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通過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在反貧困事業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文章在梳理我國基本貧困類型及其成因的基礎上,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反貧困事業的實踐歷程,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在反貧困事業中的主要經驗。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反貧困事業;實踐歷程;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01
貧困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歷史性問題,反貧困是人類擺脫貧困的持續性實踐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剛剛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臨著“一窮二白”的經濟狀況。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進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貧困理論,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反貧困治理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根基。因此,探析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治理的實踐歷程,總結中國共產黨反貧困的主要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1"我國基本貧困類型及其成因
1.1"普遍性貧困
一方面,新中國成立時,中國處于經濟萎靡不振、市場紊亂的局面,貧困主要表現為普遍性貧困,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制度對生產力水平發展的制約,且由于人口基數較大,人均資源分配不足;同時,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開展大規模“清匪剿霸斗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等因素,導致未能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未制定專門針對扶貧的政策;另一方面,在總體貧困的基礎上,農村居民更為貧困,且以絕對貧困為主,農民的溫飽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農民的整體消費水平一直較低,直到人民公社時期農民的食物消費水平仍未得到明顯提升。
1.2"行業性貧困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由計劃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探索階段,最突出的貧困問題為行業性貧困,當時的貧困人口多來源于傳統的采掘、制造、建筑和商業等行業。據統計,2000年我國社會服務業、建筑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采掘業、制造業的貧困發生率分別為6.01%、5.52%、3.52%、3.51%、3.32%,而金融保險業、科研技術服務業、電力煤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貧困發生率幾乎為零。
1.3"區域性貧困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一時期,我國貧困的主要問題為區域性貧困,區域之間收入的差異導致貧困差異的現象逐步顯現。造成區域性貧困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實施了“城市偏向”“先富帶動后富”等非均衡政策,直接影響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東西部在自然資源、氣候條件、人口數量與質量上的差距是造成區域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
1.4"特定性人群貧困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扶貧進入多元化、可持續發展階段,貧困的主要特征是特定性人群貧困。2001年,國定貧困縣貧困人口占全國農村貧困總人口的比例下跌為61.9%,貧困人口向點狀分布轉變,逐漸走向分散化、多樣化,個體差異性大。從外部條件上來看,貧困人群往往生活在自然資源貧瘠、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地區,公共產品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善,以農業、手工業等產品附加值不高的產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收入渠道較為單一,缺少良好的社會和醫療保障;從個人條件上來看,此類特定性人群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個人素質低下,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此外,中國邁入數字經濟時代,高效率的變現能力帶來了較高的紅利收入,由于數字鴻溝的不斷擴大,特定性人群利用互聯網增收能力明顯不足,失去了順勢發展的最佳時期。
2"中國共產黨開展反貧困治理的實踐歷程
2.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民、農村、農業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為此,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澤東及時將發展生產力調整為我國反貧困治理的根本任務,并將技術革命作為反貧困工作的重心,鼓勵全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
為解決我國的貧困問題,鄧小平提出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認為市場經濟能夠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和發展,并提出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培育市場經濟、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等思路。一系列相關實踐最終證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方式。此外,鄧小平強調要通過改革開放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作用。
江澤民將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發展在反貧困事業中的重要性。首先,江澤民認為“救濟式”扶貧僅僅強調向貧困人口的單方面輸送、福利性救助,無法真正解決我國的貧困問題,因此提出要進行“開發式”反貧困,將貧困地區的特色優勢化為經濟效益,轉變貧困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面貌;其次,江澤民認為要實行可持續發展,既要立足當下也要重視長遠效益,統籌經濟、人口、環境之間的關系,推動貧困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防止返貧現象;最后,江澤民貫徹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思想,認為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是反貧困事業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在反貧困過程中制定并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
2.2"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將社會主義反貧困的最終目標定為共同富裕,為我國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可貴的理論指導。鄧小平在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中,針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首次表達了“先富帶動后富”的思想,他認為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同步富裕,提出“先富帶后富”的漸進式反貧困理論,即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此外,鄧小平還提出了“兩個大局”和“三步走”戰略構想,循序漸進,腳踏實地,最終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針對東西部經濟發展差異,江澤民以“先富帶后富”思想為指導,提出要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并根據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構想,進行“西部大開發”,對西部貧困地區進行積極幫扶,將西部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作為發展中心,帶動鄰近地區以及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有效縮小區域發展差異,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2.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消除貧富差距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反貧困事業的主要任務轉變為提高發展能力、縮小差距、共享成果,為此胡錦濤在反貧困中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又豐富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衡量貧困的重要尺度,既要給予貧困群眾物質支持,又要尊重貧困群眾的精神發展需要,通過提高個人素質、激發個人潛能來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另一方面要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消除貧富差距,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提高貧困群眾的文化素質、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關鍵就是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而我國貧困地區大多集中于農村地區,其中貧困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短板和阻礙,要將貧困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陣地,集中力量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因此,2001年明確提出要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全面實施整村推進的反貧困工作,將工作重點向鄉鎮與村轉移;2003年全面推行農村稅費改革;2007年建立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反貧困政策相互補充,形成“兩輪驅動”反貧困戰略。
2.4"貫徹精準扶貧思想,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進入脫貧攻堅期,習近平總書記科學認識了我國反貧困的成果和經驗教訓,意識到我國剩余的貧困人口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將精準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提出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通過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在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精準扶貧理論成為新時期反貧困理論的重要內容,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理論指導,為反貧困理論注入了新鮮血液。一方面,精準扶貧著力點在于“精準”,即充分考慮不同貧困地區資源稟賦、貧困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方式來實現對扶貧對象的精確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做到“六個精準”;另一方面,精準扶貧注重精神脫貧,即“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堅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扶貧,豐富貧困地區文化生活,高度重視科技扶貧和勞動力培訓扶貧,通過改善貧困地區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來改變落后局面。精準扶貧是中國共產黨對反貧困理論的新發展,賦予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新的時代意義。
3"中國共產黨反貧困事業的經驗總結
3.1"堅持黨的領導和基層組織建設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十分重視反貧困工作的開展,在不同時期先后制定過“救濟式扶貧”“以工代賑”“開發式扶貧”“精準扶貧”等反貧困方針。正如,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之后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方針。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在反貧困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貧困道路。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反貧困治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將消除貧困作為社會主義的前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將“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將消除絕對貧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將反貧困事業作為國家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環節,不斷通過宏觀調控、政策激勵等方式,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各項反貧困工作的協調開展,充分發揮財政轉移支付和區域協作的作用,精準對接扶貧資源與貧困地區。
此外,我國反貧困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基層組織建設,領導隊伍和基層組織是反貧困事業的重要保證。為了使黨員領導干部在反貧困工作中切實發揮作用,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作風建設、制度建設,不斷加強對領導隊伍和基層組織的專業培訓,不斷健全反貧困領導體系,將反貧困工作的完成情況納入考核內容,不斷提高黨員領導干部解決問題的能力。
3.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國共產黨將“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提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思想,同時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反貧困事業的中心思想,不僅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正如,鄧小平認為實現社會主義首先要改善人民生活,滿足人民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人民群眾擺在首要位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落實反貧困工作,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才能順利推進我國反貧困事業的開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將人民群眾作為反貧困工作開展的主體和動力,開展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經營制度改革、整村推進扶貧、精準扶貧等反貧困實踐,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總體小康,消除了絕對貧困,實現了從低發展水平到高發展水平的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兼顧公平與正義,在反貧困工作開展的進程中保障人民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注重個體和群體的協調發展,注重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的矛盾,并且不斷健全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維護貧困人口的生存與發展。
3.3"堅持推動經濟建設與生產力發展
經濟發展是一切發展的根本,也是反貧困工作的關鍵點,消除貧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經濟建設和生產力發展作為反貧困事業的關鍵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國民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以“涓滴效應”惠及貧困人口;注重反貧困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精準對接貧困人口,不斷調整扶貧對象,提高反貧困的深度和廣度。一系列舉措不僅提高了貧困人口的收入,更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經濟增長,最終在2020年實現了擺脫絕對貧困的目標任務。可見,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經濟建設與生產力發展作為反貧困事業的關鍵內容,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將更多的資金、人力與物力投入到反貧困工作中。
此外,習近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在反貧困工作中加以貫徹,一是將反貧困工作的重點放在科技、制度創新上;二是注重統籌規劃和協調發展;三是堅持綠色發展,切實落實“生態宜居”;四是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五是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
3.4"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社會共同參與
改革開放前,中國反貧困的主體是政府,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單純依靠政府主導的反貧困形式單一、效率低下。因此,堅持政府主導和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是我國順利開展反貧困工作的重要機制。一方面,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體系,發揮政府在引導扶貧資源轉移、提供公共基礎設施、構建基本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各級相關部門切實落實反貧困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強合作,同時將企業、社會組織作為重要參與主體,開展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志愿服務等反貧困工作,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反貧困工作中,發揮其自身專業性優勢,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推動反貧困事業發展;另一方面,不斷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讓貧困人口真正參與到反貧困工作中來,通過貧困群體的自我發展促進貧困問題的解決。
3.5"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社會發展水平和貧困人口的基本特征,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對反貧困工作進行調整、優化和完善,確立并實施了具有適應性的反貧困戰略和政策,經歷了從“輸血式”到“造血式”反貧困、“救濟式”到“開發式”反貧困、“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反貧困、單一經濟反貧困到多方位反貧困的轉變,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反貧困體系。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擺脫普遍性貧困問題;再到21世紀初實施惠農政策,加大農業保護和支持力度,采取整村推進扶貧、以工代賑措施,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探索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維度反貧困路徑;又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實施以“六個精準”為核心、“五個一批”為措施、“四個問題”為目標的精準扶貧方略,建立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完善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參考文獻
[1]任東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進程及基本經驗[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02):8188.
[2]龔云.論鄧小平共同富裕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01):4655.
[3]盧俊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反貧困理論與實踐[D].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
[4]張賽玉.習近平貧困治理重要論述的理論根基及主要內容[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