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頒布“雙減”政策后,教育領域中掀起了新一輪改革浪潮.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重構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方法等,以推動政策的順利落地.文章以此為背景,研究“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通過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達到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這一目的的方法.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同時是艱巨的.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秉持著“全過程貫穿”的原則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采取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立足實際生活分析數學知識、聯系實際生活拓展教學內容、對課堂提問進行生活化處理、設計生活化數學作業的策略,促進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數學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理念;“雙減”;小學數學;教學
引 言
“雙減”政策從表面上看是減輕學生負擔,其實質是向課堂要質量,要求教師精簡教學內容、目標,去繁從簡.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要“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并詳細闡述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即用數學的眼光、思維、語言去觀察、思考、表達現實世界.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以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為導向,積極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但縱觀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情況,生活化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功效,也有部分教師雖然有這方面的意識但是在生活化教學上淺嘗輒止,并未真正發揮出生活化教學的功能與優勢.故此,筆者就如何基于生活化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推動“雙減”政策貫徹落實闡述幾點拙見.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必要性
“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減負提質”,要求教師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為導向精簡教學內容,而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優化處理等必須建立在教學目標的科學設置之上.這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處理教學目標,使其精簡化、優質化.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強調了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而數學核心素養就是學生通過數學課程學習獲得的使自己能夠更好融入社會、適應社會、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與品質等,其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由此可見,不論是從“雙減”視角出發,還是從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視角出發,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都是必需的,這是貫徹落實“雙減”政策、促進課程教學目標達成的必由之路.
(二)重要性
第一,教材上的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尤其是公式、概念等,不僅抽象,而且概括性較強,因此認知水平有限且思維尚未發展成熟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學習負擔重.教師如果在講解的過程中適當地引入生活元素,如再現生活場景、運用生活資源等,可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知識內容,而且會獲得親切感、熟悉感.這樣一來,就實現了既輕松又高效的學習,滿足“雙減”政策“減負提質”的需求.
第二,在生活化教學理念下組織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借助熟悉的生活元素學習數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遷移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這不僅可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進一步激發其求知欲,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以及遷移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等.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滲透策略
(一)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聽課興趣
導入新課是課堂上最開始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但經常被教師“邊緣化”處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是一個心智不夠成熟、活潑好動的群體,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即使課堂已經開始,部分學生還尚未調整好狀態.比如,匆匆忙忙拿出課本、和同桌仍然在說著課間未說完的話或者做著未做完的事等,這就是常見的“課前亂現象”.要想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教師首先要創造一個好的開端,這就需要正視課前導入環節的這些問題并進行逐一解決.教師設計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十分重要,一方面可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這樣可以保障后續的高效學習,另一方面可讓學生知道接下來要學習什么內容,有效激發其求知欲,以此點燃學生主動、積極探索的熱情,這樣可以讓數學教學事半功倍.而以創設生活化情境的方式導入新課是一個有效的措施,這是因為生活化情境對學生而言親切又熟悉,可以消除他們對新知識的畏懼心理,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的方式導入新課,以達到“減負提質”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講解“圓柱的體積”一課時,教師可以拿出兩杯飲料,一杯裝滿橙汁,杯子是圓柱,高但是很細,而另一杯裝滿可樂,杯子也是圓柱,矮但是很粗.結合這兩杯飲料,教師可對學生說:“同學們,現在這里有兩杯飲料,其中一杯是橙汁,另一杯是可樂,假如讓你從中選出最多的一杯飲料,你能選出來嗎?”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讓學生嘗試用圓柱體積公式去計算杯子的容量.但很多學生還未學過這個知識,所以并不知道怎么選,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一來,教師就實現了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充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促使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對圓柱體積公式的探究活動中.
(二)立足實際生活分析數學知識,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除了在課堂導入環節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以外,教師在數學課堂授課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學概念、公式等知識,以突破教學重難點.一系列的教學結果表明,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時創設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生理解新知識的難度,從而達到在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同時提高其學習質量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迎合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簡言之,要盡可能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促進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融合.比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動、活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擺一擺、數一數、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帶領學生去感悟,去體驗,知行合一.這樣不僅可以順利達到預期效果,還可以寓教于樂,點燃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解“克與千克”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雞蛋、蘋果、柚子等物品,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稱量.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清楚且深刻地認識到50g的物品大概是多重,1kg的物品大概是多重.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一個實驗,拿出1kg的砝碼,同時給出大米、黃豆等食物,讓學生左手拿著1kg的砝碼,右手去掂量大米或者黃豆,通過反復增加、減少的方式使兩邊平衡,然后稱出1kg的大米或黃豆,并讓學生比較一下誰掂量出來的大米、黃豆最準確.這樣的生活化情境使數學課堂充滿樂趣,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質量單位的認識,而且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數感、量感等核心素養.
(三)聯系實際生活拓展教學內容,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通常局限于教材,甚至有的教師完全照本宣科,教材上有什么就講什么,或者考試中考什么就講什么,對于其他方面的內容很少去拓展、延伸.然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僅僅依靠教材上有限的數學知識是不夠的,教材是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重要參考,但并非唯一的載體.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學習,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上的內容.因此,在“雙減”背景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立足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創造”,引入更多具有說服力、趣味性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以此增強學生的數學情感體驗.一方面,教師可通過熟悉的生活素材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并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處理現實問題,從而具備較強的遷移應用能力.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時、分、秒”的知識時,可以精簡課本上的內容,將學生的每日生活與作息情況作為研究對象,如問學生每天早晨幾點起床、幾點吃飯,晚上幾點吃飯、幾點上床睡覺等.接著,教師以學生提供的這些時間為生成性資源,將其納入教學內容,作為教材知識的補充.教師以學生的生活作息為研究對象,帶領他們認識時、分、秒,不僅可使學生更加感興趣,而且可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輕松,這可滿足“雙減”政策的“減負提質”需求.又如,在講解“圓周率”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給學生拓展講解這個數學概念背后的勵志故事,即祖沖之在落后、艱苦的環境下廢寢忘食計算出圓周率,同時表揚班上有像祖沖之這種孜孜不倦、刻苦鉆研精神的學生,以此提升教學內容的感染力,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促進其數學水平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四)對課堂提問進行生活化處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且教師用來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自查自糾、查缺補漏,知道自己有哪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彌補.但是在傳統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較“官方”甚至具有抽象性,學生不僅回答積極性不高,而且容易產生抵觸、畏懼等負面情緒.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教師應秉持著“全過程貫穿”的原則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即對課堂提問進行生活化處理,運用貼近實際生活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檢測其知識掌握情況.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軸對稱”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圖片,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變化多樣的京劇臉譜、可愛的電腦鼠標、宏偉的天安門城樓等,然后問學生其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如今很多學生對汽車品牌比較熟悉,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臺在黑板上畫出自己認識且是軸對稱圖形的車標,如奔馳、奧迪、大眾等的標志.這樣的課堂提問相較于直接拋出生硬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自覺地思考并回答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的logo,如中國農業銀行、麥當勞、中國銀行等,然后讓學生模仿這些logo給自己所在的班級設計一個班徽,要求圖案是軸對稱圖形.這樣的課堂提問既檢驗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在無形中引導學生遷移應用數學知識,培養了其幾何直觀、應用意識等核心素養.
(五)設計生活化數學作業,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
“雙減”政策的核心之一是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因此教師要想貫徹落實“雙減”政策,需要對作業進行優化處理,而設計生活化作業是優化措施之一.究其根源,一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作業更受學生的喜愛,可以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二是生活化作業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應用意識等.因此,教師在“雙減”背景下應對數學作業尤其是課后作業進行生活化處理,以此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促進課程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并推動“雙減”政策貫徹落實.
例如,在講解“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任意選擇一件事物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數據統計并繪制出條形統計圖,如“同學出生日期的月份(1~12月份)”“同學最喜歡吃的早餐(牛奶、豆漿、粥)”“同學的身高與體重”“家中連續六個月使用的水電情況”等.教師可要求學生以這些生活事物為對象,統計數據結果,經整理后繪制成條形統計圖.這樣的數學課后作業具有很強的生活性.教師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可使學生在做這類作業的過程中充分感知數學的實用性、工具性,從而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做這類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運用數學知識的樂趣,從而提升應用意識、數據觀念、數據意識等核心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師將這一教學思想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推動教學創新、改革,有助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實現學生輕松、高效學習,實現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組織者,教師要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并基于這一教學模式構建更加科學的教學體系,推動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從而給學生創造一個更加輕松的學習環境,在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以及落實“雙減”政策上實現更大程度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海萬寶.淺談生活化教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創新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8):52-54.
[2]趙曉英.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推進:評《小學數學+生活融合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3(7):143.
[3]王海健.從生活中探尋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落實[J].名師在線,2023(19):68-70.
[4]孫曉妍.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06):108-109.
[5]郭文文.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15):179-181.
[6]張葆莉.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山西教育(教學),2023(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