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鄉村青少年成長困境與問題,并提出對策,通過鏈接服務對象及民政、學校等相關人員,采用自編問卷、心理健康量表、安全教育量表和實地訪談等進行調研。基于Spss分析揭示了鄉村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意識的現狀,提出解決鄉村青少年相關問題的有效路徑,加大對鄉村青少年及其家庭的政策支持,提升家庭監護人的教育意識,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鏈接多方社會力量,開展“心理疏導+社工支持”的專項活動,從根本上消除鄉村青少年安全隱患,搭建關愛鄉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平臺。
關鍵詞:鄉村;青少年;成長環境;社會工作;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39
0"引言
據國家衛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統計,我國青少年溺水死亡人數占總溺水死亡人數的56%。在心理健康方面,我國24.6%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癥,青少年面臨的壓力愈大,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愈多。知網檢索中,在安全教育方面,蔣紅斌和王冬京(2019)指出,其所調查的地區約有"40%的學校開設了安全教育課程,20%的學校對學生開展過防地震演習和消防演習。大部分學校無法深入講解,學生也難以把安全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杜凡(2021)提到在安全教育中,家長對安全觀念存在滯后性,同時實施安全教育存在不規范且安全意識淡薄的現象。荊于麗(2020)還發現,城鄉中家庭安全教育差異較大,家長的職業會影響城鄉家長的安全教育,并且鄉村家長對于安全教育主動性不夠高。在心理發展與教育方面,王斌(2019年)認為鄉村青少年這一群體,在情緒上容易產生波動,還會產生焦躁不安的現象,心理活動決定了日后的發展,因此,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其進行引導,很可能影響青少年日后的發展。支愧云(2017年)認為鄉村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心理求助態度不積極。
綜上所述,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方案,提出解決青少年相關問題的有效路徑意義重大。筆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專業的工作手法,開展安全教育情景演示和心理建設系列活動,讓當地鄉村的青少年提高安全意識與防范能力,并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基于發放問卷、訪談、座談等形式,結合地方有關資料,針對青少年成長與周圍環境開展實質性研究,從Spss數據結果分析中創設性地為當地鄉村青少年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在提供服務的過程探索改善鄉村青少年環境的對策建議。
1"調研分析
1.1"調研現狀分析
調研實地走訪多家學校、村委會以及鎮政府等,面向多個省市隨機發放389份調查問卷(對象為6-17歲的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中專生、失學兒童及其他狀況的少年兒童,收集有效樣本各55份);針對10人進行訪談并完成記錄,通過鄉村與城市青少年心理量表分數對比,了解鄉村青少年生理與心理安全相關情況并收集數據。
研究采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提供的調查問卷及訪談提綱,包含“心理健康狀況”與“受安全教育情況”兩部分,并設計了被調查者年齡、性別、家庭情況等自然變量;訪談提綱涵蓋鄉村青少年基本情況、家庭情況、教育情況、朋輩及社會環境情況等11個問題,了解鄉村青少年成長環境,采用Spss25軟件進行結果分析。
1.2"調研結果分析
調研通過線上線下兩個部分橫跨多個省市及地區,共收集有效問卷220份,訪談問卷10份,從受訪地點尋有問題且有意愿參與活動的青少年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服務。
1.2.1"鄉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
為了解鄉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受安全教育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實踐活動,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特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社會調研。
據Spss數據分析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評分均值為29.25分,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評分均值為34.75分,農村青少年均分顯著高于城市青少年均分。
萊文方差等同性檢驗的顯著性為0.054,>0.05,故兩個組別的方差是相等的。因此,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評分方差與農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評分方差是齊性的。選取第一行的數據為檢驗結果,t值=-3.091,p值<0.05,可推斷城市和農村青少年心理健康評分存在顯著差異。
據問卷結果分析,鄉村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過度依賴電子產品,人際交往不善等。他們的成長環境比較艱苦,父母務農或者外出務工,青少年過早成熟,心理承受能力過大,容易產生不公平感、敵對等心理問題。父母陪伴的時間較少,教育方式不當,可能導致青少年行為脫軌和逃學輟問題頻發。
1.2.2"鄉村青少年受安全教育情況
筆者分別向鄉村和城市的青少年分發了調研問卷,包含了青少年人身安全教育問卷,安全知識量表等,目的在于對青少年的情況有更直觀的了解。在本文中,總量表、安全教育途徑及安全教育態度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862、0.812及0.795;分半信度分別為0.801、0.803及0.743。各因子負荷均>0.40,兩因子方差累積解釋率超過40%,且因子間及因子與總分間的相關系數均>0.6。上述數據說明了問卷答案的一致性較高,可靠性和穩定性好,波動小,可以保證問卷內容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在安全教育總分比較上,萊文方差等同性檢驗的顯著性為0.425,>0.05,故兩個組別的方差是相等的。所以城市和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總分評分方差是齊性的。檢驗結果t值=2.55,p值<0.05,由此可推斷城市和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總分評分存在顯著差異。在城市和農村安全教育總分對比中,城市青少年安全教育總分均值為25.62分,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總分均值為23.76分,城市青少年均分顯著高于農村青少年均分。在安全教育途徑評分獨立樣本檢驗中,萊文方差等同性檢驗的顯著性為0.1,>0.05,故兩個組別的方差是相等的。所以城市和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途徑評分方差是齊性的。數據檢驗結果,t值=-2.622,p值<0.05,由此可以推斷城市和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途徑評分存在顯著差異。在城市和農村安全教育途徑評分中,城市青少年安全教育途徑評分均值為11.56分,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途徑評分均值為12.8分,農村青少年均分顯著高于城市青少年均分。在安全教育態度評分分析獨立樣本檢驗中,萊文方差等同性檢驗的顯著性為0.502,>0.05,故兩個組別的方差是相等的。所以城市和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態度評分方差是齊性的。數據檢驗結果t值=-1.592,p值>0.05,由此可以推斷城市和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途徑評分存在顯著差異。
由該表可知,城市青少年安全教育態度評分均值為10.32分,農村青少年安全教育途徑評分均值為9.63分,農村青少年均分顯著高于城市青少年均分。
根據各省無結構式訪談,考量總體情況,發現當務之急是為鄉村青少年開展服務安全教育。例如沈陽市大青鄉負責人表示,當地師資力量薄弱,辦學條件簡陋,課程設置單一,無安全教育。河北省滄縣高川鄉中學校長坦言對青少年的安全十分擔憂,由于學校無法提供隨時隨地的照顧安排,再加上監護人的失職,留守青少年學生的安全體系得不到保障。
2"鄉村青少年成長環境的存在問題
2.1"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據調研結果分析,鄉村留守青少年比例大,家庭系統不完整,父母監護人角色缺失,青少年身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隔代親屬作為其第一監護人,很多事情力不從心,溝通相處愈發困難,這是因為青少年渴望父母的關懷和陪伴,渴望擁有完整美好的成長環境,這是其心理缺陷與安全感不足的主要原因。
2.2"鄉村學校教育資源匱乏
據各省無結構式訪談及數據統計分析,鄉村學校因經濟條件受限和物質資源不足,不適配素質教育課程,從而影響學校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開展,造成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健全。鄉村青少年在學校教育方面的問題更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表現在鄉村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知識方面的關注度不足,無法給予精神關懷;另一方面表現在鄉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缺乏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再加上監護人系統的薄弱,青少年不愿意打開心扉,身心發展問題逐漸突出。
3"討論
3.1"提升鄉村青少年成長環境的對策建議
(1)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做好宣傳工作。
首先是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調整青少年福利政策,讓政策向鄉村青少年傾斜,推進鄉村青少年成長環境的改善。其次是完善鄉村的政府補助體系,加大對鄉村青少年及其家庭的補助力度,鼓勵鄉村家庭增加對青少年的教育投資,不僅僅是緩解鄉村家庭的當前貧困,最終是為了打破他們的代際貧困傳遞。最后是做好政策法規的宣傳和普及工作,保障鄉村青少年在良好的政策支持環境下成長。
(2)發展鄉土經濟,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一是國家要加大支持力度。發展鄉村生產力,讓家長回歸家鄉,解決鄉村青少年根本問題。做好學校方面的支持工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社工作為家校之間溝通的橋梁,應該建立好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機制。提高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的主觀意識。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農民受教育的途徑越來越多,比如對農民進行充分的再教育,改善家庭相處氛圍,促進鄉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
(3)鏈接多方社會資源,發揮社會組織作用。
針對鄉村青少年成長環境的改善和提高,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為輔的雙重力量,為鄉村青少年鏈接社會資源,更多的去引流經濟支持和社會關注,助力鄉村教育事業發展。通過人才引進、鄉村振興或者招募社會工作者等方式為鄉村青少年提供學業上的幫助。以此改善鄉村地區青少年教育環境中的不足,真正意義上能夠達到社會資源的整合,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解決鄉村教育資源匱乏,提供鄉村青少年教育事業有力支持。
(4)開展“心理疏導+社工支持”專項實踐活動,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通過上述量表分析和樣本檢驗,結合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運用家庭系統、社會支持、團體動力等理論知識,客觀理解和評估服務對象面臨的情緒困擾和心理壓力,并開展相應的支持性服務,激發服務對象潛能以解決自身問題和需求。在心理疏導服務中創新繪畫心理治療模式(見圖1)。繪畫心理治療過程包括心理治療與創造兩個平行的過程。除了心理治療之外,創造過程也為來訪者提供一種看待自己所面臨問題的新方式。通過比較研究發現,繪畫心理治療就是通過來訪者繪畫的內容及其互動表達,獲取信息,使人放下心理防御,身心放松,也可輔助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和成長,達到調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目的。青少年在繪畫的同時會自然地表達心中所想,社工就會更好地與其開展交流與疏導。他們在繪畫過程中利用非語言的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情感與沖突呈現出來,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疏解與滿足。青少年可以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滿足心理需求,體驗積極情緒和愉快感。
3.2"研究局限
雖然該研究是基于6省9市,56所學校的鄉村和城市青少年的有效樣本開展調查,仍然存有三個方面的局限,一是從數據源頭看,在地區的調研方面雖然南北平均但仍有未涉及的偏遠地區;二是從研究方法來看,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測量標準不夠精確,因樣本量不夠
多,前后測的量表缺乏相對應的定量的規律及趨勢分析,未能將定量與質性更好的結合;三是從服務對象上,對鄉村青少年心理癥狀和安全知識學習的干預時間較短,未能了解到干預效果是否會反彈,青少年的心理癥狀是否真正的得到緩解,應該在了解更多相關知識后延長干預時間,使服務內容更加充實深入。
4"結論與展望
筆者聯合社會工作者與當地居委會共同開展對于青少年的“心理疏導+社工支持”專項活動,對于青少年在家庭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擾和傷害,給予心理疏導和幫助。同時,在學校中進行走訪和觀察,對于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提供及時的問詢和幫助,幫助鄉村青少年在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其中,團隊在個案服務方面,評估和診斷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求,提供心理支持,緩解個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心理焦慮和精神壓力等;在小組工作方面,成立青少年行為矯治小組,定期為問題少年及其家長開展行為矯治小組活動,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培育其良好行為習慣。成立青少年心理小組,定期為社區內青少年服務,通過青春期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教育,使青少年了解自我、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技術,克服成長期青春期的綜合癥狀,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汪義貴,徐生梅.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述評(2004-2022)[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2,38(11):111119.
[2]傅王倩,劉霏嶼.我國留守兒童問題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來自系統綜述的證據[J].少年兒童研究,2022,(09):4048.
[3]李瑞,劉穎,鄺圣杰,等.祖輩照料下留守兒童認知和非認知能力調查研究[J].亞太教育,2022,(22):178181.
[4]郭浩,胡雨雯.家庭環境和同輩群體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行為的影響——基于CEPS數據分析[J].鄉村論叢,2022,(05):9198.
[5]李軍林,張黎陽,邵巖,等.政府轉移支付對鄉村青少年教育投資的影響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1,(05):128137.
[6]古寇旭,牟昱睿,雷紫珺,等.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韌性提升的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01):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