學SWOT分析
SWOT分析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內外部因素進行調查,從S(Strengths,即優勢)、W(Weaknesses,即劣勢)、O(Opportunities,即機會)和T(Threats,即威脅)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調查列舉,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并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現基于前文內容,對我校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進行SWOT分析(如表1所示)。
從課程政策和研學資源角度看,校外部分充滿機遇與挑戰。校外的研學保障機制比較完善,能有效保證研學教育質量,我校進行校本化的外部環境課程教學是可行的。而校內部分則是課程校本化的直接依托,校領導對課程政策的理解及領導力(隱性依托)決定了課程資源配置(顯性依托)。教師是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主導者,是實現課程價值的關鍵,因此,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主要受到教師的研學課程意識、開發能力與技術,及其對課程改革和發展信息的敏感程度等影響。學生是課程的主體,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學生的需求。現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對各要素進行梳理及歸納如下。
“S(Strengths,即優勢)”包括學校、教師、學生三個方面。學校方面,有完善的課程制度、有充足的課程開發經驗、有豐富的研學資源和有一定的研學計劃等;教師方面,有較強的課程意識、課程實施興趣和經驗技術等;學生方面,有強烈的研學實踐需求等。
“W(Weaknesses,即劣勢)”包括學校、教師、學生三個方面。學校方面,研學資源在質量、數量上與真實環境存在一定差距,且沒有設立獨立的開發研學課程的相關部門;教師方面,教師在研學課程的動力與理論相對不足;學生方面,需要研學經費支持,或存在不信任第三方機構等問題。
“(Opportunities,即機會)”包括外部、學校、教師、學生四個方面。外部方面,主要有政策、制度規范,社會人員和家長支持建設研學基地,且家長對學生研學有一定需求;學校方面,打造了研學特色基地,與其他學校互融互通,實現研學基地共建;教師方面,有學習機會,在對校外研學點的篩選中有一定優勢;學生方面,熱愛地理學習的學生發揮了帶動作用。
“T(Threats,即威脅)”包括外部、學校、教師、學生四個方面。外部方面,存在校內校外知識融合不暢,社會人員、家長對研學課程個性化理解不到位,且無固定研學點等問題;學校方面,無指定合作的校外研學點;教師方面,由于研學經驗不足,擔心研學過程安全問題、經費限制、影響日常教學任務等;學生方面,不希望周末開展研學,建議利用實踐課或暑假開展。
可見,我校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踐的優勢與機遇并存,校本化隱性依托和顯性依托基礎扎實,團隊有能力主導并實施課程校本化,學生對研學有需求;校外研學制度保障與資源保障較為完善,開展研學活動順應了教育趨勢,但也存在劣勢和挑戰。
(二)基于SWOT分析的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
根據SWOT的SO(優勢與機遇)、WO(弱劣勢抓機會)、ST(優勢克服威脅)、WT(劣勢與威脅)策略分析法,筆者所在團隊立足校本實際,深挖優勢,抓住機遇,開發并實施了內容豐富的地理研學活動,初步搭建了我校地理研學校本化課程實施流程(如下頁圖1所示)。
如圖1所示,我校SWOT分析下的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其課程主題內容豐富、自然人文兼顧、時間長短適宜、研學點遠近恰當,如SWOT分析下的SO2O3O4中,學校在“壹課程”建設背景下,依托校內研學資源打造一系列校內研學活動,在教室外進行月相、地圖觀察等。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出發,“以自我為圓心、以距離為半徑”逐步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躬行實踐。
三、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策略
根據研學課程校本化的過程及實施經驗,我校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可以總結為教師主導下的“研學+‘3S’(學校school、學科subject、學生student)”的實踐方式,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一)研學:以課程價值為依據,確立校本化實踐目標
課程價值體現了課程的品位和實效。校本化開發的最終目的是形成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構成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確立課程校本化實踐目標,更好地實現其育人價值。在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中,研學課程總目標為價值認同、實踐內化、身心健康、責任擔當。因此,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應以地理學科為載體,以研學總目標為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筆者以我校地理研學課程的“看山水”系列課程為例,形成研學總目標與研學校本化實踐目標(如表2所示)。
(二)學校(school):立足學校實際,明確校本化實施策略
為踐行教育理念,我校教研團隊從學校管理層面,針對各部門、各年級、各學科組、學校社團和教師的發展目標與計劃等,明確制訂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策略,做到有的放矢。針對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挑戰,針對無指定合作的校外研學點、教師研學經驗不夠豐富、擔心研學學生安全問題、經費限制、日常教學任務重、學生不希望周末開展研學等問題,我校教研團隊摸索了自下而上的實施方式,即教師制訂課程規劃、確定課程開發的定位、組建課程開發團隊、找到融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契合點,進而完成課程開發、實施與評價等任務。具體步驟為:確立研學主題—確立研學點—尋求融入學校教學計劃(年級、處室、學科組、教師發展等)的契合點—完善研學方案—實施研學。其中,尋找融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契合點是解決危機的主要辦法。
以部分“察人文”系列產業活動為例,筆者首先結合城市產業發展熱點,確立了“關注家鄉新發展,深學細研探螺香”的研學主題;接著,根據螺螄粉產業園建設情況及相關品牌銷售情況,選取研學基地“螺霸王螺螄粉文化展館”為研學點;再次,實施年級計劃,開展黨建引領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從中融入政治與歷史學科的研學需求,選取研學融合點,且這些計劃得到了年級組其他學科教師的大力支持;最后,組建課程團隊,完成相關活動開展的計劃與方案,并有序實施。當學科研學活動升級為年級活動后,研學的時間安排、教學進度與活動開展之間矛盾、活動經費問題等都能在學校的指導下順利解決。因此,善于向學校借力,是學科研學課程校本化實踐取得成功的關鍵。
(三)學科(subject):豐富校本化實施內容,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學科是研學課程的內容載體,課程內容越充實,越利于實現研學課程價值,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應依據《課程標準》豐富研學課程內容。如筆者設置了我校地理研學課程的內容與價值框架圖(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研學內容、學習方式方法與《課程標準》有機結合,兼顧了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與研學課程價值的探討。
(四)學生(student):評估學生情況,開展多樣化校本實踐
學生參與研學活動的深度是衡量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價值的重要指標。學生參與研學活動受多種因素影響,如上文提及的學生層面的劣勢與挑戰,學生希望“研學活動不占用周末,可以安排在實踐課或暑假”“研學活動展開時,可以跨班自由組合研學小組”“不理解研學內涵,認為是負擔”等。郭峰濤、段玉山等學者認為,因研學旅行課程條件、內容與形式多樣,在難以統一研學旅行時間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每學年累計研學旅行時間和每次研學旅行時間。
筆者在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五種方式。一是學校集中研學。比如學校精心策劃,組織前往G市進行地理綜合研學活動,學生收獲豐碩的研學成果,領會研學內涵。二是年級集中研學。比如,年級組利用教學時間組織學生前往螺螄粉產業園進行研學,學生興趣濃厚。三是社團組織研學。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天文社團資源,組織社員利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月相等。四是班級組織研學。比如在家長幫助下,教師組織學生前往柳州“百里柳江”市區段進行水文研學,學生的參與度與研學質量都有了保障。五是個人分散研學。比如,教師精心設計農村環境問題及城市內澇問題的相關研學任務單,采用“假期大分散小集中的研學—回校分享研學成果—校內研學評價”的研學作業代替傳統紙筆作業,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參與研學的興趣。
綜上所述,基于SWOT分析,教師要厘清課程校本化過程中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利用“研學+‘3S’”的實踐方式,讓高中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實施有了經驗參考,而自下而上進行地理研學課程開發其內在推動力更為充足,更能處理好學科研學課程中的復雜因素。在此次實踐過程中,學校對地理研學課程開發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研學團隊總結了開展研學活動的流程規范,為其他學科展開類似活動提供組織活動經驗;團隊教師經常收到學生發出的探討身邊地理問題的信息,學生地理思維品質逐漸提升。當然,教師主導下的地理課程校本化實施還存在某些問題。今后,筆者將針對課程價值評估、研學知識的專業性與科學性、第三方社會機構如何更好地參與、與家長溝通的渠道等進行探索,以進一步提升地理研學課程校本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殷世東,程靜.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化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4).
[2]吳支奎,楊潔.研學旅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4).
[3]徐玉珍.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J].教育研究,2008(2).
[5]宋曄,劉清東.研學旅行活動的教育學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8(10).
[6]劉彩霞.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因素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6(12).
[7]郭峰濤,段玉山,周維國,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二):課程結構、課程內容[J].地理教學,2019(6).
[9]王利敏,繆錦瑞.我國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分析與展望:基于1979—2020年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文獻的內容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1(10).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研學實踐教育與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基于校本特色的高中地理研學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2022ZJY1798)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艷霞,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地理研學課程開發與實踐、高中地理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