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找準問題,靶向診改,組建學校、醫院“雙元”育人教學團隊,重塑模塊化教學內容,全程融入思政元素,構建“五維三融合”在線開放課程,解決線下教學的困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五維三融合 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5-0098-05
新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廣泛融入課堂,職業教育迎來了深刻變革。教育部把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作為頭號工程來謀劃和推進。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于承接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分級遴選5 000門左右職業教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為落實廣西科技大學附屬衛生學校(以下簡稱我校)承接的自治區級在線精品課程建設任務,促進我校開放課程建設上質量、上水平,建設具有先進性、開放性和示范性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被提上日程。為實現教學資源最大化利用,更好地將顆?;Y源適配于醫學各專業的人才培養,充分發揮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全校教學中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我校以醫學生通用的醫學基礎課程為載體,跨專業遴選校內優秀教師與醫院一線骨干教師共同搭建在線課程。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是醫學生必修的一門醫學基礎課,學好該課程不僅能為學生后續深入掌握專業技能提供前期知識鋪墊,還能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增強職業執行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我校組成課程建設團隊,以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為課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一、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的建設現狀
(一)傳統線下教學授課模式單一,效果差強人意,適合中職醫學生的在線開放課程未成氣候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是護理、藥劑、檢驗、康復、中藥、農村醫學等醫學專業共同的基礎課程,是連接后續專業課程的緊密紐帶。課程主要包括醫學微生物、人體寄生蟲和免疫學基礎三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病原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人體寄生蟲的形態、致病性及防治原則;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和主要功能。涉及的病原生物種類繁多、概念抽象、不易理解。教學內容繁雜抽象,線下授課普遍存在“兩多兩少”的現象,即知識內容蘊含“多”,思政內核融入“少”;教師理論講解“多”,學生動手實踐“少”。過于強調知識記憶,忽視實踐應用,使這門本來能很好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人文情懷的課程失去了原本的色彩。線下教學單一的授課模式使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教師教得精疲力盡,效果差強人意。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臨床思維也無法通過依葫蘆畫瓢的實訓課得以提高,因而迫切需要優質的線上課程進行延展學習,從而打破沉悶乏味的線下課堂僵局。
為全面了解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線上課程的研究現狀,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為主題詞,檢索了自2005年1月到2023年8月的文獻記錄,共檢索出39條總庫文獻記錄,但涉及線上課程應用的僅有2篇。湖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盧國芳教授在論文中提到,作為中醫學校中的西醫基礎課,該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在2009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該課程適用于護理、檢驗、藥劑、臨床醫學等專業高職及本科醫學生,受益學生覆蓋面廣。漯河醫學高等??茖W?;A醫學部竇會娟主建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及臨床”課程于2021年升級為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智慧職教MOOC學院平臺公開上線。以上提及的線上課程面向的學生群體為高職或本科醫學生。登陸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中國人民大學慕課官網及智慧職教MOOC平臺不難發現,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相關的課程有7門,均為高職以上學歷層次學校所開設,教學對象未涉及中職生。因而,搭建適合中職醫學生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線上課程成為破解實際教學困境的關鍵。
(二)線下課程思政教育不充分,精品開放課程能成為思政教育的有力補充
為了培養德技雙修的醫學生,醫學教育一方面要引領高尚醫德,另一方面要筑牢扎實醫術。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由于受課時影響,難以在課堂有機融入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教育不充分。利用百度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思政”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檢索到涉及該課程思政內容建設的詞條816 000多條,充分說明“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中可挖掘的思政資源豐富。比如我國史上五大寄生蟲病曾造成廣大人民群眾感染嚴重,阻礙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血吸蟲病流行造成新中國成立初期“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在黨和國家領導下,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打贏了保家衛國的戰爭,取得了卓越成果;在全球持續抗擊新冠疫情背景下,最美逆行者與病毒抗爭的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使命感;大量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多種病原體的發現可以讓學生感悟到科學家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經過不懈努力,汲取古籍智慧,提取出抗瘧新藥青蒿素,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文化自信與藥理學家百折不撓、銳意進取、勇攀高峰的精神;實驗課中使用的顯微鏡、細菌培養、消毒滅菌技術都蘊含科學家們認真慎獨、開拓進取、敢于創新的精神;在實驗教學環節引入教師團隊自己研發的實用新型專利實驗器材,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創新并非空中樓閣,需認真思考,敢為人先。
因此,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作為醫學生初接觸的醫學基礎課程非常適合植入思政教育,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敬畏生命、大愛無疆的情懷,還有助于滲透思辨意識、創新思維、職業道德,更為學生在下階段專業課程學習時牢記并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下堅實基礎。
(三)線下課程教學全程由本校教師教學,未對接行業一線,不利于臨床思維的培養
我校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授課教師以護理專業畢業的教師居多,所有授課內容全在校內完成。學生沒有臨床工作情境的鋪墊,難以養成臨床思維。校企“雙元”育人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對中職衛校而言亦是如此。學校教師在理論教學方面經驗豐富,課堂組織能力強,而醫院教師在實訓操作上更具優勢,不僅能與時俱進帶入最新的操作方法、最標準的行業操作規范,還能隱性融入行業文化。學校與醫院兩個教學主體在人才培養上實現“雙元”共同育人,不僅可使專業理論與行業實操有機對接,還能讓學生熟悉崗位需求,了解新知識新技能的應用,感受行業文化、行業禮儀,從而產生學習內驅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醫學基礎課程對專業課程學習的筑基作用,改善學生線下課堂學習的怠倦現狀,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教師需轉變教育觀念,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優化頂層設計,凝練教學內容,完善實踐教學環節,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課程德育內容,通盤考慮知識的呈現方式,開發優質的課程資源,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實現教學資源最大化利用。
二、“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精品在線課程的構建
(一)厘清課程建設理念
課程建設團隊在充分調研學校師生對在線課程愿景的基礎上,提出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應以學生為中心,以素養能力培養為目標,并從以下“五個維度”進行頂層設計:(1)專業知識點的優化;(2)課程思政點的滲透;(3)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4)輻射示范面的拓展;(5)科技創新觀的融入。同時,在課程內容和呈現方式上體現“三融合”:(1)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技能培養融合;(2)產業技術與專業崗位融合;(3)跨專業能力融合。
我?!安≡飳W與免疫學基礎”精品在線課程建設始終貫徹“五維三融合”理念,將整門課程的重難點知識提煉成總長348分鐘的視頻,共融合成4個教學模塊、49個視頻資源、31個PPT文檔、8次在線作業、4次模塊測驗、1次期末考試,以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教學,打破時空限制,為師生提供可視化的數據支撐,形成立體的教師及學生成長檔案,讓在線開放課程成為師生教與學的“智慧立交橋”。同時,課程生動有趣的動畫,朗朗上口的記憶口訣,適合普通大眾理解的難度,因此也可以作為廣大社會學員學習病原生物學的入門級科普課程,同步達到賦能“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
(二)做好前期調研
在課程建設前,我們對本校2020級護理專業2個班、藥劑專業1個班以及2所兄弟院校護理專業1個班、檢驗專業1個班共計373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主要涉及使用在線課程的原因、喜歡的課程形式、每周可用于該課程的線上學習時長、在線課程使用建議等內容,具體調研結果如表1所示。
從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學生使用線上課程主要原因是好奇,想嘗試使用新的學習方法而且可自主安排學習時間;最喜歡的形式是將每節課重點內容濃縮成5—10分鐘的微課并且有授課教師出鏡;最喜歡的互動形式是教師和行業導師及時答疑。8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每周可用在在線課程上的學習時間為1—2小時,學生最常使用的是課程教學視頻及題庫習題。因此,在線課程的搭建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喜好和訴求,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精選內容,精心制作,將教師的“一言堂”轉變為“對話課堂”,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最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組建“雙元”育人在線課程教學團隊
為了促進課程建設有序推進,推進醫院一線骨干教師真正融入教學改革,實現學校、醫院“雙元”育人,使課程教學內涵式提升,我校課程教學團隊由學校教學團隊+醫院教學團隊組成。學校教學團隊由校內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信息技術教師構成,并由護理、藥劑、檢驗、中藥、文化等專業學科組的教師進行融合。醫院教學團隊由醫院正高級職稱行業專家與科室業務骨干構成。課程建設團隊中,醫療行業專家及科室業務骨干占比27%,護理專業教師占比13%,藥劑專業教師占比13%,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師占比13%,文化基礎教師比13%,臨床醫學專業教師占比7%,中醫學教師占比7%,網絡工程師占比7%。學校和醫院雙方協作,共同開發課程框架,修訂課程標準,遴選課程內容,設計呈現形式,擬定評價體系。課程建設團隊跨院校、跨專業學科組融合,形成了一支教學能力強、信息化經驗豐富、臨床操作規范的優秀師資隊伍,實現學校、醫院“雙元”育人。
(四)以“ADDIE模型”構建在線開放課程
ADDIE模型于1975年首創于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與陸軍合作的項目中,后被廣泛使用并在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ADDIE即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和評價(Evaluation)的縮寫,該模型為教學設計提供了系統化流程,也對教學設計的規范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適用于微課的設計?!安≡锱c免疫學基礎”在線開放課程以大量原創微課承載教學重點,可以“ADDIE模型”進行構建。分析階段主要是分析崗位能力、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境;設計階段主要是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課程思政融合點、教學媒體選擇、教學資源、評價量表;開發階段重點在于選擇教材,確立教學大綱,生成具體的教學單元內容,開發教學活動和單元及課后考題;實施階段即按照教學大綱實施教學,分配學習任務,進行在線學習管理和在線解答;評價階段包含學生評價、校內教師評價、校外同行評價、行業專家評價,既有形成性評價又有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貫穿教學設計的各個階段,終結性評價在課程實施后完成?!安≡锱c免疫學基礎”在線開放課程通過以上五個階段的建設,可以讓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體驗和感受,保障課程開發的質量。
(五)重塑課程內容,轉變課程功能,將知識向臨床執行力轉化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在線開放課程以“五維三融合”為思路,以能力為本位,以課程標準為核心,以跨行業能力為拓展,融入創新理念,滲透思政教育,把行業典型病例引入教學,實踐環節對接國際ISO15189質量認證標準,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將課程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方法進行重構和優化。
在線開放課程從三條主線轉變課程功能。第一條主線是理論知識。整門課程理論知識濃縮成總時長5小時47分鐘的原創視頻。直觀生動的微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谥新毶橄笏季S能力弱,喜歡直觀具象的學習特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在線開放課程設計聚焦教學重難點,將理論知識凝練成每節5—10分鐘的微課、短視頻,由校內優秀教學團隊進行講解。刪除部分臨床淘汰的診療理念,力爭使課程內容與時俱進,符合當下職業崗位需求。每節課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在醫學基礎課程學生中滲透社會責任、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等要素,讓不同專業的醫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職業素養,養成嚴謹求實、無私奉獻的精神。第二條主線是實訓內容。在線開放課程以真實工作項目為實訓內容,將每個實訓內容開發成完整的工作鏈,重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標準操作流程,以醫院教師操作演示為垂范,臨床一線即為操作現場,以行業人員教學團隊標準實操作為參考,通過行業專家示范引領,強化學生職業技能,提升學生職業認同,同時讓學生領悟醫院文化和人文氛圍,搭建起知識與臨床應用無縫對接的橋梁,在鞏固操作技能的同時,訓練臨床思維。第三條主線為課后拓展。在線開放課程設計難度適配的主題討論、課后練習、單元測驗及師生交互活動,激發學生搜索信息、綜合分析等高階思維,促進學生交流和協作。
我?!安≡锱c免疫學基礎”線上開放課程分為四個教學模塊,建議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開課,課程為期19周,每周約10—30分鐘的學習時長,涵蓋了課程微課、實操視頻、課后練習、主題討論、單元測驗、期考總測試等形式,具體內容如下頁表2所示。
(六)設計合理的評價體系,貫穿整個課程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在線開放課程通過多維量表的形式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注重考核形式多樣化。課程建設團隊設計了三個評價量表,一是學生對課程評價的指標及評分表,包含教學條件、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管理水平、綜合效果等5個要素共25個指標,每項指標由所賦分值、測評標準、測評分數等內容組成;二是學生線上課程過程性評價表,包含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評價、周測成績、加分項目等5個要素,每個要素由相應的評分標準和不同權重的分值組成;三是綜合評價表,包括線上課程學習成果及線下期末考試成績,將線上活動賦予不同的分值權重,從6個方面進行量化評分(如圖1所示)。每期線上課程結束后回收量表,并做成雷達圖,形成課程及學生的自畫像,便于后期診改。
在線開放課程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由我校和醫院攜手打造的“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在線開放課程,整合了優秀的教師隊伍,實現了醫院+學?!半p元”育人,重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切實根據職業崗位的發展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突出線上課程特色,集打卡、學習、測評、師生交流、生生互動、題庫練習為一體,突破了時空限制,實現顆粒化教學資源跨專業互通,是線下教學的有力補充,促進了學校的“三教”改革,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盧國芳,申可佳,李珊,等.中醫院?!睹庖邔W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省級精品課程建設與申報的實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
[2]竇會娟,陳一豪,溫雯靜,等.“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及臨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3(37).
[3]劉宇.提質培優背景下打造“五維三融合”線上精品實訓課程[J].衛生職業教育,2023(41).
[4]聶瑋.基于ADDIE模型的微課設計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提質培優背景下打造‘五維三融合’線上精品課程研究與實踐——以中職《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為例”(GXZZJG2022B09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宇(1980— ),女,研究生,高級講師,高級“雙師型”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臨床檢驗及基礎醫學教學。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