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職業教育成為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廣西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對地方經濟的促進和鄉村振興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勞動教育,全面提高學生勞動素養,對于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升高職學生職業適應性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在立足廣西高職院校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分析現階段廣西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現存問題,并探索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施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廣西;高職院校;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27
1"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意義
1.1"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通過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理解勞動的意義,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通過勞動實踐,讓學生參與,手腦并用,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勞動創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創新創造潛力。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健體、育美等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2"增強學生就業適應性
隨著社會發展,技術更迭加速,經濟環境等變化,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與其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素養有密切的關系,因為愛崗敬業的學生才能在崗位上立足,團結合作的學生才能快速融入工作環境,精益求精的學生才會持續提升自我,職業生涯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具備吃苦耐勞、持續學習、追求卓越的能力,增強高職生就業適應性,才能更好地成就未來。
1.3"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廣西屬于欠發達地區,通過調查發現,廣西高職院校學生有60%~70%來自農村。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戰略進程中,廣西高職畢業生對廣西鄉村振興有特殊的意義,應承擔起時代責任和義務。但是目前一些廣西高職畢業生缺乏反哺鄉村振興的鄉土情感,不愿意回農村發展,向往大城市和高薪崗位意識強烈,不太利于本地經濟的發展。通過勞動教育,培養高職生以勞樹德、以勞擔責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擁有扎根基層、無私奉獻勞動情懷,才有利于廣西鄉村振興。
2"廣西高職院校勞動教育主要問題
2.1"勞動教育體系頂層設計不合理
首先,對“勞動教育是培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敬業精神的基礎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忽略勞動教育的地位;其次,對“勞動教育課程”開設的必要性有所質疑,認為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和教學設計上都是以培養“動手”能力為主,突出實踐性,職業教育本身就是勞動教育,不需要單獨開展,甚至不必單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對勞動教育認識錯位;再次,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已把勞動教育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但是未與學校其他教學活動相融合,勞動教育與專業課、公共課(特別是思政課)、第二課堂等融合欠佳,勞動素養綜合評價體系未建立,勞動教育未形成完整、獨立和合理的體系。
2.2"高職學生勞動品質較為缺失
首先,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的目的是掌握技能,因此學生主要感興趣的是專業技能課,對于其認為無用或者是短期內看不到效果的課程或活動缺乏興趣。調研中發現,部分學生認為學校安排的勞動任務是體罰,缺乏主動勞動的意識;部分學生認為勞動是痛苦的,體驗不到勞動的快樂,缺乏勞動幸福感;部分學生認為勞動就是體力勞動,不算體面勞動,對勞動缺乏正確和全面的認識。其次,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技術的進步為人們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性,學生在享受便捷生活服務的同時,也滋生懶惰心理,甚至提出“花錢能雇傭解決的勞動,沒有必要自己做”的想法。
2.3"高職勞動教育實施效果不理想
2.3.1"勞動教育理論深度不夠
從2020年3月,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開設至今,時間比較短,目前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高職勞動課程理論教學標準。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課程雖然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為主題開展理論教學,但是各學校的標準不一,相關主題理論支撐還不夠充分,加之高職學生對勞動理論學習興趣不足,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2.3.2"勞動教育“淺層化”
在勞動實踐教育環節,有人認為"“勞動”活動、體力勞動就是“勞動教育”,勞動教育實踐方式單一,勞動教育出現“淺層化”現象。高職院校勞動實踐活動大部分集中在的宿舍衛生清潔、實訓室清理、垃圾清掃、農業種植等活動,專業特色勞動實踐項目開發少,勞動實踐活動的“勞育”深度不足。
2.3.3"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特色不明顯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應發揮其職業教育特點,彰顯特色。但目前出現一些現象是把專業實習實訓等同于勞動教育,沒有與勞動教育融合。或者是開發了一些勞動教育項目,例如農業種植、食品制作和企業參觀等活動,存在與中小學勞動實踐活動交叉,未能體現出專業特色和高職學生的定位,也不適合大規模開展和復制推廣。
2.4"勞動教育師資專業化不夠
目前,廣西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師資的組成,從勞動教育在各學校歸屬管理的部門來分類,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約70%的學校,勞動教育責任部門是學工處或者團委,因此師資的構成是以輔導員為主,其他類型教師為輔;二是約20%的學校,勞動教育責任部門是專業學院,例如馬克思主義學院、通識學院和創新創業學院,因此師資的構成是以專任教師為主,其他類型老師為輔;三是約10%的學校,勞動教育責任部門是教務處,因此師資的構成是以部門行政兼課教師和公共課程學院專任教師為主,其他類型教師為輔。無論哪種形式構成,任課教師基本是從其他專業背景轉過來的,勞動教育師資專業化不夠。
2.5"校園勞動教育文化氛圍不足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聯動,不能僅依靠勞動教育課程或者某個部門,還需要在校園內營造一個良好的勞動文化氛圍,全方面地、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但是,目前高職院校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學習充滿功利性,對勞動文化、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傳較少,社團活動和第二課堂的融入不夠,校園勞動教育文化氛圍不足。
3"廣西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構建
3.1"加強勞動教育頂層設計
勞動理念和勞動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要想發揮勞動育人的作用,一定在學校頂層設計時,做好勞動教育實施的系統設計。本文在分析廣西某高校勞動教育實踐情況的基礎上,探索提出“五融六品”的模式,見圖1。
3.1.1"勞動教育“五融”
一是要融入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使高職學生系統掌握勞動理論知識,同時注意與其他課程的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教學內容,充分闡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新時代勞動教育思想的理論內涵,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武裝學生頭腦,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在專業教學中,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勞動元素,識別各門專業課程具有勞動屬性和勞動指向,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品質。
二是要融入實踐教學,依托實習實訓開展勞動教育。可借鑒“課程思政”工作方法,挖掘和提煉實踐過程中的教育亮點,完善實習實訓等實踐課程的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安排和實施、課程考核等環節注重正確勞動教育價值觀的樹立、端正勞動態度、培養敬業精神等勞動教育元素,使實習實訓教學成為學習勞動知識和技能的主課堂。
三是要融入創新創業,開展創造性勞動教育。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中,面向有創業意向和創業需求的學生進行高階式創造性勞動教育,以創造性勞動成果為導向,將勞動教育、創業實踐、工匠精神與企業家精神培養等有機融合,并展示學生創造性勞動成果,使學生感受創造性勞動帶來的收獲和樂趣。
四是要融入學生管理。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例如主題班會、勤工儉學中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在第二課堂素質教育中增加勞動教育模塊,開展學雷鋒活動、“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吃苦奉獻、熱愛勞動和團隊精神;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考核體系,進入學生獎懲評定體系。
五是要融入校園文化。通過利用校園網、宣傳欄、廣播站、微信等各類宣傳載體,深入開展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內涵解讀,廣泛宣傳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典型事跡,深度報道優秀教師崇尚勞動、勤于勞動的先進事跡,深度挖掘學生中勤奮刻苦、樂于助人、勇于創新、拼搏奮斗的典型案例,充分發揮榜樣引導作用,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文化氛圍。利用學生喜歡的新媒體,推出互動性強、可視性高、受學生歡迎的勞動教育宣傳作品,將師生奮斗進取的典型事跡通過圖文、視頻等方式呈現,增強勞動教育感染力。
3.1.2"勞動教育“六品”
一是通過勞動教育課程教學與專業融合,打造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勞動體驗,培養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好習慣。例如廣西某高職院校根據行業辦學特點,帶領學生到行業系統內的企業參觀學習,首先,學習行業的發展歷史和奮斗史,在這過程中為國家或廣西所做的貢獻,出現的廣西工匠、勞模,以及現在的發展方向。其次,學習企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動態,了解最新行業動態。這類方式時間短,參與范圍大,行業特色濃厚,易于打造成為活動品牌。
二是通過實踐教學與勞動周結合,展示高職學生技能,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打造學校特色勞動周品牌。高職院校可應充分利用職教活動周活動,引導學生勞動實踐,開展“技能+勞動”,參與職教成果展示,建特色勞動教育品牌。
三是依托創新創業課程,開展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展現學生創新創業風采,鼓勵學生在勞動中成就未來。以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抓手,面向有創業意向和創業需求的學生進行高階式創造性勞動教育,以項目導向,促學生創新創業,造就新的品牌。
四是在學生日常活動中,以弘揚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為主題,可組織宿舍衛生評比、攝影大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變廢為寶”等活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引導學生自覺踐行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
五是在學生第二課堂中,以"“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志愿服務勞動,強化學生公共服務意識和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
六是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通過“勞模工匠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大國工匠、勞動模范、優秀畢業生舉辦勞動教育系列講座,傳播勞模故事、展示精湛技藝、弘揚勞動精神。
3.2"優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目前,高職勞動教育課程開設年限短,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缺乏科學課程教學標準,課程資源不足。因此急需加強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優化課程體系。
3.2.1"明確高職勞動教育課程地位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于16個學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高職院校具有“高”和“職”的雙重特點,有必要開設勞動教育理論必修課,是勞動教育的理論學習依托。
3.2.2"加快勞動教育理論課程標準開發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基本教學條件等,需要科學的勞動教育教學標準。雖然高職院校專業豐富,特色鮮明,勞動教育的實施要“因校制宜”,但為了保障勞動教育實施效果,應加強高職勞動教育中理論教學部分的課程標準開發,統一理論教學標準,實踐教學部分再“因校制宜”。標準是基礎,沒有標準,勞動教育就無法落地、落細、落實。
3.2.3"豐富勞動教育課程內容
勞動教育理論課程主要由勞動內涵、勞動發展史、新時代勞動教育意義、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重要論述、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勞動規范、勞動權益等內容組成。理論內容較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須不斷發掘相關理論教學部分的案例,讓學生通過身邊鮮活的例子來理解理論的內容,提高學習興趣。廣西高職院校應結合專業,挖掘廣西勞模、廣西工匠、廣西榜樣案例,豐富勞動理論教學的案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3.2.4"設計多彩勞動教育課程實踐活動
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踐體系要體現勞動的技能性,也要考慮實踐活動的教育性,不能光勞動,無教育。但勞動教育課程開設的課時有限,不可能在課程教學中覆蓋所有實踐活動,需要與學校其他活動相結合。在日常勞動中需與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相融合,例如“文明宿舍評比”“光盤行動”等活動;在社會服務中需與學生第二課堂等工作相結合,例如“三下鄉”“學雷鋒”等志愿服務;在生產性勞動中可開發短期的活動項目,例如“職教周活動”“XX物品制作”“變廢為寶”“現實生產場景體驗”“社會調研”等與專業相結合的活動,通過長期實踐,固化為特色品牌活動。
3.3"加強勞動教育師資建設
教師是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勞動教育的師資水平直接影響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效果。為提升勞動教育師資專業化水平,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一是通過外聘的方式,邀請廣西勞動模范、技能大師、廣西工匠或者企業導師等參與教學,充實勞動師資隊伍;二是通過邀請勞動教育領域專家學者開展專題培訓,派遣骨干教師赴外校學習調研,開展集體備課等方式,提升教師勞動理論修養和課程教學水平;三是組織開展勞動教育專項課題研究和專題研討等活動,提升勞動教育任課教師的理論研究能力,以科研促教學。
3.4"建立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勞動教育的效果需要通過學生來體現,建立科學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是構建勞動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勞動教育評價主體應以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為主,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在學校部分,主要以學生勞動教育課程成績和崗位實習成績為定量評價指標,以參與職教活動周、勞動周、創新創業大賽、技能大賽、勞動精神主題活動等情況為定性評價指標;在家庭評價部分,以學生假期勞動作業完成情況為評價依據;在社會評價部分以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情況為評價依據;在學生評價部分,以學生對自身理論學習、技能鍛煉、勞動體驗和勞動活動感等方面的自評為評價依據。學校可以在學生入校時發放勞動實踐手冊的方式,記錄學生的勞動教育經歷和成果,作為學生勞動素養評價依據。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1.
[2]蔣士會,申婷玉.“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概念辨析與路徑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21,(2):4554.
[3]段水仙.新時代成都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25):912.
[4]王鑫明.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創新性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2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