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持續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關注學生技能與素養的雙重提升.小學數學作為基礎科目之一,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科目.教師應當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角度入手,注重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基于此,文章從不同角度詳細闡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創新意識;小學數學教育;培養策略
引 言
數學科目本身有著邏輯性、抽象性等特點,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隨著年級不斷升高,學生也會感受到數學知識難度不斷加深,廣度不斷加大.因此,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可讓學生完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為將來自主學習奠定基礎.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從日常教學的點點滴滴改善教學模式,優化學生學習方式,真正為學生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有效互動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離不開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互動,教師可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阻礙,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借助互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分析知識,全面感受知識,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現階段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構建課堂活動時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他們只關注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沒有給學生留足夠的討論時間和思考時間,即使提出問題,也沒有耐心引導學生完善問題的答案,而是急不可待地告訴學生正確結果.如此一來,學生便會漸漸降低課堂學習以及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意識更無從談起.
(二)課堂上合作學習無法有效開展
學會合作是當今社會要求人才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學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時,教師也可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通過為學生設計開放性、多元性、探究性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集思廣益,達到博采眾長.但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對合作學習模式并不完全了解,認為讓學生簡單組隊,共同回答教師的問題即可,也沒有為學生搭建學習橋梁,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如此一來,學生只能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淺層解讀,并沒有從多個角度感受知識之間的聯系,無法真正形成創新意識.另外,一些小學生由于剛剛接觸合作學習,對于該學習模式無法完全適應,此時教師若不給予關注和指導,就會導致學生在合作中無法發揮自身優勢,這樣課堂教學效果必然受到影響.
(三)依舊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
在以應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數學探索,而這種缺乏實踐的經驗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的了解僅限于課本和考試,而不是生活中的應用和創新.在過度強調考試成績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會生出對犯錯誤的恐懼,他們可能因為害怕出現某一錯誤而受到批評或失去分數就避免嘗試新方法或策略,這會極大地限制他們創新潛力的挖掘.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很少聽到關于“創新”的討論或受到鼓勵,認為數學只有固定的規則和公式,而不是可以進行探索和創新的領域,這種誤解必然導致學生對創新失去信心和興趣.
(四)未能遵循生本理念的相關要求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何種能力,教師都要始終遵循生本理念的相關要求.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表現的能力各有差異,這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年齡特征各不相同.教師應當立足因材施教的理念要求,開展個性化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最近發展區內有效提升,進而培養創新意識.但由于一些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只關注表現積極的或成績優異的學生,沒有為學困生或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提供更多幫助,因此導致班級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這樣一來,不管學習較快還是學習較慢的學生,都無法有效鍛煉數學思維,無法提升創新意識.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意義
(一)有助于發展學生獨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是為了讓學生產生新的想法或解決方法,更重要的是鍛煉學生深度思考、質疑和自主決策的能力.創新始于對現有知識和方法的質疑,當學生被鼓勵創新時會不斷思考“這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嗎”或“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這種質疑態度是批判性思考的核心.擁有創新意識的學生會不滿足于現有答案,而是勇于探索其他可能性.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會了解到,許多問題并沒有唯一的答案,而是存在多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在培養創新意識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做出決策,選擇認為最適合的方法或策略,該種實踐方式有助于學生建立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基于自己的判斷而非他人的意見來做決策.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
培養創新意識需要學生自主尋找資源,學習新的概念和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如何獨立學習,如何設定學習目標,如何尋找和評估信息,為將來的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學生在創新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失敗,若學生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調整策略,再次嘗試時,就會形成面對挑戰和困難時不放棄、持續學習的態度.慢慢地,學生也會逐漸超越學科的界限,尋找跨學科知識的聯系和解決方案,而這種跨學科的思維和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整體連接的視角.在培養創新意識的過程中,學生會將問題和困難看作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障礙,這種成長型思維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會使學生對新的挑戰和機會保持開放的心態.
(三)有助于鍛煉學生思維敏捷性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雖然在年齡和心理特征上有一些共同之處,但也有著獨具自身特點的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班級整體學生的學習過程,還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差異,在此基礎之上合理優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科學性的評價以及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并不是讓學生過于標新立異,而是讓學生求同存異.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何,學習過程如何,學習方式如何,教師都要以賞識性和鼓勵性引導為主.哪怕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教師都要及時給予鼓勵,這樣才能讓學生勇于探究更多知識,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教師應借助各種變式訓練、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鍛煉思維敏捷性,使學生善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解決方法,進而強化創新能力.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措施
(一)有效借助遷移規律,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要在知識遷移中達到創新.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當善于借助遷移規律.遷移是指將已學的知識或掌握的技能遷移到全新的情境中,使學生產生新的思維,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借助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遷移有兩種情況.第一,知識遷移.這種遷移通常用在講授新知識時,教師借助舊知識引發學生進行全新的思考,進而導入新知識,這樣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規律.第二,學法遷移.傳統灌輸式的講解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在當下,教師要善于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學習,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從傳統學法過渡到新型學法的必經之路.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時,該部分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口算和筆算的乘法算理,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和類推能力.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為學生列舉簡單算式,讓學生練習口算反應能力,如40×3,60+50,80×4等,這一過程可有效喚醒學生之前的記憶,并讓學生在良好的心態下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接著,教師為學生展示操場上樹木的排列情況:每列十棵,共有十列.請問操場上一共有多少棵樹?學生會快速說出答案.教師可讓學生至少用兩種方式說出計算過程,而這一過程也能讓學生復習乘法知識的基本規律.接著,教師將列豎式的方法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需要注意什么,三位數乘一位數需要如何計算等,以誘發學生產生新思維,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大膽創新.
(二)積極開展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的關鍵渠道.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要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創新.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有些教師只關注課堂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關注實踐活動的組織,甚至有一部分教師認為課堂時間有限,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本著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知識的形成、探索和應用中,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實踐活動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合理開展,如組織課堂上的實踐活動,課余時間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以及師生共同進行的課外實踐活動.只有豐富實踐活動形式,學生才有可能在新環境中產生創新意識.
以“觀察物體”為例,在為學生講解該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借助實踐活動,提前準備好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體,然后邀請一名學生走向講臺,隨機將正方體拼接成不同的立體圖形,然后邀請若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一立體圖形,并在黑板上畫出觀察結果.這一活動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擺成形狀不規則的各種圖形,并一同觀察,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力,還能在無形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重視鼓勵學生質疑,促使學生形成創新意識
常言道:“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若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疑問,教師要抓住這一教育時機,引發學生深入學習和全面思考,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時也要如此.學生若在課堂上發現不懂的問題要及時提出,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或與他人進行交流,找到問題的解答方法.這樣學生既能找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之處,也能借鑒他人優秀的學習方法.教師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望,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和探究性的問題,并加大難度,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與教師進行比賽,如此一來更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促使學生不斷形成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可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生活例題:小紅和爸爸去玩具店購物,已知毛絨玩具70元,遙控飛機38元,小紅想買三套送給其他小朋友,請問一共需要多少元?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寫出答案,如70×3+38×3或者(70+38)×3,還有一些學生直接用加法列出算式:70+70+70+38+38+38.教師可以將這三種方法共同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三個算式的聯系和區別,然后教師為學生列出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的過程,并讓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符合這一規律?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驗證這一規律,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創新意識.
(四)有效構建問題情境,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一些教師只將重點放在學生的習題操練中,這種做法雖然短時間內對學生的做題能力和成績提升有一定的幫助,但從長遠角度來講,并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且學生也難以了解數學學習與日常生活、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問題情境可以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也可以借助故事等形式提出,以此引導學生借助問題產生合理聯想,進而形成創新意識.
例如,在講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為學生展示超市商品的價格,如黃瓜3.5元一斤,大豆4.8元一斤,面包10.5元一個等,然后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商品的價格.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試著讀出小數.接著,教師再為學生講解小數的具體概念和組成部分,并要求學生正確讀出小數,培養數感.隨后,教師提出問題:用5,4,8和小數點能組成多少個小數?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比賽的形式練習,比比看誰最先寫出全部的小數.當學生寫完答案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過程.由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可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
結 語
綜上所述,成長在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當意識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性,其次要積極借助集體教研、備課等多種形式,提高自身的執教能力和職業素養,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滲透在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夢嬌.學生創新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3(6):82-84.
[2]孫發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智力,2023(13):1-4.
[3]梁麗麗.淺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J].考試周刊,2021(A2):67-69.
[4]張繼業.學生創新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68):88-90.
[5]索超.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讀寫算,2021(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