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存在缺乏動力和激情,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課堂沉默的現象,本文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課堂教學、社會教育和網絡技術等幾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并從構建生態課堂的角度給出了5個方面的措施。
關鍵詞:生態視角;高職生;學習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66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其人才培養質量是實現教育強國戰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因素。而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學習環境與之前相比出現了明顯差異。為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有必要對高職課堂生態進行重構。
1"課堂生態的內涵及功能
課堂生態是指教師和學生在生態課堂環境下的存在、發展的狀態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教育生態論分析,課堂生態系統是由課堂主體和課堂客體兩部分組成,課堂主體又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獨立的子系統,課堂客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影響到教學和學習效果的除主體以外的所有外部因素,課堂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組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課堂生態系統。
課堂生態在實施過程中摒棄了二分式的課堂教學,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以及客體環境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任何一個部分的割裂都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崩潰。生態論認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以一種平等的關系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饋,這種反饋體現在人際關系、教學目標、學習方法和學習環境的微調上,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處于一種變化之中,也就是動態性。這種動態對于生態系統確實是必須的,缺少動態性生態課堂是一潭死水,早晚會發臭。這種動態還要保持生態課堂的整體性,不能割裂各要素,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此它還具有一個自我修復的特性。生態課堂追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整體性、動態性、平衡性。
2"高職課堂學生的學習現狀
2.1"學習動機凸顯利己性和功利性
對于學生上大學的目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6.5%的學生選擇“找到好工作,創造更好生活”,其它“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占比10.3%,“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占8.8%,占比最高的三個答案中有兩個體現了學生的個人需求,這也說明新時代高職學生學習動機更加注重功利性、實用性,反映了市場的導向作用,說明學生對自己人生目標的定位更加明確,這也符合新時代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鮮明個性。
對于高職學生選擇專業的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顯示,選“進入國企,獲得穩定工作”的學生占47.1%,選“學習技能,鍛煉能力”的學生占44.4%,兩者之和占比超過90%,也進一步印證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加注重功利性、實用性和反映個人需求這一明顯的特征。其它選項中選擇“家長讓報的”占8.1%說明大多數學生的個性更趨于成熟,在涉及人生大事上的選擇上更符合本心,更愿意自我承擔;“隨便選的”學生只占4.4%,說明學生對待個人的未來更加負責任,也標志著新時代大學生在對待個人前程問題的選擇上更加趨于理性。
雖然高職學生未來的職業目標很明確,但是由于缺乏完成目標的規劃,高職學生在學習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缺乏學習的興趣和激情。究其原因一是新時代高職學生作為獨生子女,從小就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事原則,缺乏堅韌不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中學階段,為了一個美好的前程,有家長和教師監督和督促,進入大學后,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和家長的督促,再加上枯燥的學習和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的反差效應,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和激情;二是雖然職業目標更加明確了,但這種利己性的學習目標需要強大的自我約束力提供持續學習的動力,而高職學生恰恰缺少這種自我控制力;三是雖然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使得職業教育體制臻于完善,但是歷史形成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社會對高職學生的偏見依然存在,導致學生對專業學習的期望不高,工作中高職學生的工作收入不如服務員,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再加上大量的娛樂性極強、教育導向性差的綜藝節目充斥屏幕,在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打擊了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2"新時期高職學生自主意識更強,但缺乏自控能力
一是自主意識更強,新時期高職學生成長于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對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特別熟悉,從小就使用各種類型的網絡和信息工具,多途徑、低門檻的信息獲取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更全面,對事物的看法更具獨立性,養成了獨立自主的個性;二是進入新時代的大學生,是家庭的獨生子女,在一家四個大人或六個大人的溺愛中長大,成長環境的寬松、平等更促進了學生思想上獨立意識的成熟,但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跟不上;三是網絡發展在促進新時代學生成長和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網絡游戲、手機游戲以及短視頻等極具誘惑力的產品。人生觀、價值觀沒有完全定型的大學生,尤其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的高職學生,在缺乏有效管控的措施下,會逐步迷失自我,喪失自我控制力能力。
2.3"課堂教學中體現“沉默”
高職課堂教學中,比較明顯的現象是教師站在講臺上或者電腦前激情澎湃的演講,響應者寥寥無幾;教師在提問時,一片沉默,教師在教學環節缺乏參與者;學生則在教室或電腦的另一端干著自己的事情,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中。產生課堂沉默的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并且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理論知識枯燥乏味,學生認為這些知識很少或者不能對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幫助,因此對于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理論知識較為吃力。
二是高職學生進入大學后,相對寬松和無壓力的學習環境,造成學生的主要精力不在學習上,而教師的學情分析不全,教學定位不準,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脫離學生的實際,學生要么對于高空中的教學目標不知如何下手,要么對于教師空泛、枯燥的講解,學生聽不懂、學不會、不感興趣。
三是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課堂表現活躍的學生有兩種:學習好的積極發言,學習不好的學生破壞課堂教學,但是他們的占比比較少。沉默的學生多是學習成績處于中間的學生,他們習慣于老師的高壓管理,不敢開口表達觀點,害怕表達錯誤或表達不清。
四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雖然我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取得了對抗疫情的重大勝利,但是疫情的常態化防控對正常的教學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學生會經常因為疫情原因不能返校,而在家進行線上學習,本就自控能力較弱的高職學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溝通和管理,更加劇了學生的課堂沉默現象。
五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高職學生,更容易受到網絡游戲和網絡短視頻的吸引,深入其中,不能自拔。這些原因都導致了高職學生在課堂上的沉默。
3"基于構建生態課堂的學習策略研究
3.1"重視課程思政,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針對學生進入大學后出現的學習目標迷茫和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高職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充分利用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功能,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能力。
課程思政的內容選擇要以與本節課的講授內容緊密聯系為基本原則,要根據具體的講授內容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切忌盲目引入不相干的內容,大而空的內容;要以與學生產生共鳴為基本準則,是學生原有經驗的一種凝練和升華;課程思政可以根據講授內容的需要,安排在課前、課中和課尾的任何時刻進行。
3.2"重視學情分析,改善師生關系從微笑做起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制度的逐漸完善,高職院校的生源包括高考生、單獨招生、中高職銜接“3+2”等多種來源,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前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學情分析,了解他們的社會、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展特點等,教師才有與學生相處的基礎,才有可能發揮教育的功能,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設計,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學記》中記載“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它告訴我們只有學生親近老師、尊重老師才能聽從老師的教誨,敬佩自己的老師,遵從老師的做法,才能提升課堂學習效果。生態課堂構建的前提就是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教師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導作用。改善師生關系,教師還需學會課堂微笑。課堂教學中的微笑,有利于促使學生接近老師;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改變學習過程中的嚴肅和枯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3.3"重構師生角色,構建和諧課堂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主導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以及教學質量的體現者,他們在課堂教學中處于核心位置,同時也是構建生態課堂的雙主體。因此師生關系是教師教好、學生學好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它直接決定一堂課教學質量的好壞。
3.3.1"教師由課堂教學的“執行者”變為“設計者”
傳統課堂教學,教師給學生設定了一個學習目標,并且作為“執行者”帶領學生直接進入目標進行學習,而學生則會出現聽不懂、跟不上或者沒有挑戰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要想構建和諧的生態課堂,需要教師改變觀念,由教學的“執行者”變為“設計者”,在教學設計中,將書本知識重新加工、整合重組,設計出完成目標的“階梯”,鼓勵學生親自攀登“高峰”,自己動手采摘“果實”,提升學生獲得知識的滿足感,激發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3.3.2"教師由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變為“主導者”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宰者”形象會人為的拉開與學生的距離,會使不少學生不敢開口提問,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信號塔和指明燈,而非將知識強壓給學生,要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自己動手獲得知識,最終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不是一言堂的專家和學者,而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船長”,負責掌管方向和解決疑難問題,讓每一名同學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
當然教師角色的轉變,并不是要教師放棄課堂的管理權限,只有教師真正能管理好班級秩序,才有提升教學質量的可能。因此,教師在角色轉變的同時要掌握好“度”的問題,做到寬嚴并濟,在課堂中具有絕對的威信。
3.4"重視教學設計,重在“參與”
調查顯示,多數學生還是想去學習和聽課的,但是理論知識的乏味、課堂的沉悶、加上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因此產生了課堂沉默和學習不積極等現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設定層次不同的任務,完成最低層次的任務可以獲得基礎學習目標,完成高層次任務的同學可以學會知識的應用,并獲得教師在平時考核中時的高級獎勵,使其產生滿足感,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另外,鼓勵學生建立學習團隊,充分發揮團隊的智慧。團隊中的成員大多處于同一水平上,學習氛圍相對較為輕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掌握團隊討論的方向,防止學生借機聊天或者做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因此要求教師在進行團隊任務時,不能停留在講臺上,而是要深入到學生中去,采取看(表現)—聽(內容)—指(方向)—釋(疑惑)的形式,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3.5"重構教學評價,重在“肯定”
一套科學、合理、可操作性的教學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構建生態課堂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教學評價設計時遵循“既關注多數群體,又能顯現出少數優勢”的原則。鼓勵學生完成任務,積攢個人成績。另外在教學評價的具體操作中,可以引入網絡教學平臺,將整個評價體系分為“線上+線下”的模式進行,將最繁瑣的個人記錄交給電腦完成,一些電腦不易完成的部分由教師來完成,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以保證教學評價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4"結論
高職生態課堂的構建、學生課堂學習狀態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高職教師靜下心來認真分析學生學情、研究教學內容,設計出符合的教學目標,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依托科學的、可操作的評價體系來完成,需要高職教師以極大的熱忱投身于教育事業,也需要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徐慧敏,曹輝.課堂生態的內涵、功能與特征[J].教學與管理,2015,(3):13.
[2]尹達,田建榮.課堂生態系統動態平衡機制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0):1012.
[3]葉秋霞.高職生學習懈怠成因及對策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21):158160.
[4]黃志國.高職學生心理狀態探究與對策思考[J].職教論壇,2016,(05):2428.
[5]劉洋洋.高職新生學習狀態的影響因素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3237.
[6]賈鐵峰,趙媛媛.高職學生學習狀態分析和行為干預策略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8(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