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藥院校思政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一方面符合新時代中醫藥特色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能夠達到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但現階段,在針對中醫藥院校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為能夠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滿足高校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需對中醫藥院校思政課進行針對性教學。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理論;實踐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86
1"中醫藥院校思政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的價值意蘊
高校是培養未來國家發展人才的重要場所,中醫藥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醫學從業者的要求。因為醫學生在研究方向、思想觀念、培養目標上要求不一,所以區分好教育對象的層次性并且適應醫學生教育發展趨勢、增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的實效性是應有之題。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意義,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1.1"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新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發生著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五四青年節前夕考察北京大學時提到:“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要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其中力行就是要切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做實事,尤其是在思政課堂上。思政課從根本上講是引導社會未來人才發展的紐帶,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于人才的根本要求。醫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培養目標也要緊跟時代需求。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于醫學人才的需要不僅停留在崗位實際技能上,更注重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既要注重提升學生理論知識,也要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實現理論與現實有效的銜接,培養出專業基礎扎實、有醫德的人才;將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素質的優秀學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貫徹到實處,促進中醫藥院校思政課對人才高質量培養的長遠發展。
1.2"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包含理論教育過程和實踐教育過程。理論教育過程是醫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礎過程,但僅靠理論教育,則會處于被動狀態,學生會產生“漠視”的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出現知行不一的表現,中醫藥院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過程問題主要體現在實踐上,先是對理論形成了認識,并且已經接受,但在接受和實踐的銜接過程中出現不連貫現象,也就是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無法靈活調動自我認知,表現在認知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以為意,行動上不限制自身行為,如不遵守工作手冊、道德素質低下、價值觀扭曲等問題。因此,增強實踐教育過程非常有必要。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也是德育的過程,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和完成設定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并且在行動過后會反思、改進、提高,進而促進自身品性的轉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既能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又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適應德育過程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3"是培養醫德高尚人才的重要方式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不僅強調了臨床工作的倫理內容,也更重視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醫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醫學生社會價值的實現、提升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品質。實踐活動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是提升本身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而其理論知識的教學是高校在黨和國家對醫德高尚的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醫德高尚人才應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內涵、行為習慣。在理論與實踐的教學過程中規范學生學術價值取向、學術道德規范、促進自身的價值實現,也是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的應有之意。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的建立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培養積極健康心理、促進人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徑,也是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重要方式,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的推進也是醫學生社會化的過程,與社會的接軌使得中醫藥院校學生這一側重臨床實踐的群體更快地適應社會的需求,這樣才能使得醫學院校學子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的人才,才能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征程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2"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復雜性表現
加強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對探索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和提升實效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就是要推動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醫藥院校學生更注重專業訓練,對人文素質的要求不高,因此,出現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相對較低、思政課課程設計針對性不強、學生知行脫節、教育者能力不強等問題。
2.1"中醫藥院校思政課課程設計針對性不強
當代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的院校特色較強,其思政課的重點是對醫德醫風的培養,培養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實效性。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是要探索問題背后的原因及本質,但目前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停留在對概念原理的簡單了解、對學生素質的基本培育上,針對性不強;且思政課程內容的設置與本專業契合度不高,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也不夠深入。如果沒有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學生就很難在心理上真正認同,也就不會采取實際行動。此外,由于當前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無法結合醫學生心理特點,對于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簡單化、大眾化、理想化,所以導致效果不明顯,無法真正深入學生內心,無法提起其興趣,內容的針對性不強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就并不明顯。在實際教學中引導醫學生掌握醫學技能的同時使其明白技能來源于實踐也要回歸臨床醫療觀察中去,引導醫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個人素質與未來工作中良好醫德醫風相統一。
2.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育人效果欠佳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以知識的灌輸為主,忽視了對學生情、意、行的關注,導致學生對所傳授的理論的認同感、接受感、體驗感不足。這對于醫學生這類專業性強的群體來說是不夠的。一方面,中醫藥院校學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并且他們清晰自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但他們思辨能力不夠、易盲從,且仍有學生臨陣脫逃,無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于中醫藥院校學生而言,其獲取知識的能力較強、接觸的社會不太廣泛,對社會的認識較為淺顯,所以在教學內容的設立上應注重思想性、專業性,也就是引導醫學生在知識獲取后理解深刻、透徹。此外,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知識類型簡單,雖然有精力但缺乏實踐經驗,遇到的復雜問題無法與知識匹配,實踐能力比較弱,而且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更注重的是價值判斷、價值選擇、認同和實際行動,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上要堅持知識獲取與技能培養相統一,更好地滿足醫學生能“走出去”的需要,將“救死扶傷”、“大醫精誠”作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在現實行動中以社會利益為主,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滿足新時代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2.3"思政課教師實踐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
教育者是思政課的主體,教育者能力的高低決定著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價值的發揮程度。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也就是說教育者的實際經驗與能力在推動受教育者的實際行動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者能力強,其主體的引導作用發揮會更充分。在新時代社會發展中對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師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清晰的思維方法,還要設計能符合醫學生需求的教學環節及醫學知識功底,才能給予醫學生以合適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才能提升醫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完成對知識和技能的轉化。但在大多數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中思政課教師缺乏醫德實踐和行醫經驗,傳授知識內容是在道德倫理灌輸上,無法與醫學案例充分結合授課。因此,構建一支機構合理、相對穩定、素質過硬的教育者隊伍是新時代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發展的現實需求。
3"中醫藥院校思政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現途徑
為了讓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滿足新時代需求,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應從優化思政課課程設計入手,通過豐富專業實踐教學形式、充實教學內容,在原有的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上重點分析中醫藥院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改革,煥發中醫藥思政課教學活力。
3.1"精選教育教學內容,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中醫藥發展規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求相結合,堅持立德樹人,一切為了學生,堅持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實踐育人目標同向同行。新時代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既要滿足時代所需、立足教師實際水平,更要立足學生自身實際情況精選教學內容。一方面在理論上: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了解學生需求,從而使得教學內容面向學生實際所需,充分發揮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的協同效應,在協同作用的發揮中滿足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需求,尤其是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理解,在解決實際問題、分析社會熱點問題的過程中使醫學生更好地提高自我應對現實問題的能力,更好的調動學生群體理論學習的內驅力。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在“中醫藥知識、文化宣講”等實踐活動中實現專業知識的物化,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行動中培育醫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要加強校內外聯系,以思政課教師為主導,與社會教育者攜手分工協作進行聯合實踐教學,并充分利用社會實踐資源,組織醫學生知識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組織中醫藥文化宣講團走進社會大課堂、走進中小學校園對校外教學基地進行現場教學,讓更多的人體會到祖國醫學的魅力;組織中醫藥院校學生赴全省各地開展鄉村實地考察助力中藥材種植、開展中醫藥宣講,企業考察調研、紅色精神學習等社會實踐活動,轉化所見所學所聞;在寒暑假期間,號召學生返回家鄉參加社會實踐,有利于同學們鞏固在校所學知識,提升社會化技能,加強在外高校學子與家鄉的聯系。此外,也可以號召同學們尋找家鄉中醫藥文化傳承大師、中醫名師,樹立民族自豪感,樹立學習榜樣。通過理論內容和實踐形式的結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2"注重專業實踐教學,提升中醫藥人才修養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要遵循社會發展要求,不但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也要提升實踐能力和慎獨意識,塑造高素質優秀合格的“白衣天使”。目前大多數高校檢驗思政課實效性的標準停留在結果上,僅僅將成績作為驗證理論的方法,但在中醫藥院校學生的思政課的實際教學中,根據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對于醫學生思政課的檢驗與驗收應更多的體現在過程中,也就是以過程為導向。因此,要為中醫藥院校學生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提供更多有效載體:一是分小組教學,就是以小組模擬為依托,讓醫學生參與到實際工作的全過程,從接觸病人、問診、實診的整個過程中完成對理論的認知、技能的操練、素養的養成。二是借助志愿服務平臺,如義診服務,中醫藥文化宣講活動等,志愿平臺的設立很好的將理論與實踐融合起來,力爭實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學生通過自身行動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內驅力,一方面驅使學校創新教學形式,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悟道德、素質教育的實用性;在實踐中堅定道德意志,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服務群眾,塑造學生自身形成完整人格,提高個人綜合素養,進而達到提升中醫藥人才修養的目的。
3.3"提升思政課教師授課能力,強化教學效果
中醫藥院校思政課老師授課的過程也是一個融合理論傳授與接受、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老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既要傳授帶有權威性的理論包括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等政治理論,又要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使得學生在接受理論教學后需要消化、吸收為自己的內在思想和切實轉化為自身符合規范的社會行動或習慣,實踐教學以理論為基礎,以理論為指導,形成這樣的理論階段:教師根據實際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學生根據教師授課內容理解其內涵,進而學生將理論內涵內化為自身獲得的知識,以習得的知識規范、指導自身的行為。在此過程中,教師的素質與能力也影響接收效果,不僅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以身示范加強學生醫德規范和醫療法規,還要有淵博的醫學知識和“為病人服務”的初衷。此外,中醫藥院校思政課教學重在應用理論,所以首先應圍繞理論展開,找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點并且做到“活學活用”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大任務,兩種教學的融合要以共同點為基礎,其共同點就是理論,給學生講好理論并使他們靈活運用理論是推進學生思政課教學成效性的成功表現。其次,教師應該勇于實踐,通過實踐才能矯正自身錯誤的認識,才能深刻體會理論。最后,教師要進一步修正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就要積極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包括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活動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此提升自身授課能力。
3.4"豐富素質教育形式,培養醫學生健全人格
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能夠拓寬素質教育活動范圍,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一方面是營造良好人文氛圍,塑造醫者風范。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也要堅持以文化人的思路,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感染學生。另一方面,中醫藥院校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將校園內的中醫藥植物園、藥草院等充分利用,對名師名家雕像、附文解析等建筑的利用,對校園道路、所建建筑物的命名上重點關注,凸顯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突出“大醫精誠”“懸壺濟世”“仁愛救人”“無私奉獻”等理念,達到寓教于景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加強對學生儀式的設計,通過宣誓、職業著裝、節日典禮等環節熏染學生的人文關懷,幫助提升職業使命感,為良好醫風培育創造情景,幫助醫學生塑造優秀醫者風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02).
[2]譚秋浩.知行合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第一要義[J].高教探索,2015,(09):12112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4]郭晶.“知行合一”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的路徑和措施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21.
[5]肖萍.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知行統一的強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1):4041.
[6]朱偉芳.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教育“知行合一”教學之道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96200.
[7]王東晗.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行為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