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粵商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商文化的代表,敢為人先、務實開放、崇信守法、愛國奉獻的新時代粵商精神有著深遠的教育價值。將粵商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有利于新時代粵商文化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粵商文化可通過創新創業類課程、校園環境、第二課堂活動、創新創業實踐四方面途徑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關鍵詞:粵商文化;粵商精神;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26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歷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到文化最多的一次,體現了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中國傳統商業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粵商文化是中華傳統商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粵商文化是粵商在長期商業實踐過程中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傳承于廣東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與區域創新創業文化密不可分,敢為人先、務實開放、崇信守法、愛國奉獻的新時代粵商精神蘊含著豐厚的精神財富和深遠的教育價值,對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1"粵商與粵商文化
1.1"粵商概述
自古以來,粵商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商業力量之一。早在秦漢時期粵商就已經開展海外貿易商旅。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隋唐時期便是中國第一大港。清朝“一口通商”政策讓“廣州十三行”成為中國與世界通商的主力,粵商在中國經濟史和世界貿易史留下了令人矚目的印跡。改革開放后,借助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和毗鄰港澳臺的地理優勢,一批新粵商脫穎而出,建立起產業集群,對外經濟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產品行銷全球,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
關于粵商的概念界定,學界有不同的觀點,申明浩等人在“粵商文化”叢書中指出,粵商可以定義為:認同廣東文化的“粵地商人”或“粵籍商人”,包括在廣東出生和在廣東經營,或具有廣東籍貫但在外地經營,且價值觀與嶺南文化呈現高度相關的企業家群體。
1.2"粵商精神和文化內涵
粵商在世界貿易史上取得的驕人成績離不開其秉承的粵商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商界的瑰寶。粵商精神隨著時代變化不斷地豐富和發展。2008年首屆新粵商大會指出,要弘揚敢為人先、務實創新、開放兼容、利通五洲、達濟天下的新粵商精神。2010年第二屆新粵商大會在第一屆的基礎上加上了“和諧感恩”。2016年第三屆新粵商大會提出做信念堅定、愛國敬業的標兵;做誠信立業、守法經營的楷模;做敢為人先、創業創新的先鋒;做和諧感恩、回報社會的典范。2019年的粵商大會根據新時代粵商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提煉出了新時代粵商精神即敢為人先、務實開放、崇信守法、愛國奉獻。
敢為人先是粵商最鮮明的特質,是粵商在很多方面引領改革開放的根源。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近代“廣州十三行”,到改革開放“自貿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體現著粵商敢于嘗試、大膽革新的精神面貌和敢闖敢拼、先行先試、走在前列的文化精髓。務實是粵商的重要品質,做人低調踏實,做事精益求精,堅持實業報國。開放、包容是粵商長期昌盛的根本,新時代粵商正以全球化視野搶抓“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不斷開創新輝煌。崇信是粵商的優良傳統,守法是粵商行穩致遠的保障。粵商自古以守信用、重信義、講正氣、走正道為經商之道。愛國奉獻是粵商根植于心的國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是富而思源、富而思進,造福桑梓、回報社會的家國情懷。
2"粵商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2.1"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什么樣的意識決定了有什么樣的行動。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一直是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粵商文化作為中華傳統優秀商文化,將其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之中,敢為人先,大膽革新的價值理念可以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同時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創業觀。目前不少大學生將創新創業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經濟產出和個人利益上,而粵商文化中所提倡的以感恩濟天下,以奉獻擔當為做人之本,這種桑梓情懷同樣值得學習。
2.2"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之一在于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創業潛能,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塑造,需要開放式的教學引入,豐富的創新創業實踐和創新創業文化熏陶尤為重要。粵商文化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能讓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區域創新創業文化,為其能力培養指明目標。積極向上的創新創業態度對創新創業的適應能力培育十分重要。大膽創新、務實開放的粵商文化,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自我效能感和創業適應能力,實現粵商文化傳承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互動。粵商文化潛移默化地浸染,有效促進大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創新創業技能。
2.3"有助于豐富新時代粵商文化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
近5年研究粵商的文獻不多,在知網查找不超過十篇。新時代的粵商精神有新時代的特點,對歷史既有傳承又有豐富和發展。研究新時代粵商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豐富了新時代粵商文化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思考。
3"粵商文化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途徑
3.1"粵商文化融入創新創業類課程
3.1.1"發掘思政元素,加強課程思政建設
弘揚“敢為人先、務實開放、崇信守法、愛國奉獻”的新時代粵商精神,梳理和挖掘粵商精神中與創新創業類課程的結合點,將其作為思政元素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類課程。從“敢為人先、務實開放、崇信守法、愛國奉獻”四個維度構建德育思政、創新素質的目標內容,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
3.1.2"梳理粵商案例,豐富課程素材
在1000多年的粵商經商史中,有大量的典型人物、經典案例可以作為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課程素材。如“廣州十三行”領軍者、“同文行”創始人潘振承大膽創新,率先使用匯票與外國商人進行貿易結賬,減少白銀交易所帶來的不便,進一步提高了貿易的結算效率,促進了資金的快速流轉,成了中國使用匯票“第一人”。陳啟沅回國辦廠,實業救國,創辦了昌隆繅絲廠,其產品遠銷歐美,成為中國近代機器繅絲業的先驅。唐廷樞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一生創辦工商企業40多家,涉及輪船運輸、煤礦、鐵路、保險、水泥、教育以及慈善等諸多領域,創造了多個中國近代工業第一。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當代,都有諸多優秀粵商代表,許多傳奇事跡,商脈傳承,連續至今。系統化開發粵商文化中蘊含的創新創業課程素材教育資源,精細化梳理粵商商史材料,讓這些鮮活的人物和事跡能更好地促進創新創業課程建設。
3.2"粵商文化融入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是創新創業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對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塑造,創新創業意識的激發有著重要作用。粵商文化作為優秀傳統商文化,將其融入校園環境之中,與校園文化結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形成自身特色校園文化,又有利于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耦合度。同時讓廣大師生在學習、工作中無時無刻受到粵商文化的熏陶。
在硬環境方面,可以在教室、實訓室、走廊、圖書館宿舍公共區域等地方懸掛粵商名人介紹、語錄、粵商故事等資料,在校園里建造粵商代表人物的雕像。通過這些文字、圖案、雕塑等將粵商文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設粵商文化展館,粵商文化展館將依托數字化資源的研習館,在展館的空間內布置相應文化場景、展板、展柜及展品,使同學深入學習中國粵商文化,增加學習的興趣,提升文化素質。同時對優秀粵商代表、校企合作企業進行展示,用一個個鮮活的榜樣、生動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在軟環境方面,創建各類粵商文化宣傳載體。可在學校網站設置粵商文化專題網,在微信公眾號創建粵商文化專題板塊,在校報開始粵商文化專欄。通過各類媒體平臺定期推送活動和報道,在宣傳粵商故事、粵商精神的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交流學習心得的良好平臺。可打造一批粵商文化場景、歷史事跡、文物等素材的數字資源,如古代商貿、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十三行”、商船、商號的動畫、視頻等,通過展廳、校園電子屏幕等渠道向師生展示粵商文化。
3.3"粵商文化融入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可積極圍繞“粵商文化”積極開展各類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粵商文化大講堂”,邀請粵商文化的研究學者、粵商創業校友、企業家等來校開講,傳承和發揚粵商文化精神,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供可參考的典范。成立以弘揚粵商文化為宗旨的學生社團,如粵商文化社等。把粵商文化和話劇、舞蹈、歌曲等形式結合起來,創造出學生喜聞樂道的學習方式。
開展以弘揚粵商文化,傳承粵商精神為主題的社會實踐系列活動,形式可以包括社會實踐調查類、征文類、微視頻類、繪畫設計類等,活動作品圍繞粵商起源、歷史發展、精神文化、人物故事進行創作。通過觀察、訪談、權威網絡渠道等形式了解傾聽粵商故事,感受粵商文化的魅力。內容主要聚焦弘揚粵商精神,主要記錄粵商精神的發展和傳承,引導學生理解粵商精神的重大意義,思考和認識其優勢;挖掘粵商人物,包括歷史人物和當代知名人物,重點講好粵商的創新創業精神和感人事跡;譜寫粵商故事,記錄粵商相關故事和精彩瞬間,生動展現粵商給大家帶來的變化和幸福感。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實踐、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身邊的粵商文化、感悟粵商精神,以不同類型的作品形式進行輸出,學校再通過優秀的學生作品展示、推廣,以朋輩教育的形式擴大教育范圍和宣傳教育影響力。
3.4"粵商文化融入創新創業類實踐
實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提高創新創業技能是創新創業教育落腳點。搭建粵商文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尤為重要。以粵商文化資源為媒介,將粵商文化融入到創新創業訓練營、創業模擬實訓、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比賽之中。如鼓勵旅游、設計、建筑、營銷等專業學生結合粵商文化的景觀、建筑、裝飾品、特色產品等進行文化產品創作。通過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完整地模擬整個創業過程,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商業環境和行為。學生可以在真實商業環境下體驗粵商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增強其參與市場競爭和駕馭市場的應變能力。
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大多不具有創業經歷,理論豐富卻實踐經驗不足。可以選聘一支由粵商企業家、創業校友等組成的校外企業導師隊伍,與校內教師組成雙導師團隊,充分發揮校內外導師的各自優勢,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與服務。與此同時,可加強校外企業導師和校內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的合作和交流。一方面有利于校內指導教師更好地了解吸收粵商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其創新創業指導水平的提高。
創建粵商文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加強與粵商企業合作,借助企業資源打造創業孵化園,讓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走進企業,體驗新時代粵商文化。加強與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聯系,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的落實,傳承粵商文化,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依托創新創業教育成果轉化,構建政校雙贏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申明浩,謝英,謝俊,等.粵商崛起[M].中山大學出版社,2021.
[2]南方網.新時代粵商精神發布—敢為人先、務實開放、崇信守法、愛國奉獻[EB/OL].(20191202)[20230108].https://news.southcn.com/node_54a44f01a2/71eb4699df.shtml.
[3]王曉寧.錫商文化嵌入高職商科全過程教育的路徑研究——以無錫旅游商貿高職學校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07109.
[4]褚又君.湖商文化與地方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融合研究——以湖州職院為例[D].浙江工業大學,2017.
[5]陳小霞,張法清,周漢杰,等.地方文化融入高校創業教育的創新耦合與路徑研究[J].南方論刊,2021,(1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