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與普通兒童相比,孤獨癥兒童在社會交往、情緒、語言溝通等方面存在障礙。實證研究表明,繪本干預對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能、情緒能力、語言溝通等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對國內外近十年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相關研究的梳理,分別從研究對象、實驗設計、干預環境、干預目標、干預手段和干預結果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展望,以期為后續相關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
[中圖分類號] G760
一、引言
孤獨癥兒童在社交技能、情緒能力、語言溝通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難,這些困難是導致其難以參與社會實踐和融入主流社會的重要原因。當前,隨著孤獨癥發生率的提高,研究者們積極探尋各種干預方法,幫助孤獨癥這一群體回歸主流社會。以繪本為載體的干預方法作為一種新興的實踐模式逐步被大家關注。
繪本閱讀由歐美、日本等國介紹引進到中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繪本閱讀逐步受到國人關注[1]。語言簡潔,圖畫形象,內容生動有趣是繪本最明顯的三個特征。皮亞杰指出,兒童在感知運動與前概念階段是通過游戲、故事(童話)或者二者結合的方式來體驗、探索外部世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繪本有助于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觀點提供了支持[2]。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繪本在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能、情緒能力、語言溝通及行為矯正等方面的干預具有積極作用。然而,當前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如干預對象的年齡范圍較小,干預領域較為局限,主動性社交技能的干預效果不明顯等,相關實證研究也較為欠缺。鑒于此,本研究對國內外有關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的實證研究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展望,以期為特殊教育教師、康復師等一線孤獨癥兒童干預人員提供參考,對理論研究者開展相關研究有所啟發。
二、研究方法
首先,以“孤獨癥”“繪本”“干預”和“children with autism”“picture book” “intervene”作為主題詞,并將條件限定為近十年發表的文獻,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期刊等中文數據庫和Web of Science、EBSCO、Science Direct等外文數據庫進行檢索;其次,通過瀏覽文獻的摘要和關鍵詞,剔除無關文獻;最后,排除非干預實踐類文獻。此外,為防止文獻遺漏,還通過文獻追蹤的方式在超星期刊和ProQuest數據庫進行補充,最終納入18篇文獻。其中,中文文獻13篇,外文文獻5篇。
三、研究結果
對收集的18篇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從研究對象、實驗設計、干預環境、干預目標、干預手段、干預結果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具體情況見表1。
(一)干預對象
18篇實證研究中,共有293名被試,包括266名孤獨癥兒童和27名典型發育(Typical Developmental,TD)兒童。其中,男性217名,女性67名,9名未報告性別。樣本規模范圍為1—105。 在293名被試中,年齡最小的2歲,最大的24歲,年齡跨度主要集中在3—8歲。
(二)實驗設計
縱觀18篇實證研究的實驗設計,有3項研究采用隨機對照實驗設計,其余15項研究均采用單一被試實驗設計。其中,單一被試實驗設計包括跨被試多基線實驗設計和跨行為多基線實驗設計。
(三)干預環境
在這18項實證研究中,干預環境包括醫院、家庭、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個訓室或感統教室等。其中3項研究在家庭、醫院和孤獨癥家庭服務中心機構中進行,12項研究在學校個訓室或教室等場景下進行,3項未明確報告??傮w來看,這些研究以繪本為干預材料,多在封閉式的環境中進行,如個訓室、感統教室等,且干預形式相對單一,脫離自然環境,社會泛化性較差。
(四)干預目標及效果
通過對18篇實證研究的內容分析發現,繪本干預主要聚焦于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能、情緒能力和語言溝通三個方面。除此之外,繪本干預在孤獨癥兒童的行為、注意力以及想象力等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1.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障礙是孤獨癥兒童的核心缺陷之一,嚴重影響其社會交往能力。孤獨癥兒童社交技能障礙主要表現為社會性孤立、眼神交流少、情感冷漠、興趣匱乏和模仿能力較弱[3—4],而繪本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孤獨癥兒童改善社交技能[5]。王永固等人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自制的紙質和數字繪本,對3名4—5歲具有一定閱讀能力,但無打招呼和分享行為能力的孤獨癥兒童進行干預。結果表明,社會故事繪本教學明顯改善了孤獨癥兒童這兩種社交行為,且有一定的泛化效果[6]。雖然繪本干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孤獨癥兒童主動發起社交行為的次數依舊較少,且陳述性規則行為優于程序性行為表現。與之類似的是,張慶在紙質和布質社會故事繪本干預中發現,基于社會故事的社交技能干預模型能有效提升孤獨癥兒童社交技能,但暴露出孤獨癥兒童主動發起社交行為困難、表現形式技能掌握不熟練的問題[7—8]。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社會故事繪本干預有助于孤獨癥兒社交技能發展,但在改善主動發起社交行為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這可能與被試自身因素有關。例如,納入研究的被試能力水平較弱、刻板重復的行為嚴重。除此之外,還可能與外部因素有關,如設定的社交技能學習要求較高、故事內容難理解、繪本形式及教學干預形式單一、干預環境社會化水平較低等。
有研究表明,傳統紙質繪本呈現形式單一、互動性差,無法較好滿足孤獨癥兒童多元化需求,尤其是在注意能力與獨立閱讀的能力較差的情況下,繪本的故事情境和意義無法被孤獨癥兒童理解[9]。而電子繪本彌補了傳統紙質繪本的不足,因而受到研究者關注。已有研究表明,電子或動態繪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孤獨癥兒童的主動性社交行為。靳少舉等人利用具有動態圖文的電子繪本對1名8歲孤獨癥男童進行教學干預,并對該兒童的社交技能的三個行為目標(交友、分享和致歉行為)進行階段性比較[10]。結果發現,個案三個社交技能的目標行為在干預期和維持期顯著高于基線期,而且在語言表達方面出現泛化現象。不僅如此,個案從無法完成基本對談發展到在少量提示下主動回應他人且可以完成兩步以上的聽指令操作。馬云麗等人在交互式動態繪本干預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結果,經交互式繪本干預后,孤獨癥兒童社交技能(打招呼、主動加入活動和與人分享)有明顯改善,并且主動性行為高于基線期[11]。
綜上所述,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繪本干預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能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雖然繪本干預促進了孤獨癥兒童某些目標技能,但多數干預在孤獨癥兒童主動發起社交技能方面沒能發揮促進作用。此外,維持期中孤獨癥兒童行為表現會受到家長或教師的影響,需要在他人提示下才能發起社交行為,但目前研究中還未對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明確探究。因此,未來繪本干預研究可在此方面做進一步探索。
2.情緒能力
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5版)》中指出,社會交流障礙是孤獨癥兒童一大核心障礙[12],而孤獨癥兒童情緒問題是導致社會交流障礙的重要原因[13]。兒童情緒能力發展包括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四個方面
[14],孤獨癥兒童在這四個方面均存在問題。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改善情緒識別和情緒理解能力方面[15]。相關研究表明,繪本能有效促進孤獨癥兒童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歸因和共情能力的發展。
(1)情緒識別
情緒識別是與社交技能相關的認知能力。能否準確解讀他人的情緒狀態對個體的社會性發展有著重要影響[16]。研究表明,繪本干預能提高孤獨癥兒童的情緒識別能力。李盼盼通過繪本表演的方式對1名10歲孤獨癥兒童進行了半個月的干預。被試在前測階段很難識別出驚訝、痛苦等情緒,而在干預期和維持期,個案的情緒識別表現均高于基線期且呈現延時效應[17]。但研究還存在諸多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干預內容單薄,干預的情緒類型較為局限,樣本量小,家長參與不足等。雖然國內研究者在孤獨癥兒童情緒識別方面開展了一些干預研究,但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尚無系統的理論體系和經驗,因而需要后續研究進一步探索。
(2)情緒理解
情緒理解影響個體的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18]。孤獨癥兒童面部表情識別能力較弱[19],因而在情緒理解方面存在障礙,表現為在社會交往中被孤立和疏遠他人[20]。而情緒故事繪本干預能有效促進孤獨癥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Fletches通過多重基線實驗設計將情緒特征進行分解[21],借助繪本對3名孤獨癥兒童分別進行個性化的目標情緒干預。結果表明,繪本能有效地提高孤獨癥兒童情緒理解能力,并能泛化到社會情境中。王薇等人也發現了類似的促進作用[22]。他們采用前后測準實驗研究方法,使用客觀的眼動追蹤技術測量1名15歲重度孤獨癥兒童閱讀繪本時的眼動特征,與普通兒童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編制情緒主題繪本(高興、傷心、生氣、害怕4種主題)并設計閱讀方案展開干預。干預后發現,個案對繪本中的主角形象首次注視前時間明顯減少,且注視次數和分配時間增加;對主角表情的關注也明顯上升;表情命名和情境理解測驗得分也顯著高于干預前。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國內對情緒理解的干預主要集中在面部表情的識別上。盡管在上述研究中,研究者借助眼動技術記錄繪本干預對孤獨癥兒童面部表情等情緒信息處理能力有改善作用,避免了以往研究主觀性強的問題,但是研究的內容局限于簡單的情緒面部處理。此外,在情緒理解干預的研究中,繪本的使用缺少創新性與靈活性。
(3)情緒歸因
情緒歸因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個體對他人的情緒體驗以及對使他人產生情緒體驗的情境做出解釋和推斷[23]。它建立在情緒識別和情緒理解能力之上。由于孤獨癥兒童在情緒識別和情緒理解方面均存在障礙,因而其情緒歸因能力較弱。有研究表明,運用情緒主題繪本能提高孤獨癥兒童情緒歸因能力。連福鑫等人通過跨被試多基線實驗探究繪本干預對孤獨癥兒童情緒歸因能力的影響[24]。該研究采用會話交流法對3名有情緒歸因困難的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展開繪本教學。干預后發現,3名被試在高興、悲傷和憤怒方面的情緒歸因準確性明顯提高且具有良好的維持效果。
(4)共情
共情是個體能指認、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體驗的能力[25],包括情緒共情(產生與他人相同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共情(指認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26]。共情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孤獨癥兒童的社交能力[27],而繪本教學可能會提升孤獨癥兒童的共情能力。張曉霞等人采用單一被試倒返實驗設計,以掌握高興、傷心、害怕、生氣4種情緒為教學目標,運用繪本對1名7歲孤獨癥男孩的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兩個方面進行干預[28]。結果發現,繪本教學有效改善了孤獨癥兒童的表情模仿、命名、指認和對他人情緒狀態理解的能力,卻未能表現出良好的維持效應,并且很少主動注意情境中的情緒目標行為。
使用情緒主題繪本能改善孤獨癥兒童的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歸因及共情的能力。但是,從整體上看,繪本在孤獨癥兒童情緒能力方面的干預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單一被試的實驗設計無法證明結論的普遍性;干預過程中使用的面部表情圖片和策略較為單一;缺乏系統的干預程序;干預后的維持效果存疑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孤獨癥兒童個體的差異大,使得進行團體干預的難度增大。此外,孤獨癥兒童普遍在面部表情識別存在障礙,如果使用復雜的情緒理解材料進行干預,對大多數孤獨癥兒童來說可能較為困難。二是情緒自身的特點,情緒受環境影響是復雜多變的,由于環境等不可控客觀因素,增大了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效果泛化的難度。三是可能受家長的影響,家長參與干預的程度、頻率直接影響干預泛化,當主要照料者與研究者的交流不夠,且難以輔助被試完成干預鞏固訓練,直接影響被試干預效果在家庭或社區中的泛化。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孤獨癥兒童情緒的研究大多聚焦其面部表情識別,多數研究采用面部表情圖片作為研究材料。有研究表明,孤獨癥兒童在識別真實人臉面部表情的準確性低于識別電腦合成的人臉或卡通臉,即合成臉或卡通臉比真實臉包含更少的復雜刺激特征,使合成臉面部表情更容易識別[29],從而可能會影響其研究結果。因而,未來研究可從實驗材料選擇角度進行相關探索。
3.語言溝通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語言障礙與孤獨癥共病率較高[30]。孤獨癥個體的語言障礙會使其在社會交往、學業成就及未來發展等方面面臨許多困難[31]。為確定孤獨癥兒童的聯想方式和繪本之間的作用關系,Tabernero等人基于7名孤獨癥學生的案例研究以及反應性研究進行探討,發現繪本可以作為提高其語言溝通技巧的支持工具[32]。除理論研究發展之外,一些實證研究也表明繪本干預有助于孤獨癥兒童語言溝通能力發展。李瑞琴運用生活類繪本閱讀方法,對1名伴有語言發育遲緩的7歲孤獨癥兒童進行了干預。干預結束后發現個案主動表達的能力明顯提高,語言模仿能力也有所增強[33]。另外,個案在特定場合主動說出“你好”和“謝謝”等禮貌用語的次數也逐漸增多。
四、討論
(一)研究總體情況
第一,從研究對象來看,研究被試剔除TD兒童后均為孤獨癥兒童,其中只有3名兒童為高功能孤獨癥。被試的整體年齡跨度集中在3—8歲,這可能是因為整體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學齡前和學齡期的孤獨癥兒童。從現有研究來看,繪本可以應用于不同年齡段的被試當中。從已有的研究被試群體來看,0—3歲的被試數量相對較少,繪本的早期干預研究還比較匱乏。
第二,從干預環境來看,有12項研究是在相對隔離的空教室、個訓室等場景下進行的,僅有3項研究是在貼近自然情境的環境中進行的。當前,有研究者認為,在隔離環境中進行的孤獨癥兒童干預,干預環境脫離現實社會,被試難以將習得的技能遷移到現實社會當中。文獻分析發現,繪本的干預研究大部分是在隔離的環境中進行,這可能與孤獨癥兒童個體差異性較大以及繪本內容的個別化特點使得群組實驗實施的難度增大有關。
第三,從干預手段來看,一方面是對繪本呈現的形式進行改良和創新,許多研究者改良以往的傳統紙質繪本,創新使用具有交互式的電子繪本,或者以繪本劇的形式,幫助孤獨癥兒童沉浸在繪本故事中以改善干預效果。另一方面是將繪本與其他干預策略相結合,如將適當的提示、及時的反饋與強化、結構化教學、會話交流法等策略與繪本結合在一起進行綜合干預,以期達到更理想的干預成效。未來的研究也需要繼續探尋有效的綜合干預方法。
(二)干預目標及效果
首先,從干預目標來看,繪本在干預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能方面的研究最多,這可能是因為社交能力是孤獨癥兒童的核心缺陷,且難以隨年齡的增長而改善。社交障礙往往使得孤獨癥兒童在社會交往、同伴關系以及學業成績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而繪本這一載體在改善孤獨癥兒童的社交技能的干預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其次,繪本在情緒能力方面的研究也相對較多,這可能與孤獨癥兒童難以識別和理解他人情緒,以致影響其社會交流有關。使用情緒主題繪本可以提高孤獨癥兒童在不同情境中識別和理解他人情緒的準確性。再次,語言方面的干預研究中也常常使用繪本,這可能與孤獨癥與語言障礙的共病率較高有關。而繪本在干預孤獨癥兒童語言的實踐研究中,可以提高個案語言理解、語言模仿以及自主表達的能力。
從干預效果來看,繪本干預往往具有較好即時效果,通過梳理分析繪本干預研究,發現社交技能、情緒能力及語言溝通等方面的干預即時效果較好,并且呈現出一定的維持效果。納入的18篇文獻中,有10篇研究報告了維持期數據,多數研究呈現出相對穩定的維持效果,即便存在少數維持效果較差的現象,研究者也進行了充分探討。另外,關于繪本干預泛化效果不理想,僅有1篇研究報告了泛化數據,5篇研究簡單提及預后的泛化效果。這表明后續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研究需要在泛化角度進行進一步拓展。
(三)繪本干預的優勢與局限性
繪本干預的特點在于幫助孤獨癥兒童理解繪本故事的內容,從而促進兒童將在繪本中習得的技能進行泛化,并非簡單的機械記憶。從個別化的角度來看,繪本的豐富和多樣性擴大了干預實施者的選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繪本選擇的靈活性,也為精準地干預孤獨癥兒童某一方面的能力提供了前提條件。
此外,文獻梳理分析過程中也發現,繪本干預中存在的問題是,繪本內容與現實情境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孤獨癥兒童技能習得與泛化。例如,在干預期間使用的繪本,其內容和情境多與學校有關,兒童在接受干預后,若面對的情境是與學校差距較大的家庭或社區環境,便難以出現正確的目標行為。另外,繪本情境的簡單性和現實情境的復雜性也會直接影響干預成效。情緒受環境影響是復雜多變的,而大部分研究選擇的繪本材料主題多以高興、傷心、生氣、害怕這幾種簡單的情緒為主,加之環境不可控的客觀原因,增大了孤獨癥兒童技能遷移的難度。
五、建議與展望
以繪本為載體的干預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該群體的社交技能、情緒能力及語言溝通等方面的發展。但是,國內外對于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研究的成果還不夠豐富,對孤獨癥兒童某一技能的干預研究還不夠深入,加之孤獨癥兒童個體間差異較大,因而得出的結論難免具有局限性,參考價值和推廣性也有待商榷。故基于繪本在孤獨癥兒童干預中的應用成效和不足進行分析和展望,以期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拓寬干預對象范圍,了解被試基本情況
研究者在選擇被試對象時,應擴大被試選擇范圍,如從性別、年齡、障礙程度差異等角度切入。但是,在年齡選取上要注意繪本對于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適切性。若研究對象年齡較大且認知能力較好,那么簡單的繪本閱讀就無法滿足其需求,需要對繪本的使用方式進行創新。另外,還要了解研究被試的各項信息,如家庭環境、被試所在班級的教學情況、興趣和關注點、各項能力水平以及近期接受過的干預訓練,基于此來制訂一套系統的,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為實施精準有效的干預奠定基礎。
(二)擴充干預者類型,加強不同干預成效對比研究
在干預者類型方面,本篇研究引用的18篇文獻中,絕大部分干預執行者是教師或治療師,干預者的類型較為單一。未來在選用干預執行者時,一方面需要研究不同干預者的干預成效及影響因素;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干預者類型間的研究對比,比較不同干預者的干預效果,并對干預期和維持期的數據進行比較,為未來相關研究在選擇干預者類型時提供參考依據。
(三)拓展繪本干預領域,加強繪本干預實證研究
目前,孤獨癥兒童的繪本干預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交技能、情緒能力和語言溝通方面,而繪本干預作為一種新興的干預手段,應嘗試將其應用到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其他領域中。此外,目前國內外關于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的實證研究比較匱乏,研究者還未將繪本的干預體系進行系統化探討。未來的研究可以嘗試從這些角度出發進行研究,以提高繪本干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
(四)科學選擇干預材料,家校合力強化效果
在繪本的選取方面,要考慮被試的基本情況及干預目標來確定繪本的內容和展現形式,以此來保證干預的效果。繪本內容不可過于復雜,情境的選擇也要緊貼目標行為,更要貼合被試的生活實際。另外,在被試的干預階段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如幫助被試鞏固習得技能,在促進親子關系的同時還可強化和泛化干預效果。
(五)關注方法自身缺陷,多元應用干預策略
當前的實證研究已證明繪本干預的成效,但在孤獨癥兒童社交技能干預中發現,因其刻板重復的行為特點,加上繪本教學流程的固定性使干預過程缺乏靈活性,會加劇被試在特定情境中的刻板行為,進而不利于孤獨癥兒童主動發起社交行為。部分研究指出,采用多元的干預方法能夠彌補繪本干預的不足。繪本應與其他干預策略(同伴介入法、強化、提示、錄像示范教學、情境教學等)結合,從而達到理想的干預效果。因此,未來的相關研究在使用繪本時應注意,所設定的干預過程是否會對干預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并嘗試運用多元干預策略來幫助孤獨癥兒童發展主動發起等社交行為,以促進孤獨癥兒童主動性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殿波,鄧猛.繪本應用于特殊教育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6(16):3-8.
[2]鄧猛.讓殘疾兒童在閱讀繪本中快樂成長[J].現代特殊教育(基礎教育研究),2020(15):16-18.
[3]Radley K C,Jenson W R, Clark E,et al.Using a Multimedia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Social Engagement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2014(1) : 22-28.
[4]Bellini S,Peters J K,Benner L,et al.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Social Skill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2007(3):153-162.
[5]曾安敏.社會故事對增進小學自閉癥兒童社會能力之成效研究[D].屏東:屏東教育大學,2010.
[6]王永固,黨昕,張慶,等.社會故事繪本教學改善孤獨癥兒童打招呼和分享行為的干預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8(3):23-30.
[7]張慶.基于社會故事繪本的孤獨癥兒童社交技能干預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6.
[8]呂文娜. 社會故事繪本對自閉癥兒童社會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9]謝虹,沈蘇雯.利用數字化繪本對智障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實踐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基礎教育研究),2018(3):55-56.
[10]靳少舉,潘騫.電子繪本教學對自閉癥兒童社交技能的干預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0(10):109-113.
[11]馬云麗. 動態繪本教學對自閉癥兒童社交技能的干預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21.
[12]鄒小兵,鄧紅珠.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分類手冊第5版“孤獨癥譜系障礙診斷標準”解讀[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8):561-563.
[13][20]Raouzaiou A, loannou S, Karpouzis K, et al. An Intelligent Scheme for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2003(14),1109-1116.
[14]黎安林.兒童情緒能力研究現狀及啟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Z1):72-74.
[15]Frith U, Morton J, Leslie A M. The Cognitive Basis of a Biological Disorder: Autism [J]. Trends in Neurosciences,1991(10), 433-438.
[16]Wagner J B, Hirsch S B, Vogel-Farley V K, et al.Eye-Tracking, Autonom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Emotional Face Processing in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3 (1):188-199.
[17]李盼盼. 繪本治療提高自閉癥兒童情緒識別能力的干預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1.
[18]陳英和,崔艷麗,王雨晴.幼兒心理理論與情緒理解發展及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3),527-532.
[19]劉樂元,張孟地,陳靚影,等.融入阿凡達技術的孤獨癥兒童面部表情識別干預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 2017(9),35-42.
[21]Fletcher J M. Teaching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Responsiveness Through Picture Books With Children With Autism[D]. Salt Lake: The University of Utah,2021.
[22]王薇,徐知宇,李永鑫,等.情緒主題繪本閱讀對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情緒理解障礙的干預效果[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9(5):566-572.
[23]顧海根,李正云,李伯黍.行為動機與結果的匹配關系對兒童道德情緒歸因的影響[J].心理科學,1992(3):10-14.
[24]連福鑫,郭昱.情緒主題繪本教學改善高功能自閉癥兒童情緒歸因能力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9(10):52-61.
[25]Decety J, Moriguchi Y. The Empathic Brain and Its Dysfunction in Psychiatric Popu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on Across Different Clinical Conditions[J].Biopsychosocial Medicine, 2007(1):22.
[26]FeshbachD N. Empathy in Chilldren:Som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s[J].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75(2):25-30.
[27]韋淑亭,陳順森,袁長亮,等.自閉癥兒童的面部表情模仿特點[C]∥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北京:中國會議,2012:150.
[28]張曉霞,齊艷,向友余.繪本教學提升自閉癥兒童共情能力的個案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9(8):1-8.
[29]Rosset D B, Rondan C, Da Fonseca D,et al. Typical Emotion Processing for Cartoon But Not for Real Faces in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8(5), 919-925.
[30]劉潔,徐勝.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和特殊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語言差異研究述評[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1(2):47-52.
[31]段玄鋒,鄭月霞.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表現及訓練方法綜述[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5(4):41-45.
[32]Tabernero R, Calvo V.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Picture Books: Extending the Reading Experiences of Autistic Learners of Primary Age[J]. Literacy, 2020(1):11-17.
[33]李瑞琴.基于生活類繪本閱讀提高自閉癥兒童語言溝通能力的個案研究[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8(11):41-44.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of Picture Book Intervention forChildren With Autism
GUO Lixin GUO Qiang CAO Shuqin
(College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0 )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rdinary children, children with autism have impair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 emotion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Empir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icture book interven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kills, emotional ability,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Based on a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picture book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the past deca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o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 intervention environment, intervention goals, intervention means and intervention results,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ubsequent relevant studies.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autism; picture books; intervention
(特約編校 琚四化)
* “浙江師范大學2021年校青年博士專項”(ZZ323205020520013083)。
** 郭麗欣,本科;研究方向:孤獨癥兒童繪本干預。E-mail:3393321300@qq.com。
*** 通訊作者:郭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孤獨癥兒童語言評估與康復。 E-mail:9483687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