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1921年至1930年歷時10年的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逐步成長、成熟過程中舉足輕重的事件。本文對歷時10年的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進行了全面梳理,將其分為特點鮮明的4個階段,分別是初創階段、興盛階段、瓶頸階段和轉型階段,據此進行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發展歷程的探析。
關鍵詞:百年黨史;安源路礦;工人運動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53
在中國共產黨成長初期,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占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是與中國共產黨革命發展共存共生、與中國革命領袖命運緊密相連的實踐探索。
縱觀1921年秋至1930年間的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根據革命運動發展的一般規律,以期間發生的典型事件為主線,以及取得的突出成就為小節,可以將持續10年的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劃分為特點鮮明的4個階段,分別是初創階段、興盛階段、瓶頸階段和轉型階段。
1"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的初創階段:1921年秋至1922年9月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謀求生存之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工人階級嶄露頭角,在中國政壇中展現出一副既稚嫩又充滿活力的全新面貌,并逐漸成長為一個肩負重大歷史使命的階級群體,成功地從經濟產業領域進入到了政治領域之中。并且隨著一次次社會革命運動的打磨錘煉,工人階級群體的思想更加成熟、眼界逐漸開闊、認識逐漸深入、責任意識也逐步加強,這就為即將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人才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也意味著中國工人階級以一種正式而莊重的身份走上了政治舞臺。這一切都預示著中國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
1.1"安源成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開展工人運動的重點地區
安源是湘贛兩省工人集聚度最高的地方,且深受“三座大山”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1921年秋天,參加完黨的一大的毛澤東回到湖南,隨即來到安源進行實地調研。他在調研中發現,工人要求改善現狀的呼聲很高,而且安源工人曾多次自發地組織小規模反抗剝削壓迫的行動,具備了一定的革命斗爭條件。這次調研結束后,毛澤東作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確定了安源作為開展工人運動的重點地區。這次實地調研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安源路礦開展工作的開始,并且對之后開展安源工人運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1.2"組織機構的建立為推動安源工人運動發展形成了指揮力量
1921年底,李立三按照指示來到安源,并以平民教育的名義開辦工人子弟學校以及工人補習夜校,從而深入安源工人群眾之中發現優秀分子。緊接著,1922年2月成立了中國產業工人中的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安源支部。在黨支部的推動下,同年5月1日,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成立。這個俱樂部是完全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組織,承載著集結工人群眾、代表工人利益、管理工人事務等重要職能。這也就意味著,在安源開展工人革命運動有了發揮主心骨作用的指揮機構。
從這一時期的事件發展可以明顯看到,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一開始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為指導、由中國先進群體組織開展的革命斗爭,為即將開展的革命斗爭做好了思想上、組織上的充分準備。
2"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的興盛階段:1922年9月至1925年9月
在前一階段的縝密部署和安排下,安源地方黨組織建設形勢越來越好,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安源當地的政治經濟環境也達到了空前鼎盛時期。
2.1"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寫就了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輝煌
1922年9月上旬,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劉少奇來到安源和李立三一同開展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工作。隨著礦局對工人的壓迫形勢愈加嚴峻,終于在1922年9月14日至19日這五日,中國共產黨成功組織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運動。劉少奇在《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略史》中總結評價說:“這一次大罷工,共計罷工五日,秩序極好,組織極嚴,工友很能服從命令。俱樂部共用費計一百二十余元,未傷一人,未敗一事,而得完全勝利,這實在是幼稚的中國勞動運動中絕無而僅有的事?!迸c中國共產黨首次獨立領導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中其他各地的罷工斗爭相比,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雖然規模不是最大,但卻是其中代價最小并取得完全勝利的典范。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并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斗爭。這無疑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留下了彪炳史冊的一筆。
2.2"安源工會組織在一次次磨礪考驗中愈發堅強有力
1922年9月罷工勝利后,俱樂部雖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安源路礦當局并不甘于失敗,處心積慮橫加破壞。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工人群眾,巧妙采取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方式方法,有力地挫敗了反動勢力的多次破壞活動。尤其是面對1923年“二七慘案”的嚴峻挑戰,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按照毛澤東制定的立取守勢、“彎弓待發”的斗爭策略,及時調整斗爭方式:一方面積蓄力量,避免和惡勢力沖突,轉而加強和擴充工人教育和經濟事業等方面;另一方面勇于斗爭,對于資方的進攻和破壞,毫不退縮、堅持不懈地進行斗爭。這一軟硬兼施的舉措使得安源的工人運動在全國工運陷入低潮之時仍能有序開展,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作為安源的工會組織在全國各地工會組織均遭封閉之際也成了一枝獨秀。如劉少奇所說:“在這種全國工人運動極沉寂的時期里面,獨有一個安源路礦工會,偏偏不是這樣,偏偏還能打破一切障礙發展自如?!卑苍闯闪恕岸邞K案”后的兩年多時間里,除廣東以外全國唯一公開存在的革命堡壘。
2.3"安源的革命力量逐漸成熟壯大
歷經了1923年“二七慘案”而存留下來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根據全國工運形勢發展,對安源工人運動調整了整體策略:一是從集中火力轉為分散發力,將安源的大股工運力量向周邊的農村擴散;二是從外在革命轉為內在革命,重點加強自身建設、整頓隊伍,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工人教育體系,而且在1924年底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苍袋h校,成功地把黨的教育推出首創。
1924年底到1925年1月,為了粉碎敵人妄圖破壞第一次罷工取得的勝利成果的陰謀,俱樂部又組織工人開展第二次罷工,成功捍衛了第一次罷工的成果,保證了“十三條協議”的正常運轉。
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在“二七”失敗后所取得的這些反封閉、反瓦解、反困厄斗爭的勝利,使得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在當時全國工運陷入低潮的風雨飄搖中一直巍然屹立。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不僅沒有受到反動勢力的摧殘,反而更加堅固,欣欣向榮。正是這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讓安源路礦當局乃至全國認識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認識到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安源工人的力量,使得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被視為全國“勞動界的一根柱石”,“照耀黑暗社會”的“明星”,成就了安源被譽為中國的“小莫斯科”的殊榮,奠定了安源作為“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的基礎。
3"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的瓶頸階段:1925年9月至1927年9月
正當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不斷向前推進的時候,1925年9月,漢冶萍公司總經理盛恩頤蒙騙俱樂部負責人,背地里勾結湘贛兩省軍閥,用武力制造了“九月慘案”。俱樂部慘遭破壞,工人遭到軍警屠殺,革命事業嚴重受挫,安源工人運動進入低潮期。然而,即便在如此困局之中,安源工人也始終沒有喪失革命斗爭的志氣,仍然積極地采取多種形式探尋新的出路,以保護好革命的火種。
3.1"艱難開展開工運動,為受挫的安源工人運動尋求希望
1925年9月安源俱樂部被搗毀后,在全國鐵路總工會的命令下,醴陵成立了株萍鐵路總工會,分別在株洲、安源設立分會。直到1926年3月,革命軍進駐江西,收復萍鄉安源,1000多名留在安源為復工隨時準備著的工人才得以收歸一起。自此,安源1000余工友與株萍鐵路1000余工人及各地零散未歸的1000余工友合并組成萍礦總工會,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繼續奮斗。由于當時漢冶萍公司已與萍礦脫離關系,而萍礦依舊是幾千名工人賴以生存的產業。因此,安源工會便于1926年9月至1927年7月近一年時間內,與萍礦的下級職員組織成立“萍礦同人協會”,合力管理萍礦,實行企業自治。而且,在此前提下成功組織了一次維持萍礦生產的“開工運動”,使工人的生活有所改善。盡管這次合作在1927年9月終止,但在工人企業自治管理上是一次大膽的重要嘗試。
3.2"有力地支援和配合武裝斗爭,安源工人運動有了新的轉機
“九月慘案”后,安源黨組織選派大批工人奔赴廣東參加國民革命軍,或到廣州農村運動講習所學習。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9月北伐軍進攻萍鄉時,本地留下的安源工人積極提供情報,充當向導,組成敢死隊,轟炸贛西鎮守使署,有力地配合了北伐軍對萍鄉城的軍事進攻。1927年5月長沙馬日事變發生后,中共湖南省委組織農民軍包圍長沙攻打許克祥,其中就有數千名安源工人參加了戰斗。1927年7月,在第一次大革命出現危機的緊要關頭,安源黨組織遵照中共湖南省委要求,根據安源的實際情況,采取了適合當地條件的正確做法,為之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創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條件。
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重心逐漸向農村轉移,黨領導下的安源工會組織也相應地調整了工作重心,將戰略眼光轉向了農村根據地。1927年9月,安源工會組織數千工人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開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偉大斗爭。
4"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的轉型階段:1927年9月至1930年10月
被白色恐怖籠罩的安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吸取之前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積極開展全新探索,終于找到了延續革命火種的新路子——通過與廣大農民群眾結盟開展秋收起義,從而把安源的革命火種向外播撒,形成了一片燎原之勢。其間的革命有成功、有失敗,但無一不證明了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轉型的方向是正確的、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
4.1"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促使安源工運堅定轉向工農聯合運動
1927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安源黨組織認真貫徹中共湖南省委制定的保存革命實力的辦法,實行“招兵買馬,積草屯糧,以圖到時一用”的策略,為毛澤東在安源部署秋收起義奠定了基礎。同年9月初,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來到安源張家灣召開秋收起義軍事會議,也稱為“安源會議”。在此次會議上,毛澤東傳達了八七會議的精神,部署了秋收起義計劃,做出了“無論如何不能放棄萍安,使敵人斷絕我們的退路”的重要決定。之所以作出如此重要的決定,主要原因是安源的革命根基既深又穩,而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便是接受了黨的領導和培養的安源工人。在工農革命軍建立之初,占據第二團人數近一半的便是安源工人們,他們成了整個起義部隊人數最多、戰斗力最強的一股重要力量。在革命形勢的推進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安源工人堅定服從黨的指揮、堅決擁護黨的決定、堅定不移跟黨走,將革命的眼光投向農村,與農民群體實現聯手。
4.2"安源工人充實和優化紅軍隊伍,安源火種助力燎原之勢
在古田會議后,1930年工農紅軍曾三次來到安源擴軍,目的就是為了吸收更多富有斗爭經驗的工農積極分子加入紅軍隊伍,充實紅軍數量,優化紅軍成分。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9月至1930年10月,參加工農革命軍和紅軍的安源工人共達5400余人次,其中許多工人在黨的培養下一步步逐漸成長為新中國我軍的高級將領。作為一個工業區域,安源為革命軍隊提供的兵源之多,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全國是少見的。
1930年1月,毛澤東所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標志著中國革命終于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也意味著,自安源工運的主力從路礦轉移到農村,安源工人運動便以不同的形式走出了安源。至此,也標志著歷時10年之久的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的結束。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02.
[2]黃仂.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史新論[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06.
[3]黃愛國.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1.
[4]楊桂香.安源精神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1.
[5]劉善文.安源路礦工人運動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6]安源路礦工人運動(上、下)[M].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1.
[7]劉少奇.對俱樂部過去的批評和將來的計劃.
[8]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