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推動理想信念教育由外在規范性向內在自覺性的動態轉變上起重要作用?;诋斍皶r空背景下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發展的現實境遇,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建設本碩博全過程育人體制機制、打造多方群體聯動的協同育人模式、創新性運用多元載體等,是完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設重要的路徑。
關鍵詞:理想信念常態化制度化;青年;現實困境;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54
0"前言
進入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依托。青年是時代進步的生力軍,青年的思想狀況和信仰力量關乎國家的發展前途和民族的長遠進步。當前正處于變革的關鍵時代,社會發展前所未有的復雜,人們對自己和國家的未來有著諸多思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國家和民族的前進命運離不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時代,探究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要注重搭建全方位的育人體系、注重實踐育人和全過程育人,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滲透力和感染力,答出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最優解。
1"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原則
1.1"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的原則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去感知它、領悟它?!币环矫?,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并且在實踐的特定場景下,人的理想信念形成、培育更易收獲效果。同時,理論在指導常態化制度化的過程之中發揮著理念導向和理念養成的功效。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绷硪环矫?,理論總能在指明方向、分清是非、辨析真偽時,突出其價值與作用。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理論的強烈認同,可以激發人吸收、轉換思想理論和特定觀點的內生動力,提高理想信念的感染力和滲透力。
1.2"日常性和規范化統一的原則
常態化的日常性是理想信念教育常抓與長抓,常管與長管的落實。規范性是將理想信念這種教育活動上升到必備性工作的層面,打造在時間序列、空間維度上的評判基準點,真正將理想信念教育由“走馬觀花”式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下馬看花”式的主動參與,提高切實參與感。制度的日常性表現在它通過完整的法律規范和制度體制,保障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和穩定性,常抓不懈,建立起培養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長效機制。具體來講,一方面,要真正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由抽象理論轉變為具體行動,由理論說教轉變為靈活施教,總的來說,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形態向生活形態的回歸。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規章健全,制度完備的教育機制,發揮體制機制高度規范的特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層面的依章辦事、有制必依,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
1.3"科學性與時代性統一的原則
青年的愛國熱情的激發,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等都是在科學的教育投入下產生的。顯性的課堂規劃、課堂設置、課堂教學內容、課后評價機制以及隱性的環境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等全方位的科學育人模式,將共同發揮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最大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優秀的教育是屬于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僅豐富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還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實踐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建設,以全新內容、形式、載體和思路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扎根中國大地、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華,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命題,促使理想信念展現出強大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價值魅力。
1.4"可持續和可施行統一的原則
教育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既要在教育評價機制上下足力,又要使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模式成為可推廣、可實施的典范流傳。一方面,要以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常態化的發展,制度的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情感養成不斷給予教育評價以新的內容。另一方面,不要拘泥于一成不變的制度和方法,要以動態平衡的眼光協調時代和機制的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和機制以新的內容,才能支撐理想信念教育行穩致遠。同時,在教育評價中體現可推廣性,既要樹好典型,又要提煉經驗,將其運用到某些教育環境良好的高校和地區探索執行,塑造起一批教育效果顯著、教育優勢突出的典型,從而發揮少數帶動多數的輻射效應。
2"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現實困境
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落實既是社會共盼,又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不難發現,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主要存在以下矛盾。
2.1"空喊口號與扎實落實的固有矛盾
推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向縱深發展,涉及到內容、形式、方法、載體、機制等多個方面,必須要解決的就是擺脫“口號困境”。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不是喊口號。部分教師隊伍和社會、學生之間缺少黏性和共鳴,無法直達學生內心,從而影響理想信念教育理論實效。實踐教育磨煉意志不是喊口號,個別團體為了完成量的要求,將實踐集中到某一時間段,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不僅無法讓學生深刻領悟實踐的意義,反而會適得其反。另外,推進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持續化應當要以制度為保障,而制度既產生于客觀規律的要求也發展于不同時期社會主體的價值訴求。因此,制度體系的構建要時刻關注教育活動的主客體,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過程中的靈活程度,保障該體制機制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
2.2"高校單向發力與社會整體功力的不協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推進理想信念教育的全面落實上,部分高校更多地側重于數量的積累,而忽略了質量建設。例如,在體系構建方面理想信念標志性和代表性的產出較少,不同學段的教學特色和教學成果未區分,“課上—課下”一體化、“家庭—學?!鐣被ネㄇ肋€未打通,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尚未凸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是相對固定的、穩定的、長期的狀態,其形成不是靠幾次課就能夠達成的,而是一個從外到內、從認知到情感再到信仰不斷轉化、不斷躍升的過程。要實現這種躍升,除了課堂上的功夫,還需要借助家庭、社會等課外平臺,在實踐的磨礪、文化的滋養下,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成為青年日用而不覺的精神品質。
2.3"教育引導與外部保障的不平衡
教育引導的日益強化側面說明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態化和制度化建設得到重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教育引導與外部保障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一方面,關于理想信念教育并未有形成特定的制度規范;另一方面,互聯網領域也沖擊著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影響教育成效。“抖音”“微博”“小紅書”等一波波新興媒體的出現,一定層面上為教學提供了便利,然而不當的新聞宣傳、影視作品以及不實的信息都可能對青年的理想信念形成沖擊。另外,和平年代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現實考驗,讓同學們無法直觀地認識到其重要性。由此看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相應地缺乏“沉浸式”“互動式”“情境式”“體驗式”等接地氣的教育引導和教育保障。
3"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實踐理路
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需要黨組織、高校、家庭、社會等堅持不懈進行教育引導,需要青年堅持不懈進行自我改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3.1"完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機制
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逐步完善“目標—運行—組織—管理—保障—評價—考核”系列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體系的整體流程。首先,完善教育引導機制,樹立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目標,逐步形成體制規范、執行有力、系統完備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體系。其次,疏通教育流程運行渠道,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運行機制。再次,加強組織管理,確保理想信念教育統籌謀劃、分類管理,不斷探索和創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最后,完善保障激勵機制,設置政策性崗位津貼,增強思政課教師使命感、認同感、獲得感。追蹤評價考核機制,搭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橋梁,保障制度化的閉環運行。同時,還應注重經驗的積累,充分借鑒和學習其他地區或單位的先進成果和做法,進行交流和分享。
3.2"構建大中小、本碩博一體化的全過程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體系
不同階段的青年群體受家庭、環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異的影響,其認知能力、文化水平、接受程度參差不齊。因此,青年群體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要在進行全面科學的實證調查的基礎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規律,厘清各學段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目標、內容、方法等要素,以大、中、小不同年齡、學習階段的情感特征、認知水平和發展規律為主要標志點。在小學階段,主要培育其情感認同,中學時期養成價值認同,大學時期注重理論水平的提升;在本、碩、博時期,側重點應放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式的教育上。本科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好常態化制度化工作,發揮輔導員和思想政治教師協同作用,將黨史學習教育、國情教育等理論學習貫穿教育始終;針對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建立起以導師為第一責任人的帶教團隊,形成立德樹人的教導和學業規劃的指導,同時建立起全方位、全時空的融合“學?!彝ァ鐣晕医逃钡难诱故絽f同機制。另外,要打造一支協同創新的教師教育隊伍,教師要能夠結合自身工作主動融合、自覺滲透,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中實現“四個相統一”。如此配合,才能做好理想信念教育一體化的銜接保障,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機制,確保理想信念教育過程的各個階段能各有所為、各盡其力、各有所獲、各見其成,接續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3"以系統觀念推進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理想信念教育要想走出高校單向施力的困境,必須要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著眼教育的全領域,優化培養環節,讓理想信念貫穿青年成長全過程,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常抓長效。學校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在思想根基和思想土壤上下功夫,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重點打造一批精品思政課程,重點建成一批理想信念教育實驗室,潛心探索云課堂、VR影像課堂、文化情境課堂等多維、多彩課堂,保證理想信念教育做到時時學、處處學、人人學。其次,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個溫床、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家庭勞動鍛煉、言傳身教帶動等形式,強化孩子的責任擔當。最后,社會各部門要做好協同,每年通過推舉“高校標兵”“五好家庭”“三好父母”等激勵手段反向增強教育合力,在全社會打造“家風家教”主題街區,打造家風家教重點品牌,大力推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弘揚主旋律。
3.4"優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載體形式
做好常態化制度化指引,要在穩定性的基礎上避免教條化和程式化,保持理想信念教育內在的張力和活力。為此,要根據青年的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和社會特征,有形式、有特色、有經驗地綜合利用互聯網手段,以網絡載體、文化載體、活動載體等形式豐富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內容,滿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現實需要。通過學校的公眾號、微博、貼吧、抖音等融媒體平臺,用貼近生活的話語表述形式不斷創新教育內容,在打造特色融媒體矩陣的同時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歷史與現實貫通,將日常生活和制度要求作為邏輯起點,不斷加深融媒體平臺在常態化、制度化過程之中發揮的載體作用。其次,最大化發掘、利用文化載體,具體開展多方位覆蓋、全員性參與、全過程保障的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文化載體在常態化、制度化實施理想信念教育的強大力量,包括但不限于參觀歷史文化博物館、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打造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廊道,充實家庭文化建設內涵,將理想信念教育內涵、理想信念教育特質和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涵蓋到青年日常生活之中,囊括到青年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中。最后,要豐富活動載體。組織觀看紅色影片、組織不同群體之間互補互助,教育模式由封閉型改進為開放型,形成理想信念共建、聯建的活動方式。
4"結語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是一項永久的命題。密切關注本碩博不同青年群體的行為養成和思想動態,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教育引導機制建設和實踐引導機制建設,深刻理解常態化制度化內涵,推動理想信念教育日常化、體系化、規范化,將理想信念教育落細、落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郝一博,陳建兵.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發展路徑探析[J].學術探索,2021,(05):145149.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吳瓊,王躍.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1):4649.
[7]馮建軍.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實踐內涵、理路與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1,(12):2733.
[8]廖小琴.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多維生成[J].思想理論教育,2021,(12):2026.
[9]熊建生,郭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建設的新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22,(03):5965.
[10]吳云志,于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三維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1):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