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國際貿易的局勢越發的動蕩,原產地規則作為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議題,在現階段也是討論研究的重點,其焦點核心是對區域內成員以及產業鏈條的貿易保護。本文從原產地規則的主要內容出發,分析原產地規則對我國自貿區產生的主要影響,并以此提出在原產地規則下我國自貿區在會計視角下的應對策略,希望能為我國相關的貿易戰略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原產地規則;國際貿易;會計對策
在全球經濟發展背景下,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態勢的發展使得國際貿易形勢變得越發的復雜,原產地規則在現今的國際貿易活動中成為逆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區域保護貿易協定來將外部成員排除,這種方式既加強了保護下成員之間的聯系,又使得外部成員與內部貿易成員之間產生更大的貿易鴻溝,對未來世界上的產業布局以及價值區域產生重要影響,我國國際貿易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需要積極深化改革積極利用會計情境來應對原產地原則。
一、原產地規則的主要內容
原產地規則主要是通過區域貿易協定來對參與區域貿易的成員的既得利益進行重點保護,而對于非原產地的外部成員進行排除。在原產地規則下會對三種貿易標準進行限制調整。首先,區域價值標準。在區域價值標準中會對區域價值內產品的比重進行規定,要求其在整個區域市場內需達到一定數額的比重,以此來保護區域貿易內主要成員的經濟利益。其次,稅目改變標準。稅目改變標準通常會結合加工程序以及價值增值兩項內容,在貿易協定中對價值增值量,以及非原產地成分所占的產品價值進行限制,以此來盡可能地在貿易產品價值上來對外部成員進入貿易進行限制,并對本區域原產產品和企業進行重點的利益維護。最后,形勢與實質改變。該標準主要針對原材料用于其他產品上進行價值改變或是計價標準變化來進行嚴格的標準界定,原材料在形態或是物質屬性上沒有發生較大改變但是在將其應用到另一種產品的生產中其主要價值比重超出一定限度以后就會將其按照另一種產品來進行征稅,在具體的設置改變上主要參考的是原材料的比重以及其主要附加值狀況。
二、原產地規則對我國自貿區的主要影響
(一)加大對內部成員的保護
自貿區作為國家與國家和資金經濟貿易合作的重要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貿易的發展,同時在不同的自由貿易區有著不同的原產地規則限定。在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情形下,原產地規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我國自貿區內部成員的經濟發展狀況。在實際背景下自貿區的發展受到外部經濟沖擊的可能性更大,通過原產地規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扶持我國自貿區區域成員的經濟發展狀況,減少外部的經濟沖擊影響,但與此同時在加大對內部成員保護的同時,也會對外部成員產生更加嚴重的排擠,對于非成員在待遇條件上的嚴格標準會將其孤立在貿易協定以外,加重區域的貿易保護現象,形成明顯的貿易壁壘與障礙。
(二)經濟價值鏈條的再塑造
原產地規則的影響下,我國自貿區還會呈現出經濟價值鏈條的再塑造狀況,使得在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構造出新的貿易格局以及區域價值鏈條。自貿區在建設上設定的原產地規則會產生新的跨境投資,并以此引發新的國家與區域之間的資源內容的重新配置與布局,在原產地規則下會誘導更多有利的內部發展因素推動自貿區的經濟發展,并且能夠引導國家之間產生更多的資本跨境流動,并根據貿易制度的變化來逐漸緩解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與爭端,盡可能地緩和貿易形式上的變化,提高原產地規則下對于自貿區內各個國家的經濟交流程度,從而改變原有的經濟鏈條形式并塑造新的經濟發展鏈條,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
(三)加劇經濟不平衡
原產地規則對于自貿區的發展來說,一方面能夠保護區內部的成員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會加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致使國家與國家之間呈現出不對稱、不均衡的經濟發展狀況。原產地規則會保障內部成員的發展,促進內部成員進一步地完善就業、進出口、國民福利待遇等標準,但也會通過原產地規則進一步地排擠外部的低水平發展國家,迫使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處于貿易壁壘之外,從而加劇貿易壁壘內外的貧富差距狀況,并且在原產地規則下對于技術、原料的限制會進一步地壓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使得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一直處于全球價值鏈條的發展低端,產生全球經濟更加突出的貧富差距變化,對于我國自貿區向外推進發展起到不利的阻隔作用。
(四)提高貿易主動權
在貿易談判上,原產地規則能夠與其他的一些如知識產權、反壟斷、勞動力標準等貿易發展議題相聯合,在貿易談判上以原產地規則為主要的底線內容,進而在貿易談判上爭取更多的主動權,以此來爭取其他貿易議題上的讓步,進一步保證貿易規則確定的有利性。例如在實際的貿易談判中可以根據原產地規則鼓勵市場化進程的行為來減輕外部非市場條件的干預,并對各項外部企業的進入條款作出明確的限制規定。
三、原產地規則下我國自貿區應采取的會計對策
(一)推進會計預留通道的實踐
原產地規則與會計信息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原產地規則下我國自貿區要想實現高水平發展,應當通過會計自身的特性,在實踐工作中為原產地規則的變遷提供更加靈活的預留通道。會計預留通道能夠為自貿區貿易起到潤滑劑的實際作用。隨著在國際上高標準自貿區以及區域貿易協定的不斷出現,使得原產地規則的印象越發的明顯,在多重貿易規則的影響下,區域之間的貿易經濟沖突也越發的明顯,這就需要在原產地規則中進行會計信息的嵌入,以此來對原產地規則中對于資本、技術等各項內容的跨區域流動進行潤滑調整,在滿足原產地規則的情況下,實現內容的跨區流動。面對會計通道預留的實際優勢,在推進我國自貿區發展上,應當針對現今的原產地規則,采取一定措施來對會計預留通道進行實踐。
首先,應當以國際經濟貿易相關規定的原產地原則作為基本的內容方針,來對會計預留通道進行重點的戰略規劃。會計預留通道在設計上要切合原產地規則,并將其中的主要動因進行細致切分,按照結構與執行上的差異來進行分別設計,在結構上重點考量原產地規則的實際貿易情境,對會計信息進行控制管理上的優化,在執行上以原產地規則的限定邊界為主要方向,對各項資源的基本配置狀況作出完善的供給優化設計。其次,在自貿區貿易運行上需要重視會計對于控制與信息支持系統的管理作用,以此在管理控制上,根據原產地規則上的邊界限制,來調整實際的競爭戰略以及企業在貿易上的成本策略,并使用信息支持來在不同貿易規則下進行成本收益的測試,以此來規劃在不同原產地規則下的利潤情況,以此來實現是否要進行跨界貿易的決定。最后,會計針對原產地規則,應當重點發揮直接對接、間接對接以及價值聯盟三條實際建設路徑。在直接對接上進一步探索我國自貿區與國際上高標準自貿區的直接對接經驗,對會計信息進行進一步協調,并以此探索我國自貿區在實際改進方式上的路徑措施。在間接對接上,通過漸進的方式來采取措施,繞開高標準區域貿易協定的限制已簽署了高標準區域貿易協定的國家來進行貿易,逐步地學習高標準下的貿易推進經驗。在價值聯盟上,應當適度地考量新型的經濟貿易團體,逐步的推進利益共同體的建設,以此來作為關鍵事項來適度的規避制度上存在的缺失,探索局部上的原產地規則和會計的交互方式。
(二)會計國際化路線與高標準國際貿易協定結合
在原產地規則下,高標準自貿區所制定的區域貿易協定通常會帶有完善的框架性以及全局性,會計信息的供給往往會是以貿易協定為主要的導向,這就意味著在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上,本身會更加傾向于對高標準貿易協定的主要訴求,便于高標準自貿區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投融資活動。同時國際會計準則會作為整個國際自由貿易制度的配套環節組成部分之一,來對貿易流程中各個環節來進行記錄、確認。目前的主要國際會計準則仍是以美國為首的歐美等國的財務會計準則作為基本的參考依據,并且主要以發達國家為財務背景,而本身缺少對于發展中國家以及欠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在貿易上除發達國家以外的其他地區和國家的主要利益訴求仍需要進一步得到關注。我國自貿區的發展面對國際會計準則的問題應當積極推進會計國際化路線,緊追國際市場環境中會計準則的變化情況,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的實施動態來不斷地對自身的會計準則內容進行適度的輕微調整,使自身的會計標準不斷地向高標準的貿易協定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設定樣式進行趨近,積極探索高標準國際貿易協定的主要合作方式,以此來逐漸完善整個貿易機制需求,并在逐步的實踐中緩解原產地規則的影響。
(三)選擇適合自貿區發展的會計路徑
在我國自貿區的發展建設上,對于會計發展路徑的實際選擇要重點切合我國自貿區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貿易交流訴求,這就意味著我國需要基于自身的特殊經濟建設發展情境來創建自己的中國會計準則。我國現今的會計準則在設計形式上以及基本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形式達成接軌,但在內容實質上與國際的會計準則內容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并沒有實現完全的等效趨同,在一些外匯期貨上仍對會計準則的設置有所保留。在常規情況下,我國為了保證金融以及貿易等行業的穩定發展對于會計準則的實際優化方式會采取比較漸進的方式,通過一系列小規模試點、社會意見征詢、修改、試點以及通過后頒布的方式,讓新舊會計準則之間能夠達成穩妥的交接,避免直接的會計準則變革造成對內部經濟環境的直接影響,防止產生較大的經濟波動。而在推動自貿區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近時也應當漸進的調整方式,避免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影響到自貿區經濟的發展實際,同時面對高標準貿易協定的限制,國內的會計準則設置需要積極探索對外實踐,以國際上的高標準貿易協定和國際會計準則作為指導,更加廣泛地獲取高標準貿易協定下的貿易流程會計信息,以此來優化內部的實際會計流程,并以全面、廣泛的高標準貿易協定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選擇適合我國自貿區發展的會計路徑,進而完善在原產地規則下,我國自貿區的相關會計制度。
(四)進一步變革會計準則建設
隨著國際資本市場的變化以及政治形勢的調整,原產地規則所產生的變遷狀況促使我國自貿區會計準則建設的進一步變革。我國在自貿區布局建設上采取的“1+3+7”模式,在會計準則與原產地規則的對接規劃上的側重點會存在著不同的實際差異,這就意味在變更會計準則建設的過程中我國自貿區建設會迎來一次陣痛,在陣痛中不斷學習外向型國際貿易的實際經驗,獲得實際的會計準則改革的基本案例,提升會計準則改革的實際效果。在自貿區貿易實踐中可以重點與國外不同的產業集群開展對應的合作與交流,以實踐的方式鼓勵我國自貿區來加強對多元化會計準則方式的研討,實現與不同國家與不同自貿區之間原產地規則的對接,提高適應能力。此外還應當著重在原產地規則變遷的情況下來重點加強在貿易過程中成本的流動狀況的控制,參照國際高標準貿易協定以及國際會計準則來對貿易流程中涉及的成本、流程、會計要素等進行全面的測試,以此來對我國自貿區發展的成本控制以及貿易實務提供發展借鑒。同時,在變革流程中還應當重點關注原產地規則變化所產生的勞動力、技術、資源、環境等貿易相關要素的變化,并采取對應的措施來實際面對這些技術要求上的變化問題,并積極針對貿易形勢變化下出現的新型貿易壁壘采取靈活的姿態來應對。
(五)貫徹“三步走”戰略
針對原產地規則,我國自貿區還應當在會計對策上采取對應的三步走戰略,結合實際的發展狀況,推進我國自貿區的進一步發展。第一步,應當重點放在向外合作上。我國自貿區在建設上需要將重點放在與對外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的對接上。盡管在對接過程中受原產地規則的沖擊在利益上會受到一定沖擊,但更為重要的是在實際對接過程中吸取到的會計準則改善經驗以及高標準貿易協定下的主要貿易模式,通過逐漸擴大自身的開放范圍來實現自由貿易區的轉型建設發展。
第二步,積極推進交流合作。在我國自貿區建設上,應當積極地與外部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進行對接交流合作,通過交流來逐步的積累起自身的實踐研究經驗,從而在自身基礎設施完善的情況下,來逐漸的引導自身的會計準則、成本信息、貿易流程等與高標準自貿區進行匹配,從而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自由貿易協定,進而在自由貿易中更多地爭取自身的實際利益,實現我國自貿區的健康發展,降低原產地規則的影響。
第三步,實現有效對接。通過在前兩步中主要積累起的我國自由貿易區與其他高水平自由貿易區之間的對接方式,來打破在原產地規則下產生的貿易僵局,利用不用的貿易類型來實現在不同貿易協定下與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從而主動地參與到國際貿易原產地規則的談判中,在國際市場上爭取自己的貿易地位,實現我國自貿區與國外自貿區的有效合作。
結束語
面對國際貿易形式不斷變化以及我國自由貿易區剛剛起步的現實,應當重點抓住原產地規則下貿易的主要成本問題了,從會計角度采取更加全面且完善的措施,來減輕原產地規則對我國自由貿易區的影響,積極實現與國際上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的對接,開展更加完善的國際貿易,進一步地提升貿易收益,在國際上占據自身應有的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