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德育的意義和現狀,論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將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的策略:找準融合的切入點、優化思政教育陣地、營造僑批文化教育環境、打造第二課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僑批文化 中職德育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5-0026-05
僑批,也稱“批”,是歷史上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向國內親人傳遞家書和簡單附言匯款憑證的珍貴檔案,是密切海外華僑和家鄉感情的橋梁紐帶,對促進海內外經濟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推動我國僑鄉地區經濟與文化教育發展等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廣西是連通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門戶,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職業人才的需求量持續增長,這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保護和研究僑批文化,將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引導新一代青年不忘中國近現代史上中華民族的抗爭和老一輩僑胞艱苦的創業歷程,進一步弘揚熱愛祖國、情系故里、吃苦耐勞、勇于開拓、聰明智慧、篤誠守信的僑批精神,對激勵學生篤行奮進、將來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的意義
僑批是中國近代人記憶中不可磨滅的歷史符號,僑批中凝結的熱愛祖國、情系故里、勵志創業、篤誠守信等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拓展,是新時代青年學生涵養自身品德與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養料。
(一)促進地方歷史文化傳播
對學校而言,學校的建設與發展與其自身所處的環境關系越來越密切。中職學校將學校德育工作與地方歷史文化傳播相融合,可以幫助中職生了解學校所在地區的歷史,以傳承歷史文脈,加深對所處地區地域文化和精神的了解。廣西柳州市是華僑之鄉,華僑人口眾多,在中職校園內推廣華僑認同文化和華僑認同精神,對培養中職生的區域歷史文化認同,促進當地歷史文化傳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發揮歷史文化育人價值
在中職學校推廣廣西優秀的歷史文化,對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僑批文化記載了當時的經濟史、郵政史、交通史等,展現了地區發展過程中的時代風貌,因此,僑批文化是學生了解歷史的“活教材”。中職學校要充分發揮其歷史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
(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僑批文化是培育中職生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社會責任感等的有效途徑,中職學校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利用僑批文化豐富中職生的精神世界,可以幫助中職生拓寬視野、展現個性,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與我國目前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四)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僑批文化是一種專屬于華僑的獨特文化,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學習僑批文化可以幫助中職生追溯僑批的歷史發展過程,理解華僑華人在不同地域和時代背景下經歷的文化傳承和創新,從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僑批文化可以讓中職生理解華僑華人在歷史發展中的境遇,從歷史角度看待中華民族的崛起和繁榮,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了解不同地域和群體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從而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愛國熱情和團結意識,將來為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和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二、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的現狀
僑批是華僑移民史、創業史以及廣大僑胞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真實歷史見證,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在組織師生進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帶領師生代表先后實地走訪調研了汕頭僑批文物館、東興僑批館,東興市僑批匯路文化研究協會、華僑后人創業基地,以及潮汕、東興匯路發展形成過程中的重要遺址,收集有關僑批文化的文獻資料,采訪華僑后人和尋找僑批背后的故事,挖掘僑批文化內涵,為將僑批文化融入職業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調研師生通過文獻研究、走訪調研、訪談調查等了解僑批歷史,厘清廣西東興匯路的歷史及影響,以及廣西當地學校學習僑批文化的情況,總結了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僑批最初的功能已被弱化,不再具有書信傳達與匯款作用。但僑批是僑鄉一個時代、一批海外華僑的集體記憶,是我們研究華僑史、中國近現代金融史以及僑鄉民間傳統文化的珍貴檔案,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多元價值。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得益于僑批檔案的挖掘、保護、“申遺”,以及政府的扶持、海外華僑的支持,僑批逐漸被閩粵僑鄉區域之外更多的人所了解。當前,僑批資料大多收藏于福建、廣東潮汕、廣西東興等地的僑批文化館、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這些保管機構往往通過開展僑批實物資料展覽、組織論壇活動等向師生宣傳僑批文化,組織形式較為單一。與此同時,學校由于缺乏資源,在推廣僑批文化的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方面極為薄弱。為了將僑批檔案資源轉化為可供師生教學的教育資源,學校需獲得相關部門檔案資源的支持,得到適當的學習培訓指導,以開發建設學生看得懂、愿意學、有觸動、體會深的教育資源。
僑批中凝結的熱愛祖國、情系故里、勵志創業、篤誠守信等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拓展。因此,中職學校要重視僑批文化的價值,積極構建傳承平臺,充分發揮僑批文化的教育功能。這也是相關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
三、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的策略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華僑華人作為連接祖籍國與所在國的橋梁和紐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在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中融入僑批文化,團結和凝聚華僑華人力量,促進“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合作,培養大批共建“一帶一路”急需人才,對提升柳州乃至廣西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均能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找準僑批文化與德育融合的切入點
僑批文化內涵豐富,包含了華僑華人對祖國的熱愛,展現了華僑華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僑批文化蘊含孝親愛幼、孝敬長輩的思想,包含寬厚謙恭的理念,這些理念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禮儀,是個人修養的外在表現;僑批文化蘊含勤勉節儉的理念,包含立志于學的思想,可以用以勸誡、督促后輩克勤克儉、勤奮學習、持之以恒;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及其恪守清白做人、誠信做事的人生信條,而堅守做人底線,正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僑批的保護與有效利用需要檔案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在對僑批進行除污消毒和鑒定甄別、分類保護與編號造冊時,檔案工作者需一本本查閱書籍與檔案、一次次咨詢專家和收藏者,這體現了專注執著的工匠精神。正是檔案工作者堅定的信念、實干的精神、無私的奉獻和創新的意識,2013年,“僑批檔案”順利通過評審并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檔案工作者專注執著的敬業精神,是推動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是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重要內容。
中職學校要充分重視和挖掘僑批文化內涵,找準僑批文化與中職德育的融合點開展僑批文化教育,如弘揚愛國愛家精神、誠信精神、工匠精神和加強新時代家風建設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僑批作品,了解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的生活經歷,感受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引導學生了解水客批、喜事批、平安批等僑批,以及豬仔錢、僑批局的招牌、千字文印架等,了解海外華僑艱苦創業、篤誠守信的故事,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向學生講解傳統家規家訓中的孝親愛幼、寬厚謙恭等文化禮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家庭觀,勸誡、督促學生克勤克儉、勤奮學習、持之以恒,勇敢擔當使命和責任,從而將寶貴的僑批文化和僑批精神傳承下去,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優化中職學校思政教育陣地
1.培育德育師資隊伍,推動僑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教師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力量,是與學生聯系最為緊密、對學生影響最為深刻的群體,也是將僑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重要建設者、參與者。學校可以培訓或者選派教師學習僑批文化,建立僑批文化教育教師培訓機制,通過定期開展培訓,打造一支優秀的專業課教師。一是教師要認同僑批文化和僑批精神,在課程教學中巧妙融入僑批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華僑在海外奮斗的歷史和成功經驗,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華僑勤勞、勇敢和拼搏的精神,傳播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正能量;二是教師要有民主、自主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討論和角色扮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華僑誠實守信、情系家國的敬業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三是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學習、技術創新,引導學生形成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專業學習和職業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引導學生積極踐行僑批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開發僑批德育讀本,拓展僑批文化的認知途徑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僑批檔案材料,編制適合中職生學習的校本讀本,并搜集和整理僑批的發展歷史以及與僑批相關的故事、人物等素材,通過淺顯易懂的文字、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出來,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通過收集文獻資料、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等方式獲取素材,形成活頁式讀本,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德育發展需要。教師在開展僑批文化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結合校本讀本內容潛移默化地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挖掘僑批中的人、事、物,從歷史發展角度向學生講述“僑”的故事,采取新穎獨特的形式將專業課程學習與僑批文化結合起來,在專業課中滲透德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對學生進行相關課程內容考查時應采取靈活的形式,不拘泥于測試考核,可以將測試和動手實踐結合起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僑批文化的濃厚興趣。
3.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僑批文化的育人質量
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和教學手段在中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受到當代中職生的歡迎。借助這些技術,學生可以更好地獲取知識、提高技能,并且能夠激發學習動力和創造力。中職學校思政教育應關注并合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提高思政育人的質量。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和在線課程等教學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示僑批檔案史料,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和形象,從而提高中職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如探討具有代表性的“批信”,從華僑華人角度了解歷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厘清經濟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關系等。學校還可以建立課程網站,通過在線交流等方式,加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從不同角度探究僑批文化,以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同時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從而獲取更多的學習和實踐經驗,為今后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良好的僑批文化教育環境
1.將僑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之一,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中職學校應根據學生特點創建校園文化工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我校積極營造僑批校園文化氛圍,在校園、教室中展示僑批文化,讓學生在校園活動中獲得熏陶感染,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僑批文化;在相關課程中適時開設僑批文化專題講座,加強僑批文化教育;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傳承僑批精神;建立校園文化評價機制,定期對包括僑批文化等校園文化建設的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文化建設策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服務,將僑批文化融入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活動中,將孝敬父母、尊敬教師、團結友愛、樂于助人等品質貫穿家庭、學校實際生活中,集家庭、學校、社會的力量共同推動僑批文化教育。
2.創建僑批文化館德育研學基地
僑批是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做貢獻的歷史見證。一封封僑批浸透著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蘊含著他們對祖國、故里和親人的一片深情,凝聚著他們對家鄉、親人的責任感。我校通過創建僑批文化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僑批所記載的海外華僑關注祖國、關心家鄉、孝敬長輩、教育后代等的平凡言語,讓參觀者增進對僑批文化的認知和對優良傳統文化的了解,讓師生深切感受僑鄉文化和海外華僑華人的奮斗史,以及華僑華人先輩對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僑批文化館成為我校的德育研學基地,為黨員、群眾、廣大青少年學生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加強家風建設提供了支持,激勵學生篤志力行,將個人的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懈奮斗行動中。
(四)打造學習僑仳文化的第二課堂
為增強學生對僑批文化的認同,使學生自覺弘揚僑批文化,教師要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民族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品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以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學校可以制訂具體的僑批文化德育實踐計劃,把社會實踐活動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發展的功能,讓學生親身了解和體驗僑批文化,在探究僑批文化的過程中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如中職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術講座、研討會等,為學生學習僑批文化提供交流的平臺;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組織僑批文化進社區等公益活動、志愿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還可以通過藝術創作與表演、作品展等藝術活動宣傳僑批精神,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或者將僑批文化融入創新創業項目中,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項目開發的實踐平臺,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僑批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外,學校應將實踐活動納入學生評價體系,將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與評獎評優掛鉤,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讓學生用實際行動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德育的成效與思考
加強品德教育,將僑批文化滲透到職業教育中,是引導學生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需要。我校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傳承誠信為本、吃苦耐勞、愛國愛家的僑批精神,踐行了“一帶一路”倡議,增強了培育新時代職業人才的使命擔當。
(一)形成學校德育新亮點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使命。五年來,我校邀請廣西民族大學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廣西華僑歷史協會、東興僑批匯路文化研究協會、柳州市僑聯、潮汕商會等機構人員和華僑后代等進校,先后開展了“我和我的祖國”僑批文化與初心堅守主題講座、僑批精神專題講座和交流會,近兩萬名師生聆聽了講座并參與了相關學習活動。同時,我校把僑批文化融入每屆新生入學教育課程、思政課程、“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入團積極分子培訓班課程、班團干部培訓班課程中,依托校外專家、校內骨干教師、思政課教師、團課教師組建僑批文化宣講智庫團,具體、系統、深入地研究僑批文化,精心策劃符合中職生心理特征、適用于教學研究的專題編寫校本讀本,讓廣大學生置身于僑批文化學習氛圍中,增強了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成為學校德育的一大亮點。
(二)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平臺
我校以僑批文化為主題精心構思、傾心制作,先后選派近百人次師生代表前往廣西的東興、容縣和廣東的揭陽、汕頭等地,走訪僑批博物館、僑批局舊址、遺址廣場、華僑農場、華僑后人創業基地、僑眷的家中等重要場所,并拍攝影像資料、收集文化素材;探訪僑批檔案申遺功勛、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專家、汕頭僑批館長、東興匯路僑批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東興匯路開拓者的后人等,最終拍攝完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僑批文化視頻《傳承僑批文化 喚醒文化自信》。我校通過追溯僑批歷史,搜集僑領愛國育才的故事,形成主題文化視頻,展示了僑批檔案所蘊藏的珍貴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彰顯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育才的使命擔當,為學生認識僑批文化、交流僑批文化學習心得、展示僑批文化研究成果提供了學習平臺。
(三)為黨建工作注入了新力量
我校于2018年12月建成柳州市首個有一定規模、有地方特色的僑批文化展示館。僑批文化展示館由“何為僑批”“僑批路線”“著名僑領”“僑批檔案”“僑批文化研學”“‘一帶一路’與僑批精神傳承”六個部分組成,展示了僑批的珍貴文化價值、精神內涵,并凸顯了“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意義,切合了職業教育的精髓,弘揚了僑批精神。我校僑批文化展示館成為職教宣講陣地、研學基地、紅色基因傳承陣地,中國新聞網、柳州日報等多家媒體對其進行了專題報道。僑批文化展示館作為研學實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配套設置了黨建文化長廊、黨員活動室、行動學習活動室、“雙創”工作室、戶外拓展基地、民族傳承基地等,為學校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教育活動提供了平臺,累計接待服務到訪研學嘉賓、中小學生等1.6萬人次,讓廣大黨員、群眾深刻領悟了僑批蘊含的深厚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勵志之義。自治區教育廳、柳州市教育局、共青團柳州市委員會、其他兄弟學校等單位代表,及柳州市外事辦、僑聯、香港愛國人士、潮汕華僑等嘉賓先后進館參觀指導;我校精心打造的黨課“僑批文化與初心堅守”榮獲柳州市教育系統“精品黨課”評選一等獎。
(四)培養了一批青年學生宣講員
我校通過開展“走進僑批文化”“重走僑批之路”等文化活動,帶領黨員干部和學生代表深入廣東汕頭、廣西東興、廣西容縣等地的僑批文化相關場域開展研學實踐,為學生建構學習情境,讓學生以導游、講解員、游客等身份參與活動,通過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僑批文化的認識和對僑批精神的感悟。師生團隊在將僑批文化與僑批精神融入學校德育的實踐中,逐步建立了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我校僑批文化學生宣講團經過專門的培訓、研學、實踐鍛煉,深入當地歸僑的生活,通過傾聽歸僑老人或僑眷講述僑批傳遞的故事,為歸僑老人唱紅歌、朗誦詩歌等,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宣講團學生回校后,向學校師生、來訪賓客講解僑批歷史文化,身體力行弘揚民族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在宣講團的影響下,我校有6 000余人加入僑批文化的保護、學習和傳承隊伍中,從而將僑批隱含的熱愛祖國、情系故里、勵志創業、篤誠守信等精神融入學生成長過程中。
中職學校探索僑批文化與德育的融合發展,應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在思政教育中引導師生與華僑華人建立團結合作關系,使之成為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保持合作的重要推動者、參與者;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等戰略平臺,勉勵師生奮發向上,將學生培養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有用之才,從而帶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互學互鑒、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楊曉英.匯聚新時代“僑心”“僑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基于潮汕僑批文化的啟示[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1).
[2]曾旭波.潮汕僑批業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
[3]鄧達宏.“東興匯路”:抗戰中的海上“滇緬公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
[4]鄧芳蕾,鄧達宏.從僑批視角解讀傳統家風的傳承[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3).
[5]李雙龍.中職德育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
[6]徐毅華,劉繼鳳.“一帶一路”背景下僑批檔案與文化研究:以“東興匯路”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0(3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自籌經費一般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將僑批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的研究”(2021C7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徐毅華(1977— ),廣西柳州人,教育學學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教育管理、民族教育、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