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時期文化強國戰略的深入發展,傳統文化在教育事業中的育人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學前階段是培養幼兒行為習慣、品德修養的啟蒙時期,教師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課程中,能夠讓幼兒在讀書識字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然而,盡管當前大多數幼兒教育工作者已經看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并做出了一定的嘗試和實踐,但收獲的成果卻與預期存在差別。本文主要以幼兒教育為例,對傳統文化的教育策略展開討論。
關鍵詞:幼兒園 傳統文化 教育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9.058
傳統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幼兒園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開端,也是個體發展和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要引導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幼兒的文化素養,為幼兒后續的身心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這既是新時期教育的本質要求,又是新時代幼兒園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
1.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以傳統文化作為教育基礎的幼兒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引入傳統文化輔助教學,這實際上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在幼兒教育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符合這一時期幼兒的認知發展體系和學習需求,能夠讓幼兒在感受傳統文化底蘊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從而讓幼兒自覺參與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教師在融合傳統文化和知識教學的時候,通過有意識地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起來,讓幼兒能夠將課堂上所了解的傳統文化,延伸到生活實際中去。教師通過文化導入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幼兒在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進行聯想,讓幼兒的文化素養得到培養,為幼兒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帶來幫助。
2.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對幼兒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通過將傳統文化和課程教育進行有機融合,能夠通過傳統文化促進幼兒教育工作的有序展開,調動并維持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在對課堂內容產生學習和參與的興致之后,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后期的學習中。
不少社會學家在充分調查研究幼兒的成長特征之后,會發現幼兒對于一件事情的學習興趣,更多是通過后天培養產生的。教師想要對幼兒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進行培養,首先就要從幼兒的視角來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方式。在幼兒時期,孩子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智發育程度還存在明顯不足,教師以引入多元文化內核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能夠讓幼兒在不同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實踐中積累知識、提高能力,能夠讓幼兒的學習更具主動性,以此為幼兒后續的長期學習奠定思想基礎。
3.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文化歸屬感
文化認同主要是個體對本民族文化的歸屬感。這是培養幼兒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全球化背景,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漸密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與各國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難以避免地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這時候,教師培養幼兒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肯定,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幼兒教學課堂上創設相應的文化情境,能夠幫助幼兒釋放自己的天性,讓幼兒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吸收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鍛煉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這種貼合幼兒喜好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幼兒主動融入并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并且在探究文化內核的各個環節,與其他同學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讓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同時也能發揮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作用,讓幼兒在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實現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
1.缺少兒童視角
當前大多數幼兒教育工作者已經逐漸開始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但由于部分教師并沒有立足于整體來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更多是從藝術的角度為幼兒展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各類作品,忽視了幼兒這一階段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發展情況,使得幼兒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導致幼兒的情感體驗較為缺乏。幼兒園教育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學方案,往往是教師從成人視角提出并設計的,更能代表成人的審美情趣和認知習慣,這與幼兒是不相匹配的。這種缺乏對幼兒視角關注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幼兒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往往呈現出一知半解的狀態,在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時候,盲目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觀看圖片和解讀文字。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自主性,也無法為幼兒后續深入探究知識助力。
2.資源開發不足
從當前階段,教師課堂中所呈現的傳統文化資源,以及實際教學質量來看,幼兒園教育工作者還存在對傳統文化關注度不夠、認識較為表面的情況。幼兒園盡管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但卻沒有給教師的工作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支持,也忽視了對教師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的系統化培訓。這就導致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階段的實施,存在明顯的盲目性和隨機性。從課程開發的方式來看,教師對傳統文化要素的利用率較低,在為幼兒展示傳統文化的時候,也僅僅以碎片化的形式進行簡單講解,讓傳統文化教育浮于表面,導致傳統文化和實踐活動無法充分融合,不利于幼兒思維的有效形成。
3.沒有形成合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家園合作的重要性,讓幼兒園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文化教育理念,從時空和功能上,為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有序開展奠定牢固基礎。這樣能夠讓教育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然而,當前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忽視了幼兒教育課程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沒有立足于課程內容,對課程中的傳統文化要素進行深度挖掘,而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對教育形式的改變上,將家園共育簡單視為園所和家長保持聯系的一個途徑。這種認知層面的問題,使得教師在教務管理中較為吃力,家園共育的真正價值也并未得到有效發揮。
4.教師素養缺乏
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最終成效具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如果教師在設計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過程中,過多地融入了自我的主觀思想,則會導致課程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系統學習和研究,對傳統文化的內核缺乏了解。這就使得教師并沒有明確幼兒具體需要具備哪些傳統文化素養,沒有對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意義和目標進行明確制定,最終導致傳統文化教育呈現出事倍功半的教學成果,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
三、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
1.借助神話故事,激發幼兒興趣
神話傳說故事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蘊含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將其作為德育案例對學生的道德品行進行培養的教學課例不計其數,均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神話傳說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并非每一種都適合學前教育。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幼兒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篩選神話故事,以便契合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比如,小班的幼兒通常難以將注意力長時間地集中在課堂上,并且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也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對此,教師可以選擇篇幅較為短小、內容主題更為明確的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女媧造人》等,基于幼兒這一時期對母親的依賴情感進行神話故事的講述。
中班的幼兒在經歷前期的學習之后,大致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和認知基礎,在這一時期的神話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重點放置在對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上,例如《十二生肖的傳說》等,引導幼兒從身邊可以接觸到的動物入手進行探究。這樣的教學契合了這一時期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時還能讓幼兒在思考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大班的幼兒正處于邁向小學的重要階段,教師在引入神話故事的時候,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與自然和人文景觀相關的故事,開闊幼兒的知識視野,讓幼兒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2.篩選原創繪本,感受文化精神
繪本在幼兒教育階段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隨著新時期原創繪本數量的逐漸增加,繪本的形式和內容也日漸豐富起來。這些原創繪本不僅對傳統文化的要素進行了凝練,而且還與幼兒的日常生活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幼兒階段,孩子們的識字能力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選擇繪本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可以選擇一些圖文結合的原創繪本,讓幼兒的知識體系在得以延伸的同時,還能得到審美素養的有效培養。比如,教師可以選擇豐子愷創作的兒童漫畫《青梅》《扶搖直上》,讓幼兒在積累更多漢字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延伸。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兒歌童謠、民俗故事等題材的繪本,讓幼兒能夠在生動活潑的文化氛圍中,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再如,教師可以在繪本教學之余,采取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的思維不但發展。以《除夕美景》為例,教師可以提問:“繪本中的三個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大家過年的時候通常會做些什么呢?”讓幼兒將關注的焦點從繪本延伸到自己身上,從而讓幼兒能夠在思考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這種創設文化氛圍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幼兒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能夠讓他們逐漸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品質。
3.采用現代技術,開展教育活動
我國將幼兒的年齡范圍劃分為3—6歲,在這一區間內的幼兒,也會因為年齡的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認知特點。新時期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使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學工具。為了最大化地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創設出靈動鮮活的文化氛圍,以此對幼兒的素質和能力加以培養。寓教于樂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設計多元豐富的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讓幼兒能夠在人際交往和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教師可以依據中國傳統節日,在特定節日開展主題區域活動。比如,在中秋節的時候,教師可以首先為幼兒講述中秋節的起源和發展,并且可以借助現代媒體的形象化功能,為幼兒播放以中秋節為背景的傳統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讓幼兒在獲得視聽享受的過程中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讓幼兒能夠對中秋文化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合唱與中秋相關的兒歌童謠,并帶著幼兒一起嘗試制作月餅。為了讓幼兒對月餅的制作流程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教師可以首先為幼兒播放月餅制作的視頻教程,讓幼兒對常規月餅的制作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此基礎上進行自由創作,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具制作月餅,并和大家分享這樣創作的原因和想法。教師以互動的形式讓幼兒快速融入實踐中,能夠讓幼兒在手腦聯動的過程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產生更深層次的感悟。
4.開展家園共育,提高教育成效
在幼兒教育階段,采取契合幼兒發展規律的教學方式,對幼兒的學習和成長具有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關于傳統文化融入幼兒課堂教學的具體方式,教育部門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這一文件,為傳統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滲透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此之外,構建家園共育合作機制,也是傳統文化融合幼兒課程教學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方面,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進行科普和講解,主動與家長取得溝通和聯系,對幼兒在家的具體表現和行為習慣產生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時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的方式,強化園所與家庭之間的聯動性。比如,教師可以將現代教育的客觀要求和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制作成宣傳冊,或者制作成文化報張貼在校園的宣傳欄上,讓家長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過程中,能夠隨時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特定時間背景,組織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進來,從而讓家長能夠對園所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向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比如,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都是讀書日,教師可以在這一天組織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以傳統文化作為選題背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書籍,讓家長和孩子在共讀之后進行手抄報的制作,以此強化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能夠讓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值得注意的是,要構建幼兒傳統文化常態化育人機制,就需要將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到幼兒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園所可以負責幼兒在校期間的學習,家長則需要保持與園所教育的同步性,在家庭中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環境,以此對幼兒的行為習慣和綜合素質進行培養。
在幼兒教育階段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在尊重幼兒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引入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優化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形式,豐富幼兒教育課程的內涵,能夠拉近幼兒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以便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讓幼兒能夠在親身體驗并感悟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為幼兒后續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黃霞《傳統文化與幼兒戲劇教育的創新融合》,《戲劇之家》2022年第34期。
[2] 謝芳《依托傳統節日對幼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家長》2022年第36期。
[3] 楊曉瑜《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早操活動的路徑探析》,《兒童與健康》2022年第11期。
[4] 高璇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幼兒德育策略研究》,《教師》2022年第29期。
[5] 孫春曉《淺析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年第10期。
[6] 黃丹紅《融傳統文化于游戲" 促幼兒美育發展》,《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