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多篇國學經典作品。為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教師應重視經典教育效果。本文簡要分析經典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實意義,結合教學現狀明確改進方向,經由開設經典文學誦讀活動、烘托經典文學學習氛圍、強化語文教師文化底蘊、推行理論實踐結合模式,深化經典教育在語文教學環節的實踐作用,促使小學生在語文學習情境下取得顯著的學習成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經典教育 語文素養 誦讀活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9.002
小學語文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對《秋思》《長相思》等古詩詞經典文學篇章的深度學習,往往能對小學生的文學素養以及思想覺悟產生深遠影響。對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期間,應立足于經典作品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以期在經典教育場景中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為小學生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傳承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文知識,多關乎文學作品,無論是漢字的學習與儲備,還是寫作表達能力的訓練,都是為了引導小學生逐漸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與文化內涵。所謂的經典教育是指以古代先賢的智慧成果、生命體驗、原創著作為依據實施的教育服務。由于小學生正處于知識儲備期,若能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深化經典教育,更易在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與感知中成為經典作品重要傳承者。
如學習《泊船瓜洲》時,從王安石描述自身從京口到瓜州遠別家鄉的情感與現實情境中,可以指引小學生對詩人飽滿的依戀家鄉情懷進行深刻體會。王安石是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在小學生參與經典文學品讀活動后,更易對我國傳統孝道文化、團圓文化產生深入了解,并對學生后期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因此,在語文教學環節推行經典教育,有助于傳承傳統文化。
(二)培養文明習慣
我國作為禮儀之邦,流傳下許多經典的文明禮儀文化,如《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李白所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這些經典文學都反映著“以禮待人”的內在品質。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經典教育,能夠對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帶來促進作用。小學生因日常所接觸的人員有限,且部分小學生缺少家庭禮儀教育,在文明禮貌素養方面略有缺失。教師依據教材中的經典作品,為學生描繪文明禮儀場景,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審美觀,以便在美學享受中糾正學生的錯誤習慣。
(三)提升語文素養
小學生因認識的漢字有限,造成他們在日常閱讀文學作品時,多停留在對作品的表層理解上。經典教育可深化語文教學功能,在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促進語文教學中情感目標的達成。
如學生在日常的情感表述中,僅以“想家”“想媽媽”表述個人的思念情緒。然而,在學生深度學習《秋思》后,從“浮空匆匆說不盡”等經典詩句中,能學習到如何刻畫個人的心態,達到豐富語句的目的。小學生也能在經典教育場景中不斷汲取前人所述經驗,促使自身擁有更高的素養,在自我反思中形成獨立的人格。因此,經典教育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教育現狀
就經典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際效果來說,依然未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究其根本,是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文化體驗感薄弱
小學語文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經典教育活動時,多以單一的識讀背誦方式為主,遵照教材要求為學生進行示范閱讀,或者組織學生默讀或朗誦。雖然在閱讀期間,小學生確實能夠對所讀內容產生初步認知,但由于經典文學作品多具有內在含義,且部分語句難以理解,導致小學生在閱讀中也僅能識別漢字發音,未能從斷句、表達含義、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學習,進而降低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效果。
(二)經典教育環境單調
小學生處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日常接觸的電子產品較多,甚至部分條件優越的學生,還有機會見到更多高科技產品,這就導致小學生無法深入體會傳統經典文化內涵。在經典教育中,教師若未從環境感知層面加以優化,將不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也會削弱學生對經典文學的持久學習熱情。可見,環境因素是經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阻礙。
(三)教師缺乏包容心態
小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多需要得到教師的引導。尤其在經典教育活動中,部分教師只是單純為學生推薦文學名著,并未真正給予教育指導,致使學生無法從經典教育中獲得滿意的教育成果,并且,少數教師在經典教育領域心態不端正,片面地憑借主觀認知否定經典文學成就,未做到文化多樣化教育。包容心態的缺失也將限制經典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脫離現實生活場景
經典教育作品在現實場景中的缺失,難以保證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僅從教師的描述中自行想象,這樣也會減弱經典教育的實質性作用。若能依托現實情境,以新教育模式深化經典教育職能,更易擺脫束縛。
鑒于此,語文教師應圍繞上述常見經典教育問題,提出可行性優化路徑,以期小學生在經典教育中實現素養水平、知識水平的雙重提升。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教育的優化措施
(一)開設經典文學誦讀活動
1.體驗式誦讀
要想充分發揮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教育的實踐作用,就要求語文教師合理組織誦讀活動,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小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回味國學經典內容,從韻律、工整性等方面了解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事實上,在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學經典以古詩詞為主,且每學期都會組織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從古代詩人創作的詩句中產生情感共鳴。語文教師可以借助經典古詩詞,為學生布置體驗感較強的誦讀活動,促使小學生不斷增強個人的經典誦讀能力,為今后誦讀教材以外的經典作品奠定文學基礎。
比如在《長相思》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下列較為普遍的誦讀方式組織經典誦讀活動。如在結束該課程后,繼續將該作品作為誦讀主題,組織學生每日在語文課程開始前五分鐘進行誦讀,在誦讀中不但可以強化記憶,而且還能逐漸深化個人感受,即每誦讀一次就對作品內容產生一些新的理解,進而在對家鄉的哀思情懷中感知語言的韻味。隨著誦讀頻率的增加,學生會逐漸形成正確的誦讀觀念。而后也能持續在該誦讀活動中補充經典內容。
此外,教師可以利用“誦讀競技”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品讀經典文學,與強制性要求學生參與誦讀活動相比,此種類型的誦讀活動更易激發學生的上進心。教師可以引領學生使用錄音筆錄制參賽作品。由于此種帶有競爭特點的誦讀活動更易培育學生的榮譽感。因此,小學生會在誦讀中精準把握古詩詞中的每個字句,提高經典古詩詞學習成效。
2.趣味性誦讀
小學生本身對于游戲活動的興趣度更大,為優化經典教育成效。教師可以打造趣味性誦讀活動,以“寓教于樂”的理念組織學生在誦讀中形成濃厚的經典文學學習興趣。
如教師可以結合“慈母情深”中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文章創作“四句短詩”,并且為誦讀創作活動添加游戲元素。如創作中需要以“闖關”形式,根據“守關者”提供的關鍵詞,以母愛為主題自行創作。此外,在游戲中還可以直接利用“經典名句”作為闖關鑰匙,以此拓展經典教育空間。如某位學生在闖關時,關鍵詞為“果斷”,則誦讀“昔孟母 ,擇鄰處”這一名句。學生在誦讀中不斷開動腦筋,借此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應重視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效果。
(二)烘托經典文學學習氛圍
經典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深刻意義,而教學環境又會影響經典教育質量。故此,教師需要從環境條件上進行完善,為學生建立帶有文學韻味的教學氛圍,以便在無形中達到提高文學素養的目的。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部分學校在樓梯側面張貼經典名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而且還以“曹沖稱象”“拔苗助長”等成語典故為主題,在走廊以及墻壁上貼海報。此種較為直觀的環境塑造方式具備可行性。
此外,語文教師也可以引領學生自行繪制海報,將其懸掛于班級墻面上,由小學生親自參與創作的海報更能引起學生的重視。為了鍛煉學生的文學感知力,教師可利用“經典書法”“經典美術”等手段謄寫并描繪經典古詩詞語及情境。如安排小學生使用毛筆在紙張上書寫《長相思》等,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的握筆姿勢,從而深刻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語文教師根據語文教學進度需要為學生專門開設“經典品讀會”,通過講述毛筆的由來、毛筆創作佳作等內容,指引學生在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受環境熏陶而對毛筆的使用技巧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如教師在《開國大典》的教學中,需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為學生展示《清平樂·六盤山》《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詠梅》等相關毛筆字作品,既能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背景的體會,又能在詩句中知曉豪情壯志。經過教師對經典教育氛圍的營造,小學生將對經典文學作品形成深切的探究熱情。即使結束對教材中經典內容的學習,也會在閑暇時間自行收取經典文學資料,甚至在學生家長為其購買課外書時,學生也能憑借個人在學校以及班級中對經典文學氛圍的體驗,主動購買經典名著。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收集能夠表現經典文學特色的要素,為學生創設更具真實感與沉浸感的經典教育情境。
(三)強化語文教師文化底蘊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經典教育,要求語文教師擁有較強的文化底蘊。因小學生閱歷較少,且獲取信息的渠道以課堂為主,一旦教師未做好經典引導工作,將對未來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教師需在語文教學期間始終保持文化包容心態,從自身文學能力方面加以強化,以此在小學生面前充當榜樣作用。
一方面,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推薦誦讀的經典名著時,不僅要關注中國國籍作者,對于國外作者的經典名著,也可進行推薦。但要注意所讀經典名著是否符合常規認知,且是否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沖突。教師作為經典教育的引導者,需對經典作品進行篩選。由于許多兒童讀物中所述內容會存在錯誤。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期間開展經典教育,所推薦的經典書單,應當注重內容準確度,先期通讀一遍,而后指引學生有針對性地參與經典閱讀活動。另一方面,語文教師除了要培養自身的任教能力外,也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搜索更多被人忽視的經典文化作品,以國學經典培育學生的文化傳承觀念。
如教師在《圓明園的毀滅》中,需在網絡平臺上詳細了事件起源地、發生原因等內容,保證在解答學生疑惑時做到“對答如流”。除了要介紹英法聯軍的兇殘外,還要通過列舉其他經典文學作品遺失的事件,培育當代人對國學經典的守護意識。例如,承載千年智慧、共有數十萬冊的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現如今流傳下來的已不是最初版本,而是清代印刻版本,且保存到后世的書卷數量較少,教師可以在講述圓明園毀滅事件時,舉例說明《永樂大典》等經典著作被毀、丟失的原因與戰爭因素有關,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小學生能夠形成“保護國學經典”的觀念。教師要真正意義上具備如《永樂大典》都總裁陳濟一般的問答能力,即“執筆者有所疑,輒就濟質問”。只有教師具有豐富的文學見聞,才能在語文教學中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應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精神,充分汲取國學經典文化,以便在語文課堂上憑借個人深厚的文學底蘊,為小學生提供有效指導,夯實小學生的文學基礎。
(四)推行理論實踐結合模式
小學生僅通過語文課堂中的經典教育場景難以獲得更深刻的學習感受。故而語文教師應充分結合經典教育理論,依托現實生活情節,為小學生開辦帶有經典教育特征的實踐活動,進而深化經典教育過程中的“文化認同理論”以及“辯證唯物論”。
以《毛主席在花山》為例。教師在講述毛主席為人民著想相關事跡時,可以帶領小學生前往“毛澤東故居”“毛澤東紀念館”以及其他各大戰役遺址處進行參觀,采用實地參觀的形式促進小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度理解。
此外,教師亦可借助經典畫作、經典古籍,鼓勵學生前往陳列經典文學作品的展覽館,提高經典教育水平。語文教師在經典教育實地場景中,可就周邊景象特征,為學生設計“經典品鑒會”,引導學生表述個人對經典作品的想法,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對下一次開展的經典實踐活動進行調整,有針對性地糾正學生的錯誤思維,幫助學生從經典文學接收者與學習者逐步轉化為經典傳承者,在今后的成長中,隨著學生所學經典作品數量不斷增加,會自行向周邊人傳遞經典知識,推動語文教學中經典教育活動的開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經典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使之養成文明習慣,促進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承。故此,語文教師應充分結合當前經典教育教學缺陷,找準優化方向,從文學誦讀活動、文學氛圍以及增強個人文化底蘊、采用實踐結合模式等方面著手,保證小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深刻體會經典文學作品的內在價值,逐漸成為文學傳播者,滿足新時代語文教改需求。
參考文獻:
[1] 胡艷《德育視域下小學語文課堂國學經典教育策略探究》,《華夏教師》2022年第10期。
[2] 王亞楠《國學經典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分析》,《科幻畫報》2021年第8期。
[3] 劉敏《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淺談國學經典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小學生》2020年第5期。
[4] 曹麗芬《淺談國學經典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實施策略》,《家庭生活指南》2019年第7期。
[5] 米慧《淺析國學經典教育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當代家庭教育》2018年第10期。
(何麗寬,1980年生,女,漢族,福建安溪人,一級教師,泉州市骨干教師,安溪縣教壇新秀,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