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逐漸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重要席位,這些影視作品不僅再現了國家及民族的奮斗史,也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能夠將其準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是落實精準思政的重要一環,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增強育人效果。
關鍵詞:主旋律;思政教育;精準思政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15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環球新財訊》報道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7日,2023年度中國電影票房(含預售)已突破200億元,中國電視劇也達到了空前發展,中國影視市場正在加快恢復繁榮。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黨的二十大以來,越來越多的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呈現在大眾視野中,如《血戰湘江》《長津湖》《青島往事》《金剛川》《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之水門橋》《向東是大海》《狙擊手》等。這些影視作品不僅再現了國家及民族的奮斗史,也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能夠將其準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是落實精準思政的重要一環。所謂精準思政,是指在遵循客觀思政教育規律的基礎上,以推動現實的生命個體成長為目標,以具體問題為著力點,系統性、針對性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精準思政是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新要求的積極回應,它是高校“立德樹人”總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具體體現。接下來,本文將從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具體特征、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與精準思政課程相融合的內在邏輯、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與精準思政課程相融合的實施路徑等方面具體探討。
1"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具體特征
鄧小平曾指出:“文藝創作必須充分表現我們人民的優秀品質,贊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主旋律影視作品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拍攝的符合當今社會發展方向的,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催人奮進的積極向上的影視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國》《血戰湘江》《向東是大海》《長津湖》《狙擊手》《中國機長》等優秀作品。
1.1"時代性
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具有時代性。主旋律影視作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同影視作品在不同時期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它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反映不同時期的歷史變遷、文化特征,甚至也會展現不同的時代政策,因此時代性是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的第一屬性。如上世紀90年代,主旋律影視作品主要是歷史革命題材,這些作品以革命史實為基礎,主要展現中國共產黨浴血奮戰的革命實踐,如《開國大典》《大決戰》《七七事變》《重慶談判》等。而到了本世紀初期,主旋律影視作品主要是表現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的生活,對國家及社會的認識發展等,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中國機長》等,還有一批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表現了對之前革命戰爭的再現和升華,如《血戰湘江》《八佰》《長津湖》《青島往事》等。
1.2"人民性
無一例外,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一定是具有人民性的。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時代洪流中無限奮進的弄潮兒。首先,新時代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越來越多的開始以“人民”或“小人物”的視角反映歷史變遷,以小見大。如電視劇《向東是大海》中,劇中的主人公周漢良從最初的“三百六”小跑堂成長為叱咤風云的一代商界大亨,這不僅體現了他“敢闖”的拼勁和奮斗精神,也反映了社會發展帶給主人公的時代紅利。其次,新時代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越來越多的關注“人民”或“平民百姓”的生活,見微知著。如電視劇《青島往事》中,主人公王滿倉來青島尋親,遇到了養父般的姜傻子,姜大叔告誡王滿倉“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做人要有數。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比什么都強”。正是這番話,成就了王滿倉在染織業上的事業。他把最初的一個小染坊做成了“前店后廠”的大店,也正是應了這句“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這種樸實無華的訓誡,也正體現了作品對平民百姓的關懷。最后,新時代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越來越多的把“英雄”塑造成“百姓”,識微見遠。如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除了表現出陳獨秀、陳望道等“英雄偉人”的豐功偉績,也刻畫了他們作為“普通百姓”尋常的一面,讓觀眾看到“英雄”也是“百姓”,豐滿了“歷史英雄”的人物特征。
1.3"感染性
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往往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豐滿的人物表現、精準的細節特征、宏大的主題表達甚至場面恢弘的視覺震撼,這就意味著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性。這種感染性能夠把觀眾迅速帶入劇情當中,使其仿佛親身經歷一般,與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從而深刻體會作品表達的主題思想。如電影《長津湖》及《長津湖之水門橋》中,伍萬里參軍后人物的不斷成長、伍千里與伍萬里的兄弟情、雷爹犧牲自己也要與敵人抗爭到最后的奮力一炸、書記員梅生都已經退役回家卻仍然自發回到戰場,只為了那句“我們這一代把仗都打完了,我們的孩子們就不用再打仗了”等,這些場景都牽動著觀眾的心,仿佛我們就有“伍萬里”這樣一個弟弟,我們就身處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我們就在戰場上視死如歸。不僅如此,再加之各種特效鏡頭的運用,我們不僅能看到恢弘震撼的場面,也能看到人物臉上細微的表情變化,這種感染性是非常強烈的,能夠充分引發觀眾的共鳴。
2"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融入精準思政課程的內在邏輯
在精準思政課程框架里,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作為感染性極強的文本形式或載體對思政課程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與借鑒意義。當下,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與課程思政的主陣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受到以教為本理念的影響,枯燥的授課內容、“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單一的考核方法已經成為思政課的標簽,學生對思政課缺乏學習熱情,這也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因此,在精準思政課程框架中,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融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育人效果。通過分析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的特征,我們不難發現其與思政課程內容的相似之處,這也是能夠將其融入精準思政課程的內在邏輯,研究如下。
2.1"基本內核一致
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是用影音形式表現歷史、人物、事件等,雖然根據類型可劃分為劇情片、歷史片、倫理片、戰爭片等,但其基本內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氣神和優秀傳統文化。而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則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近現代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道德與法律、文化傳承與創新、形勢與政策等方面,這些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內容,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可見,二者的基本內核是一致的,都是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把書本中的內容更加具象化,用恢弘的場面和演員細膩的表演再現歷史,把抽象的概念轉變為生動的故事,深入淺出地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尊重歷史,從而不斷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2"受眾群體相仿
據《影視藍皮書:中國影視產業發展報告"2017》顯示,中國電影市場受眾人口的平均年齡在24歲,其中本科階段受眾人口占電影受眾的70.4%,大學及以上學歷占電影受眾人口的86.4%。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高學歷大學生是中國電影市場最主要的受眾群體。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受眾群體則是高校學生,包括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平均年齡在18~26歲,由此可見,二者的受眾群體是相仿的,都是具有一定知識基礎的青年人,他們處在新時代,極易接受新鮮事物,對藝術作品的感知力也比較強,能夠自覺接受熏陶,對待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更能夠共情,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高校大學生大多還未完全步入社會,往往涉世未深,又對世界充滿好奇,極易受到不良文化以及錯誤認知的誤導,所以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融入精準思政課堂是十分必要的,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增強育人效果。
2.3"主旨目標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中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代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和灌輸。在精準思政框架內,思政教育更加聚焦個體的發展,根據不同個體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從而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近幾年,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題材多元化趨勢明顯,概念外延不斷擴展。縱觀中國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作歷程,導演不再深耕于刻板的說教和扁平化的人物塑造,而是不斷挖掘細節和精髓,創新表現形式,以小見大,并充分結合當下受眾需求和時代語境,打磨故事劇本,研究人物表演,運用高超先進的影像制作技術再現歷史,在宣揚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大國形象和大國風范、喚起受眾家國情懷和情感皈依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由此可見,二者的主旨目標是相統一的,且也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關系。精準思政課程為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內容與精神內核,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為精準思政課程提供潛移默化的影響,二者相結合不僅可以促進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更能很好地實現高校思政育人和立德樹人的目標。
3"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與精準思政課程相融合的實施路徑
將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與精準思政課程相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作品、高校、學生三方面下功夫。
3.1"優秀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是本源根基
好的作品才能帶來好的影響。過去我們常常對主旋律影視作品抱有刻板印象,認為這些作品創新性不足,說教性嚴重,缺乏觀賞性和藝術性。但近幾年隨著《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覺醒年代》《長津湖》《八佰》《金剛川》《人世間》等優秀作品的熱播,主旋律影視作品已經逐步打破受眾的固有思維,它們以獨特的藝術審美創造改變了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刻板教條特點,給受眾的直觀感受是“這是一個動人的好故事,這是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夠受到廣大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是因為它們不僅完成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還通過大熒幕形成了時隔百年的“青春”與“青春”的對話,這是革命前輩與當下青年的對話,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是故事與藝術的對話,這是一場致敬,也是一場精準思政課堂的洗禮。一方面,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調動了受眾觀影的熱情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它也在自己的賽道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因此,創作者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敏感性,從內容上入手,從技術上革新,不斷推陳出新,創作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
3.2"高校引入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進思政課堂是關鍵保障
新時代,當代大學生更愿意接受新形式包裝下的課堂知識,尤其在思政課堂上,傳統刻板說教式的授課已經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高校要采用多種舉措積極引入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進思政課堂。首先,高校要將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將作品作為授課素材和輔助教具,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對思政內容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充實學習生活。其次,高校要將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與學生活動相結合,思政教育不能只依賴思政課程,還要通過多方面多途徑擴充,旨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因此,高校可以積極創辦主旋律社團或主旋律主題演講、比賽等,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熏陶和教育。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和優秀教師隊伍。育人者,必先自育。高校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和甄別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能力,能夠深入淺出地將作品主旨講解給學生,起到思想引領作用,將作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融入精準思政課程落到實處。
3.3"當代大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是核心要義
作為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受眾群體,高校大學生只有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知識儲備和藝術感知力才能真正看到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藝術價值。因此,當代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積累相關知識,增強解讀影視文本和藝術作品的能力,自覺甄別優秀作品與膚淺作品。
4"結語
魯迅先生曾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新時代,將優秀主旋律影視作品融入思政課堂不僅是精準思政的目標要求,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具體體現。因此,作品、高校、學生必須三者合力,精準思政才能發揮出最大育人功效,實現精準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0.
[2]徐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的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3,(01):2022.
[3]司若,陳鵬,徐亞萍,等.影視藍皮書:中國影視產業發展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8.
[4]《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