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和應用的價值,分析當前中職學校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存在的問題,并以中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為例,論述開發與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策略:從課程目標設置、教學內容創編、教學實踐任務設計和多元評價機制運用等方面,提升中職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程資源開發 中職思政課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5-0034-0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在制度層面上的肯定,為更好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樹立文化自信成為中職學校的育人共識。越來越多中職學校嘗試自主開發與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積極尋找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程的有效方法,以此豐富思政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思政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從而培養品學兼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下面,筆者以中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為例,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的價值,以及存在的現實困境,探討在中職學校開發與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策略。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的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促進中職思政教學增效的重要資源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凝結著先賢們的思想結晶,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智慧。中職思政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運用于思政課程教學,有助于提升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愛、誠信、和合、大同等品德契合中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政課堂的教學主題,能夠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強大的影響力和親和力,教師在中職思政課堂中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案例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人的品格和內在修養,契合了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健全人格”“道德修養”核心素養的目標。
(二)中職思政課堂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新時代背景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承擔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要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從而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文化水平。思政課堂作為中職育人的重要陣地,對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思政教學所涉及的家國情懷、思想道德觀念、社會擔當意識等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重合之處,因此,將二者相融合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入、細致地理解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導學生成為合格的中華文化傳播者。另一方面,思政課堂是中職學校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以其為平臺開展文化教學,既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又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的現實困境
(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認知不足
作為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直接影響其開發的實際成效。當前,部分中職思政教師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價值,未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工作。這些教師通常反復利用相同的文化資源,造成資源陳舊,大量優秀文化資源未得到開發利用,導致中職思政課堂面臨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短缺的困境。還有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過度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功利性,忽略其人文性和教育性。由于部分教師認知不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應用探究不深入,中職思政課堂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應用形式單一
教師將文化資源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并向學生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體現了課程資源在思政課堂中的具體應用。由于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多樣、種類豐富,教師應有的放矢,結合思政教學需求和文化資源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運用局限于理論教學層面,如在思政理論教學中簡單穿插講解優秀傳統文化案例。這樣對文化課程資源運用的形式單一,降低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難以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育人價值。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評價體系缺失
教學評價是評估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梳理和評估,不斷優化文化課程資源的應用方式,提升中職思政課的教學質量。然而,當前部分中職思政課堂存在文化課程資源評價體系缺失或低效的問題。一方面,部分中職思政教師雖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但在課后評價環節只評估學生的思政理論學習效果,不了解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情況,導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敷衍了事。另一方面,部分中職思政教師在評估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情況時,僅使用書面測試的評價手段,未能全方位了解文化課程資源的實際應用情況,也未能及時有效地對資源應用形式進行調整。
三、在中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中開發與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策略
(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為導向,確立思政課程目標
中職思政課程的建設目標通常圍繞課程“由誰建設、為誰建設、如何建設”的中心問題設定,對學科整體建設發展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為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思政課程相融合,中職教師應以傳統文化價值為導向,平衡好文化課程資源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將優秀文化課程資源融入思政課程建設目標,并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與中職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思政課程建設目標,規范文化資源應用方式。以中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程建設為例,為了提升中職生的思政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教師要通過制訂中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程建設目標(如下頁表1所示),結合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發揮文化引領功能,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情況,促使學生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同。如在學科教學目標方面,要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成就,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并從文化視角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其政治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創編思政教學內容
為了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更好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職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對思政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創編,在文化育人理念指導下深入挖掘教材蘊含的文化元素,借助互聯網平臺搜集整合文化教學素材,并將這些素材融入思政課堂教學中,不斷豐富思政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思政學習興趣。教師要拓寬視野,擴大素材選擇范圍,選擇多樣化的文化素材。中職思政課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法律、哲學等多方面內容,教師在開發與之配套的文化教學資源時,應在經典文化基礎上融入多樣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以志扶人、以情育人”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為提升中職生的理想信念、責任心、進取心,教師在開發文化課程資源時,應關注文化素材中的思政內涵,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文化素材,并開展能夠打動學生心靈的思政教學活動。以中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四單元第10課“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互鑒”的教學為例,該課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情況,學習各國文化溝通交流的必要性,樹立堅定而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意識。對此,教師可以圍繞課程教學主題,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的“文化自信與文明交流互鑒”教學設計(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教師一方面抓住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學內容的連接點,整合文化資源為案例講授思政理論知識,如向工科專業學生講解魯班文化;結合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等節慶活動,弘揚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等,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使思政教學更富有人文意蘊。另一方面,教師充分把握中職生的思政學情,以學生感興趣的古代“四大文明”等文化案例為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手段,提高思政課堂的趣味性。
(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為基礎,設計思政實踐任務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既要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科理論知識儲備,又要鍛煉其知識應用水平和實踐能力。在中職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思政實踐活動。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論知識,提升對思政學習內容的認知,在實踐活動中踐行思政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未來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時代背景下,中職思政教師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應用于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打造以優秀文化內涵為基礎的中職思政實踐平臺。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五單元第12課“增進民生福祉”實踐活動教學為例,該課程圍繞我國在教育、就業、脫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是如何保障社會基本民生,全面增進人民福祉的。基于課程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任務,以“任務鏈”的形式構建中職思政立體課堂,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內容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如以下是筆者設計的“增進民生福祉”實踐活動的任務鏈。
1.【任務1】小組合作探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借助互聯網、圖書館等,搜集中國古代統治者執行增進民生福祉的政策,討論這些政策通常集中于哪些領域,并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其原因。
2.【任務2】結合任務1探究成果,以班級集體討論的形式分析“增進民生福祉對維護國家統治有何意義”,并運用思維導圖、表格等可視化思維工具,梳理中國歷代具有影響力的民生政策,以此了解“重民本”“禮法并治”“尚和合”等經典治國理念。
3.【任務3】結合教材所學內容,整理國家近年提出的民生政策,并利用課后時間采訪親朋好友,了解他們對相關政策的看法,分析民生政策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
教師通過設置以上具有層次性、梯度性的任務鏈,能夠營造“以生為本”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更有趣,提升中職生參與思政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全身心投入任務問題的思考與討論中,充分鍛煉了邏輯思維,提高了思政素養。此外,教師將我國優秀的治國理念融入實踐活動中,能夠讓學生領悟中國文明脈絡的連貫性,促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四)以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為目標,優化思政評價機制
中職學校制訂科學合理的思政教學評價機制,是檢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成效的有效手段,能夠幫助教師了解文化資源與思政課堂融合的現狀,及時查漏補缺,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手段。針對傳統思政教學評價存在“重結果、輕過程”“重教師、輕學生”“重分數、輕素養”等片面化、機械化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文化育人的培養目標,從兩個方面優化中職思政評價機制。一是堅持以學生為評價中心。教師需認識到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引導學生評估自身的學習進度,促使其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兩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評價。如教師在思政課堂組織“共筑美好家園”文化實踐活動時,為了解學生的小組學習成效,可以向小組成員展示實踐活動的評價指標,并邀請學生對本小組其他成員進行匿名評分。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幫助教師了解真實的活動現狀,優化實踐教學流程。二是堅持以過程性評價為評價重點。以期末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往往過度關注學生的書面測驗結果,容易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出現偏差。因此,教師要在終結性評價基礎上加強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思政學習過程,了解學生對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案例的接受程度,以實時調整文化課程資源的應用形式。如教師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模塊中,組織學生開展班級演講比賽,完成課堂活動后,教師及時對學生的演講進行評價,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確保思政課堂總成績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生思政課學習的成效。
綜上所述,中職思政教師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運用于思政課程教學,以增進思政課程教學的育人價值,幫助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提高中職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有效推進中職思政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田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7).
[2]劉佳凝.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26).
[3]魏楠.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校思政課的實踐探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
注:本文系欽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B類“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2022B0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筆珍(1986— ),廣西賀州人,在職研究生,講師,中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