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為例,論述該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設置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的功能區、完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內容、科學反饋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結果等基于“互聯網+”構建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的對策,并對工作效果進行總結。
【關鍵詞】“互聯網+” 教學質量 監測與評價 中職學校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5-0059-04
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筆者負責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以下簡稱我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建構的研究。通過持續的實踐研究,筆者發現中職學校要想有效開展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就要構建符合校情、學情且科學的監測與評價體系。但是,通過分析我校過去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以及閱讀大量相關研究論文,如《基于應屆畢業生反饋的本科教學質量評價研究——以M大學為例》《兩種數據處理方法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影響的比較研究》《民族地區醫學院校實習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構建——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等文章,筆者發現中職學校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進展比較緩慢。而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教育”成為推動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筆者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構建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的實踐研究中,通過不斷推動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的改革創新,促進學校辦學質量、育人質量的穩步提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我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開展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革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的實踐研究前,筆者對我校以前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進行總結和分析,發現我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主要圍繞學生的成績開展,評價范圍比較狹窄、評價內容和方式比較單一,難以全面、科學反映學校的辦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而言,我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設計不合理
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的設計不僅包括系統平臺中各功能區的設計,還包括相關評價內容的設計。具體情況而言,由于我校過去采取傳統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方式,并沒有真正利用“互聯網+”對該工作進行改革,所以我校既沒有研發相應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平臺系統,也沒有構建起完善、科學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更沒有針對相應的評價內容設計科學的功能區。這就導致我校所設計的教學評價與教學實際相脫節,評價數據不夠全面,數據分析不夠科學,難以科學反映教學實際情況和實際問題,導致評價工作流于形式。
(二)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不夠全面
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不夠全面是我校過去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大部分中職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這里所說的“不夠全面”,一方面是指不少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層面的評價,而相對忽視學生實操能力水平的評價。由于理論知識學習對中職生而言難度較大,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學習熱情降低、實操能力得不到提升等問題。另一方面是指不少中職教師更關注學生的畢業率,而相對忽視學生的就業率。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對學生進行就業方面的指導,不利于中職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基于“互聯網+”構建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
“互聯網+”是我國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互聯網+教育”是我國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在此背景下,中職學校可以將“互聯網+”思維與學校教育教學各項工作進行深度融合,不斷推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創新。中職學校在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中運用“互聯網+”思維,首先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快速、精準閱卷,并且能夠自動分析所采集的數據,提高數據采集的合理性;其次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等進行科學跟蹤、監測、評價,確保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再次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發展趨勢進行有效預測,對學生專業能力水平進行科學評估,為學生今后就業創業提供更為科學的數據支撐。將“互聯網+”思維與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結合起來,是我校近年推動教育教學工作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
(一)科學設置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的功能區
在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中,尚未運用“互聯網+”思維前,我校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方式,如以學生考試成績評價教學質量。這樣的評價方式缺少對學生職業發展的預測、日常教學活動的監測、學生實習的監測等,難以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能力發展情況,不利于學生的專業發展,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因此,我校進行了“互聯網+教學質量監測”的實踐研究,研發了符合學校實際的現代化教學質量監測系統。
為了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能夠充分發揮監測效能,保證教學質量監測數據的全面性、科學性,我校在系統中設置了學生評價區、教師評價區、實習評價區、企業評價區、畢業生評價區、就業質量評價區。具體而言,學生評價區即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功能區,學生可以通過學號、驗證碼登錄進入相關區域,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能力等進行評價,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身能力發展情況,以及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教師評價區即教師評價學生學業的功能區,教師登錄系統后進入相關評價區,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力發展情況、學習疑問等進行評價,并通過查看學生自評、企業評價等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相關問題及時調整今后的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實習評價區即企業“師傅”對實習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評價的功能區,有助于學校及時了解學生的實習成效,為學校及時調整學生實習內容、實習形式等提供第一手材料。企業評價區即合作企業對所接收畢業生進行評價的功能區,相關企業會定期針對畢業生上崗后的工作表現、工作能力、職業素養等進行評價,學校可通過企業的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培養存在的問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理論等,從而及時調整專業設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內容等,為學校不斷優化發展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我校還在監測系統中開設了畢業生評價區和就業質量評價區,主要是由畢業生在上崗后,對自己的工作情況、工作環境、工作收入等進行評價,以便學校能夠及時了解合作企業的相關情況,為學校調整學生就業方向、企業合作方向提供真實的數據。另外,我校設置了專門的教學活動監測人員,由相關人員通過監測系統對日常教學進行監測,相關人員每天均會隨機抽查所有班級的教學情況,對教師公開課、教師課件、學生學習等情況進行監測。實踐研究證明,基于“互聯網+”構建教學質量監測系統,一方面能夠暢通學生與企業進行良好交流的渠道,可以深入促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有利于企業對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科學的評價,有利于學校及時改進人才培養措施,進而更好地培養符合社會、市場和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
在實踐研究過程中,筆者認為要想充分發揮監測系統的作用,中職學校還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做到評價多元化。評價主體要包含學生、教師、學校與企業等,評價標準要包含學生專業技能、特長、愛好、心理與專業知識等情況,評價方法要采取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實踐評價與問卷調查等相結合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對教師、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科學的評價。二是要注重職業預測。中職學校可以通過大數據全面關聯學生各種信息,然后分析與整理相關信息從而了解學生的發展潛力、就業方向,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加科學的就業指導。三是要進行信息化跟蹤監測。因為教學是一種動態變化、可生成的活動,教學過程的動態變化會引起學生學習的變化,會產生許多不可預估的教學問題,所以中職學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整個育人過程進行跟蹤監測,及時、準確地掌握各教育階段的真實數據,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科學的整理、分析,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完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內容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過去我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內容比較片面,往往只注重監測教學結果,對教學條件、教學過程、學習過程等監測的力度相對較弱甚至存在空白點。由于教學質量檢測與評價內容的不完善、不全面,導致難以全面反映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情況,難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經過分析,筆者發現導致這些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校以前沒有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教育教學工作,由于教學過程、學習過程等具有很強的動態變化特征,所以很難對這些工作進行有效的監測與評價,只能進行教學結果的監測與評價。
為此,我校將“互聯網+”思維運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構建了科學、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基于此,筆者針對我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實際,以及監測與評價系統各功能區的設置,深入開展完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內容的研究工作,在進一步做好教學結果監測與評價的基礎上,加大了對教學條件、教學過程、學習過程等內容的監測與評價。一是對教學條件的監測與評價。我校主要從硬件、軟件兩個方面著手開展相關工作,硬件條件包括食堂、教學設備、運動場、醫務室、圖書館、實訓室及其他方面,軟件條件包括課程開設、師資隊伍培養、專業設置及教材使用等方面。二是對教學過程的監測與評價。教學過程對教學質量具有較大影響,我校主要從專業設置、教材選用、課程開設、理論和實訓教學的評價反饋、社會反饋、社會公信度等方面進行監測與評價。其中,我校更注重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方式方法、教案、課程內容設計,以及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作業情況等進行科學監測與評價。此外,我校尤其重視對實訓教學課進行監測與評價,以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訓課中熟練掌握相關專業機能。三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測與評價。我校主要從學生課堂表現、互動情況、實操情況、學習效果、課堂紀律等方面進行監測與評價,評價主要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進行,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理論考試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成績和教師評價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同時科學制訂獎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于上述內容的監測與評價都通過我校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進行,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通過登錄系統,進入相關工作頁面后填寫相關數據,系統根據所填寫的數據進行云計算,然后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師生可及時查看,了解自己的教學實施情況和學習情況,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有利于學生針對自身短板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強化學習和訓練。當然,要想更科學地設計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內容,筆者認為,中職學校一要組建、培育優秀教師隊伍,積極招聘優秀人才,同時給予合理的待遇,不斷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提升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二要組織所有教師開展隨堂聽課活動,要求教師每學期至少參加三次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活動,同時要求各教學組、學科組常態化開展集體備課、集體研討等教研活動;三要構建多元化的監測與評價內容,制訂靈活的監測與評價制度和機制,為促進監測與評價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三)科學反饋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結果
在推進實踐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包括我校在內的不少中職學校過去在開展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時,往往存在只進行單向的監測與評價,很容易忽視監測與評價結果的反饋工作。這就導致師生無法及時了解教學和學習的效果,監測與評價的效果較低。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過去有不少中職學校并沒有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傳統的監測與評價方式難以進行有效、及時的結果反饋。我校在利用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結果反饋工作,通過及時的結果反饋促使教師不斷優化教學行為、使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式,從而實現通過監測與評價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及時進行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反饋時,我校主要是要求師生在電腦端、手機端安裝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可以每天或是每周隨時通過系統查看監測與評價反饋結果。同時,我校在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中設置了互動交流區,在這里學生可以通過與同學互動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向教師、企業技術工程師提出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尋求解決方法、方案,就監測與評價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尋求解答。
為了更好地發揮監測與評價反饋的作用,我校重點做好如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反饋要及時,反饋方法要科學。反饋及時是為了教師、學生能夠及時收獲成就或發現問題,確保師生能夠保持較高的工作、學習熱情,或是及時針對相關問題采取有效改進措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效果。反饋方法要科學是指在反饋相關結果的過程中要做到真實、客觀、有效,而且要充分尊重學生、教師等監測群體的心理,確保師生不會產生負面情緒,當在反饋結果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學校應盡量進行協商協調,防止矛盾激化。二是要求教師及時將反饋結果運用于教學活動。評價反饋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通過結果反饋引導教師對教學工作進行科學分析,正確認知教學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采取有效的教學改進措施,從而不斷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為了確保監測與評價反饋能夠發揮應有作用,我校制訂了相應的管理措施,對能夠有效運用反饋結果的教師予以相應獎勵,對不夠重視反饋結果的教師進行相應懲罰。
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反饋,方式方法可以靈活多樣,既可以采取單一的線上反饋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反饋方式,關鍵在于中職學校要結合本校辦學情況、學生情況等尋求最合適、最科學的反饋方式,而不是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學校的已有做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反饋的作用。
三、利用“互聯網+”開展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效果
通過近年來的實踐研究,我校通過將“互聯網+”思維和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相融合,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效,不僅構建了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科學設置了各評價功能區、設定了監測與評價的內容,還研發了有效的監測與評價反饋系統,對相關反饋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了更好地了解改革效果,筆者對我校233位專任教師、5 500名學生(我校在校生為6 39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約97%的教師支持學校開展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有約98%的教師能夠正確認識“互聯網+”在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中的重要作用,有98%的教師認為新的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能夠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92%的學生表示能在學習中收獲成就和樂趣,有95%的學生表示能夠有效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
通過對我校師生的調查情況進行整理分析,筆者發現我校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革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具體作用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拓寬了教師教學路徑和學生學習路徑。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革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鼓勵教師利用各種線上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實施專業教學,如職教云平臺、學習通平臺、中國大學MOCC(慕課)平臺等,這些平臺既提供了科學、系統的教學資源,提供了名師授課的視頻,又提供了相應的師生互動、教學監測、教學評價、教學反饋等功能。師生不僅可以利用這些平臺、資源開展專業學習,還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及時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學習效果。二是突破了傳統教學評價模式的時空、主體限制,使教學監測與評價可以隨時進行、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主體更加多元。過去,由于互聯網技術欠發達,教育信息化程度較低,因此很難對教學過程、學習過程進行過程性監測與評價,更難以將家長、企業專家等納入評價主體。而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程度越來越深,通過各種平臺、系統能夠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進行實時性監測與評價,突破了傳統模式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在構建多元化評價主體方面,我校也進行了相應的嘗試,比如在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中設置了企業評價區,使企業、企業專家成了我校教學評價的主體之一。企業、企業專家的加入能夠對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專業技能進行更為客觀、科學的評價,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前沿的技術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上崗后的適應能力,有助于提高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另外,我校還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如家長可以借助信息化設備對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觀察,針對存在問題向學校提出相關的整改建議,這樣有利于形成家校育人合力,有助于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
“互聯網+教育”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時代教育發展的一種新樣態,中職學校應積極將“互聯網+”思維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各方面深度融合,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創新性發展。尤其是在國家大力推進教育教學評價改革的背景下,中職學校要結合學校辦學實際、育人方向、辦學宗旨等,積極探索“互聯網+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的有效路徑,不斷推進監測與評價機制的變革,從而發揮監測與評價在推進教育發展、教學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丁宇霞,金偉鋒,樓招歡,等.基于應屆畢業生反饋的本科教學質量評價研究:以M大學為例[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2(16).
[2]徐麗芳,趙希彥,薛全義,等.兩種數據處理方法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影響的比較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5).
[3]李科鑫,王長麗,盧威霖,等.民族地區醫學院校實習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構建: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19).
[4]裴鈺鑫,魏亞,李強,等.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探索與實踐:以“四位一體”綜合評價為例[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
注: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立項課題“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監測模式研究與實踐”(GXZZJG2017A15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敘(1987— ),廣西柳州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教育教學改革、教學診改、普職融通。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