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在理論溯源、明確內涵中找到價值旨歸,但面對當前線上線下蔓延的擺爛話語,呈現出解壓與從眾的現實表征,脫離主流價值觀的轉向,彌散奮斗主體的初心等一系列困境,需要優化環境營造奮斗氛圍、思想引領堅定奮斗意志、主體作用強化奮斗行為以解困。
關鍵詞:擺爛語境;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36
0"引言
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里明確指出,“我們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進入新時代,更需要青年賡續偉大奮斗精神,成為勇擔重任的時代新人。然而現實風靡以“內卷、躺平、擺爛”為表征的網絡“喪文化”,沖擊著大學生們待建構的價值體系。如何直面挑戰,消解網絡“喪文化”的不良影響,關乎主流價值體系的宣傳與教育。本文以價值—表現—路徑為研究理路,分析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意義、擺爛語境下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面臨的挑戰,從而思考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路徑,為有效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添磚加瓦。
1"邏輯與價值: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理論邏輯與價值意蘊
1.1"大學生奮斗精神理論溯源
首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奮斗精神,當數“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指君子應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鼓勵人們積極進取,克服惰性。蘇軾在《晁錯論》中指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說明能吃苦能經受住磨難且意志頑強、百折不撓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奮斗精神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是馬克思主義奮斗觀。馬克思把青春與奮斗關聯,認為奮斗不僅利于人生價值的實現,更關乎民族進步。“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斗!只有奮斗,才能治愈過去的創傷;只有奮斗,才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最后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實踐,黨的二十大報告里談到:“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百年黨史即是一部奮斗史,同時新的偉業也需要新的偉大奮斗,青年是奮斗的主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寄語青年,他認為一切美好生活都不是從天而降的,也不是唾手可得的,美好生活是需要千千萬萬人的不懈艱苦奮斗才能實現的。作為社會發展的生力軍,青年要傳承偉大奮斗精神,敢于吃苦,敢于直面苦難,敢于迎難而上,也要積極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1.2"大學生奮斗精神豐富內涵
首先是志存高遠。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人只有先確立遠大理想,才能激發不斷奮進的強大動力,志存高遠給奮斗明確了方向和坐標,大學生要立為國為民之大志,接過奮斗的接力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是實干擔當。姚軍(2013)提到“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實踐之所以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大跨越,主要是因為奮斗理論沒有停留在口號與概念層面上,而是始終面向實踐、關照現實并以實際問題為中心。”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實干是奮斗的真實寫照,大學生腳踏實地、艱苦奮斗、敢于擔當,未來才更有希望。再次是苦練本領。奮斗是攻堅克難,是掃清障礙,大學生的奮斗目標與方向離不開求真知、歷實踐、長本領,即是真本領的獲得與實現。最后是創新創造。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正是中國人民富有創新創造精神,才使得中國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中華文明。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力的群體,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學生的奮斗內含創新,創新發展也離不開大學生的接續奮斗。
1.3"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價值
首先是傳承和弘揚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強調:“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早在80年前,毛澤東同志就指出:‘中國的青年運動有很好的革命傳統,這個傳統就是“永久奮斗”’。”中國青年生逢其時,肩負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理應志存高遠,繼承永久奮斗的光榮傳統,為自身的全面發展、美好生活的建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其次是激發大學生的內生動力。馬克思主義理論追求人全面發展,“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落腳點是人,也是服務于人的發展,推動人的發展,需要奮斗精神場域,提升內生動力。引導大學生立足于最廣大人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科學理想信念,“為什么我們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用理想信念在人生受挫時提供力量支撐,在實踐中磨煉意志,在永久奮斗中自由全面塑造、運作個體的內在能力,從而實現喚醒內生動力的目的,最終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在奉獻社會中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一。再次是指引大學生建構美好生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方向,美好生活是美好精神生活與美好物質生活的統一,離不開每個人的奮斗,引導大學生追求美好生活,理解美好生活的內涵以及奮斗的價值,在奮斗中建構自己的美好精神生活,同時也在奮斗中創造美好物質生活。最后是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大學生的個人夢與中國夢內在相關,培育大學生奮斗精神,有利于發揮青春之智,凝集青春之力,以青春之美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2"相遇與沖擊:擺爛語境下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挑戰呈現
2.1"解壓與從眾:擺爛語境下的現實表征
“擺爛”一詞來源于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原指通過消極比賽、故意輸球的方式拉低球隊排名,以便在下一賽季拿到更好的順位。在當下的語境中,“擺爛”已脫離了原本的意思,如果說早些年流行的“喪文化”“佛系”等是習得性無助、焦慮解壓的產物,那“擺爛”就是在一脈相承下更深層次的退縮。面對壓力,青年人反其道而行之,用“擺爛”來應對,在“中國式焦慮”中主動通過“擺爛”來進行自我“污名化”,在自嘲中降低自我與他人的期待值,在防御性悲觀中紓解內心的焦慮與壓力,這種解壓的方式經網絡的迅速傳播加以擴大,迅速引起了大眾的注意,并逐漸從小眾的狂歡變成了大眾的參與,于是大學生也常把“內卷”掛在嘴邊,用“擺爛”來標榜自身,同時在這種語境中無所作為,在游戲和娛樂中,“擺”得理所當然,其實解壓無可厚非,人也需要緩解焦慮的窗口,但如果一味將“擺爛”作為人生準則,最后的結果只會“越擺越爛”,人生反而更無所得,歷史也不會進步,這種惡性循環只會催生出無盡的壓力、焦慮和無可挽回的后果,一時解壓可以,萬不可陷入“擺爛”的泥沼。對于部分人而言,“擺爛”是他們從眾的表現,也是進入同一圈層的鑰匙,當身邊人集體“擺爛”,當自己的好朋友們都在大談特談“擺爛”,為了不讓自己因努力而被貼上“內卷”的標簽,讓自己看來不那么與眾不同,于是不得不在盲從中認同,不得不在“擺爛”中合群,甚至可以看到近年來網絡上已經出現將努力工作、不懈奮斗的人稱為“韭菜”,將官方媒體對正能量的提倡與弘揚稱為“畫餅”,此類言論不僅會導致網絡輿情“消極化”泛濫,甚至可能降低官方的社會公信力,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值得警惕。
2.2"消解與反抗:脫離主流價值觀的轉向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勤勞勇敢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流價值觀中也強調奮斗努力,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從治國理政的高度對青年奮斗作出了一系列深刻系統的闡述,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做出了“奮斗的青春最美麗”“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等重要論述,明確了青春與奮斗的辯證關系,逐步形成了內涵豐富、邏輯嚴謹、主題鮮明的青年奮斗觀。青年是未來的希望,民族的脊梁,“佛系、內卷、躺平、擺爛”等與主流價值話語體系相反,與長期倡導的“努力奮斗”“自強不息”等背道而馳,這種離經叛道的話語契合大學生們喜歡標榜特別的心態,也滿足他們反叛的心理,但這種與核心價值觀疏離的話語如果長期侵蝕大學生的價值體系,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建構,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加上高校教育中勞動教育的異化,讓他們逐漸從“艱苦奮斗”到“拒絕奮斗”中心安理得,在“擺爛”的行為實踐中無法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在滿不在乎中逐漸陷入虛無,在安于享樂中逐漸迷失,最終失去了理想信念,也丟失了自己。這樣的大學生難以勝任民族接班人的角色,更難以成為民族的脊梁,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2.3"遮蔽與曲解:大學生奮斗初心的彌散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奮斗的初心和使命也應該響應時代呼喚,與時代同頻共振,但如果大學生長期受到“擺爛”話語的侵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難以得到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無法作用于大學生的內心,造成大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缺位,這種群體的理想信念缺位,會造成大學生個人的價值迷失和未來迷茫,同時也會對民族未來造成威脅。大學生受過多年的教育,其內心是認同主流奮斗價值觀的,也知道努力的意義,只是在網絡文化的紛擾中容易陷入自我懷疑,逐漸忘記了自己的初心,所以大學生應該始終堅定理想信念,牢記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中國共產黨的立業之本、取勝之道、傳家之寶,并用這種艱苦奮斗精神指導自己的行動,在不偏不倚中實現自己的奮斗初心和使命。
3"深思與紓解:擺爛語境下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路徑探析
3.1"正視訴求:以環境優化營造大學生奮斗氛圍
一方面,擺爛語境有現實土壤,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問題日益凸顯。大學生們確實面臨著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代際沖突等,當現實壓力作用于大學生,網絡炫富沖擊著他們,他們逐漸發現自己和網絡上所呈現的人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階層跨越的鴻溝逐漸催生他們的無力感,讓他們產生奮斗無望的想法,所以營造公平正義的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全社會都應該正視青年人的合理訴求,理解他們的焦慮和壓力。長期以來,公平正義都是人類追求的社會理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所以在擺爛語境下,應該優化現實的環境,通過制度供給解決奮斗的公平問題,讓大學生奮斗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最終實現奮斗有意義,奮斗有希望。另一方面,網絡信息泥沙俱下,大學生處于價值的選擇和認同都不夠成熟的階段,容易受到網絡環境的影響,產生從眾的思想和行為,所以網絡環境的優化顯得尤為重要,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有關部門更需要加大網絡的監管,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奮斗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認同和踐行。
3.2"外部涵化:以思想引領堅定大學生奮斗意志
一方面,需要在思政課程教育中發揮主渠道作用,擦亮奮斗底色。在教育內容的針對性、教學方式的吸引力、教學效果的實效性上下功夫,采取奮斗榜樣和學生對話的互動式教學等各種生動的教學方式,把大學生追求理想的“大道理”轉化為奮斗的“小故事”,用“身邊人”講述“身邊事”,更好解答學生所關注的“拼爹”“富二代”等問題,引導大學生在深入思考與互動討論中領會成功需要奮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道理,并受到思想熏陶、心靈啟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用網上答題、專題講座、現場競答等活動載體,靈活采取打擂式、闖關式、互動式競賽方式,生動采用短視頻、漫畫和圖板等表現形式,網上網下組織競答推選活動,增強大學生關于奮斗精神知識學習的吸引力,同時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通過設定奮斗目標,每日努力打卡等活動喚醒大學生奮斗意識。另一方面,勞動是奮斗的一種形式,勞動需要有奮斗的精神。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需要加強勞動教育,把參加勞動作為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培養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積極的勞動情感,注重體力勞動對大學生奮斗精神的培育,讓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的奮斗的力量和意義。
3.3"個人自律:以主體作用強化大學生奮斗行為
大學生是奮斗的主體,大學生的奮斗實踐是奮斗精神培育的落腳點和終極歸宿。因為奮斗精神是人的主體精神的典型體現,是人對自身能力、價值和目標的自覺意識,是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和斗爭性。奮斗精神的培育實質上就是對人的主體精神的塑造,最終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精神狀態的塑造。所以,主體自覺在主體精神塑造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學生應該認清目前的就業環境,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采取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加以應對,明確奮斗定位,減輕焦慮情緒,同時調試奮斗預期,在錘煉奮斗意志中不斷進步。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應該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錘煉意志,從網上走到現實,關注身邊人,發現生活的美好,避免在網絡中消磨意志,在奮斗中找尋初心使命,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和奮斗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
[6]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習近平寄語廣大青年,人民網:http://hp.politics.people.com.cn.libycfw.xatu.edu.cn/n1/2021/0428/c100132090015.html,20210428.
[7]姚軍.奮斗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109.
[8]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0]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11]習近平.結合新的實際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J].求是,2009,(10):36.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