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風音樂中有很多傳統文化元素,是一種現代的音樂形式和傳統文化內核碰撞的產物。本文從主題、內容和形式三方面探討了國風音樂歌詞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期對國風音樂的創作提出有意義的建議。
關鍵詞:國風音樂 傳統文化元素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9.048
國風音樂,也稱中國風音樂,網易云音樂有云音樂國風榜,華為音樂有國風潮音榜,國風音樂指具有中國風格的歌曲。中國風格是指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傳統語言特色的風格,例如中國風動畫和中國風服飾,都含有傳統文化元素。
國風音樂是含有傳統文化元素的音樂品類。音樂制作人黃曉亮認為:“中國風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秉S曉亮從歌曲的歌詞內容、音樂旋律、創作理念等方面提供了中國風歌曲的定義。他認為中國風歌曲是內容或旋律中有古代或傳統的元素。王廣嘉(2018)在他的碩士論文《傳統與現代的雙重奏—論流行音樂中的中國民族元素》中指出:“中國民族元素是指在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的進程中,由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民創造的物質精神內容。”王廣嘉認為中國風音樂是含有中國民族元素的音樂,同時他也贊同黃曉亮的觀點,認同音樂中要含有傳統文化的底蘊才能稱為中國風音樂。
要全面地討論國風音樂,必須結合歌詞、旋律、演唱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分析,本文主要是從歌詞文本方面做初步探析。本文探討的國風音樂的歌詞文本是指當代人創作的、內容含有中國傳統元素和民族元素,使用傳統文化意象構建意境,形式上語言典雅,通常運用修辭和押韻來組織文本,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歌詞文本。
一、傳統文化元素在歌詞文本主題中的呈現
英雄在《新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意思:1.勇武出眾的人;2.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爭、建功立業、令人欽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質的人。本文的英雄是指具有英雄品質的人,如具有俠義精神的江湖豪杰、有責任擔當的大丈夫,為國家民族英勇斗爭的將軍戰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得失。
英雄主題是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歌頌英雄的作品自古就十分豐富。不論是江湖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俠,還是“將軍百戰死,戰士十年歸”的將士,都是國人崇敬的對象。英雄題材的古詩內容也十分豐富,有描寫英雄志向的“丈夫叱咤鞭風霆,國難不赴非俊英”,有寫英雄豪情的“詩情放,劍氣豪。英雄不把窮通較”,也有思念征人的“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國風歌曲中描寫英雄題材的作品也十分豐富。屠洪剛演唱的《精忠報國》,在2000年獲得“中國歌曲排行榜1999年度十大金曲”獎項,歌詞通過“狼煙”“龍旗”“馬”“劍氣”等意象,塑造出將士們的豪情萬丈,將軍有“何惜百死報家國”的志向,卻只能“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顯示英雄的無奈和矛盾,并且表達了岳飛的理想是“守土復開疆”,希望能夠收復失地,振興中國。
2022年12月22日酷狗音樂統計的快手熱歌榜,排名第八的《離人賦》不同于《精忠報國》側重表達英雄豪情,這個文本是從思念征人的女子角度出發,先通過“輕舟”“煙雨”“鵲橋”“柳梢”營造了一對戀人溫馨的相處畫面,然后戰鼓擂動,丈夫奔赴邊關,音訊不通,妻子心中思念不安,通過想象邊塞的情景“長風落金甲,漠北弓颯颯”,以及丈夫在邊關的活動“金戈鐵馬身披麒麟甲”“黃昏側飲馬”,用這種方式,十分生動地表達了家鄉的親人思念離鄉的戰士的情形。
井朧、井迪演唱的歌曲《驍》,則是從英雄品質的角度來歌頌英雄,“自古英雄豪杰當以仁為先”,這里的英雄要心懷仁義,儒家思想主張“愛人”“濟眾”,就是要有關愛他人,幫扶眾人的品質,才能成為仁者,也就是英雄。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英雄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以自身化為天地的盤古,為治水不入家門的大禹,代父從軍的花木蘭,精忠報國的岳飛,抗倭名將戚繼光等,都被稱為英雄,國人崇拜英雄,學習英雄,歌頌英雄。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绷簡⒊J為只有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大丈夫一定是勇于承擔國家責任,能做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人。曹植在《求自試表》中寫到“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以此來表達自己愿為國家效力的忠臣之志。在《將軍未歸》的歌詞中也有“先國后家”的表達,歌曲中的主人公為了國家大義,毅然奔赴邊塞。
在歌詞創作中,以英雄題材為主題,不僅是為了尊敬英雄、贊美英雄,也是捍衛英雄、學習英雄的內心需求。
除了英雄主題之外,在國風歌詞中,愛情主題也占有較大比例。從先秦時期的《詩經》開始,就已經有很多歌唱愛情的歌曲,比如《蒹葭》《關雎》等,都是描寫追求愛情,思念愛人的名篇。而南北朝時期的《上邪》“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則是愛情的誓言。唐代的閨怨詩“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表達了作者心中的矛盾。宋代李清照“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通過難以消除的相思,來表達和丈夫的深情。
網易云音樂2022年12月16日的云音樂國風榜,排名前十的歌曲中,有六首從不同角度描寫了愛情主題。龍猛寺寬度演唱的《武家坡2021》是對歷史故事的重新演繹,表達了薛平貴對王寶釧的愧疚之情。《星月落》《吹夢到西洲》《西樓別序》《櫻花樹下的約定》《我的一個道姑朋友》寫的都是對意中人的相思之情,表達愛而不得的悲傷與痛苦。
華為音樂的國風潮音榜(2022年12月16日)排名前十的歌曲《撞離愁》《天涯一壺酒》《曲中人》《江畔炊煙裊》《鏡水花》《紅塵三兩風》也都是以愛情為主題的歌曲。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歌詞文本中的呈現
傳統文化元素在歌詞文本內容中的呈現,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一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解讀。這一部分是對傳統的人物和事件的再創作,例如《精忠報國》就是對岳飛人生經歷的呈現,同時也包含了詞作者的感情,展現了對岳飛的贊美和惋惜之情。還有《霍元甲》《曹操》《醉赤壁》等歌曲,都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重新演繹。
二是對有歷史性或民族特色的物品的表述。方文山作詞的《青花瓷》,講述的是宋朝時盛極一時的汝窯瓷,《皮影戲》含有陜西元素,是一種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形式。李玉剛演唱的《清明上河圖》是根據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進行創作的。
三是通過傳統意象來表達情感。意象,即所謂寓意之象,就是用以寄托主觀情懷的客觀事物。中國傳統詩詞中特別善于使用意象來營造意境,表達情感,如《天凈沙·秋思》通過九種事物組成的意象群,展現出一幅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圖,呈現出凄清悲涼的意境。在國風音樂的歌詞文本中,同樣會使用具有豐富內涵的傳統意象來營造氛圍?!霸隆边@個意象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很多不同的情感。“舉頭望明月”表達的是思鄉之情,“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達的是歲月流逝,人生短暫。在國風歌曲中,也經常使用“月”這個意象,許嵩作詞作曲并演唱的《廬州月》中,“月也搖晃,人也彷徨,烏篷里傳來了一曲離殤”就是借用“月”和“烏篷船”來表達游子的鄉愁;《千古》中“月華似練,遙看萬載滄海成桑田”也是使用了“月”來表達時空永恒,而人間變化,命運無常的感傷。
四是對古詩詞的化用和引用。國風歌曲的歌詞文本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對古詩詞的化用?;玫涔剩褪腔霉湃说脑娋湮木?,或者說作者自己的詩句是由前人的詩句和文句脫化而出。這是說在作詩時可以化用前人的詩句,在歌詞創作中,也可以根據需要,對古詩詞的句子或者意境,進行拆分和重組,形成與之前的詩句有聯系,又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新詞?!都拍持蘩洹返撵`感就來源于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歌詞中的“仍然揀盡寒枝不肯安歇微帶著后悔,寂寞沙洲我該思念誰”就是對“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句的化用,“孤雁可以雙飛,夜深人靜獨徘徊”一句可以看作是對“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的化用,詞作者陳信榮保留了原詞中“寒枝、沙洲、孤鴻、幽人”的意象,表達方式轉換成了現代漢語,并加上了自己理解,“揀盡寒枝不肯棲”是帶著“后悔”的感情,“縹緲孤鴻”也變成了“孤雁可以雙飛”,雖然意象和原詞相同,但是表達出的意境完全不同于蘇軾所寫的表達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祝何作詞的《虞兮嘆》中“醉里挑燈看劍,妾舞闌珊”一句就是直接引用了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宋瑾指出:“在民族文化中,人們從小耳聞目染民間傳統音樂,承繼了地方審美習俗,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土傳統音樂的審美能力?!闭且驗槲覀冊谏钪?,包括教育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故事、戲劇、電視節目、文學作品等,所以當我們聽到“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和“風起雁南下,景蕭蕭,落黃沙”這樣的句子,自然會產生畫面感,會想起月落,烏啼,霜滿天,秋風蕭瑟,草木搖落,會聯想到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樣的畫面,這是我們浸染在傳統文化中形成的音樂審美,并逐漸產生的欣賞和親近本土傳統音樂的能力。因而當中國風音樂出現后,很快就得到了大眾喜愛,作為早期的中國風歌曲,周杰倫演唱的《東風破》榮獲第11屆中國歌曲排行榜港臺地區最受歡迎歌曲獎。
三、傳統文化元素在歌詞文本形式中的呈現
國風音樂的歌詞文本表現形式,除了體現在主題和內容上含有傳統文化元素,在文本形式上也表現為更注重語言典雅,多用修辭,字數整齊,重視押韻。
一是語言典雅,這是指用詞和語句更委婉含蓄,多用景物描寫來渲染歌曲的感情基調。宋玥演唱的《江畔炊煙裊》開篇用“江水人家堆青磚黛瓦,彩蝶紛飛黃狗追著鴨,且聽紫燕呢喃,棲在屋檐下”,構建出閑適美好的生活畫面,在這悠閑的生活中,主人公只是偶爾想起“如今的你呀,是否依然喜歡看晚霞”,或者“如今的你呀,在門前又種了幾樹花”,仿佛只是偶爾才會想起對方,然而正是這種生活中處處都是你,才更體現出思念之情,歌曲的最后一句才輕問“你在哪?”這是忍不住思念又假裝風輕云淡的詢問,通篇文本,沒有一字寫相思,卻處處表達了相思,正是這種含蓄的風格,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是多用修辭。“修辭”二字連用,古書中出現較早?!兑住での难浴罚骸靶揶o立其誠?!毙揶o,通常就是指修飾詞、語、句,再寬泛一點說,就是修飾語言或言語,充分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
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互文、對偶等。《菊花臺》的歌詞中有“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雨輕輕彈,朱紅色的窗”,讓月亮勾住過往,讓雨滴輕彈窗欞,這種擬人,十分新奇,可以增加語言的表現力,帶給聽眾新鮮感。
三是語句規整,多用押韻。段興華作詞的《天地寬》,通篇多用八字句,夾雜十三字句,“船兒悠悠行到江畔,櫻花做酒長歌作伴,一縷吹得柳葉輕擺四月風兒暖”。國風歌曲屬于流行音樂的一種,具有通俗性。因而體裁上格律體少,而自由體多,格律體也不像近體詩要求對仗平仄工整,只是大致上句子規整,押韻也可以平仄通用,鄰韻通押。上面的例子中韻腳字是“畔、伴、暖”,“畔、伴”都是去聲翰韻,“暖”是上聲旱韻,在現代漢語中,這三個字的韻都是“an”?!督^代風華》中“林間傘下,你與我執手信步傘下,竹上隱客驚起了雀鴉,速決高下,揮劍一剎那,入鞘還家”這幾句都是押“a”這個韻。
國風音樂的興起,是傳統文化的內核與流行音樂的形式經營碰撞的結果,用通俗現代的語言,讓傳統文化再現光彩?!氨3治幕匦栽瓉碇豢醋魇堑貐^和國家的需要,現在則被看成是對國際社會的一種責任,因為它關系到文化的多樣性,關系到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标慃惙己筒苄凇秷D說中國音樂》中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我們傳統的民族音樂,如民歌和戲曲,喜歡的聽眾有所減少,國風音樂的興起,也可以看作一條新的出路,是我們煥發民族音樂生機的一個契機。
民族音樂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道路上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不僅具有娛樂作用,可以帶來美的享受,還可以表達情感,抒發憤懣,也具有教育作用,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例如《穆桂英掛帥》可以培養民眾保家衛國的信念,《將相和》可以教導人們做人要知錯就改。民族音樂所代表的傳統文化思想和觀念,即便是當今社會的人們,也能夠從中汲取營養。
國風音樂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有歌詞文本中的主題、內容、形式上的呈現,在旋律和樂曲中,也有很多元素,例如《伯虎說》中就有戲腔的融入,不僅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形式,也讓傳統的音樂形式被更多人喜愛和接受。因而要更全面地了解國風音樂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還要從更多方面去探討。
參考文獻:
[1] 王廣嘉《傳統與現代的雙重奏—論流行音樂中的中國民族元素》,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
[2] 字詞語辭書編研組編《新編現代漢語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年。
[3] 梁啟超《梁啟超談修身》,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9年。
[4] 毛翰《歌詞創作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5] 劉開新、楊緒沐、陳隆財《格律詩寫作講義》,湖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
[6] 宋瑾《音樂美學基礎》,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年。
[7] 王希杰《修辭學》,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8] 陳麗芳、曹小會《圖說中國音樂》,華文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