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演變和學生學習需求的多樣化,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亟待改革.在這種背景下,采用“慢處理”策略的數學教學成為教師關注的一個熱點.文章研究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關鍵節點的“慢處理”策略,包括新概念導入,耐心引導;重難點問題,細化步驟;舊知識復習,多次實踐;易錯點總結,個別指導;以期為學生提供更多時間和機會進行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關鍵節點;慢處理
近年來,人們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與改革日益關注.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關鍵節點的深入教學,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情緒,對知識點掌握得較為薄弱.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對關鍵節點進行“慢處理”,可使學生深入學習,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豐富但個性化不足
目前,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包括游戲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案例教學等.這些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互動效果,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然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盡管教師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一些學生對某些難點知識掌握得非常快,而一些學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掌握同樣的知識點.因此,教師需要增加對學生的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設計更加個性化的教學模式.
(二)涉及重難點知識但重視度不足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的講解有些“平鋪直敘”,導致重難點知識往往被淹沒在普通知識點中,辨識度不高.實際上,重難點知識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關鍵.如果教師不能夠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深入分析和講解,那么會使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安排,兼顧基礎知識和重難點知識,并對每個知識點進行深入講解,使學生對知識點有更深入的理解,奠定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
(三)存在具體評價但反思性不足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是衡量其數學水平的主要標準.因此,學生通常會注重應試技巧,而不會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探究.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制訂符合學生學情的評價標準.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和能力進行個性化評價,創造性地采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以檢驗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使學生及時查缺補漏.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能使學生積極反思.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關鍵節點的“慢處理”設計思路
所謂“慢處理”設計,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涉及重要知識點的時候,教師有意識地調整節奏,減緩教學速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深入思考.
在新知識講授階段,教師可以放慢速度,利用較多的時間,通過講解案例、創設情境等方式,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并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思考.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究欲望,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掌握知識.而在“重難點”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重要的數學問題或難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來理解相關知識點.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而在非重要階段,教師可以適當加快講解速度(如圖1所示).若在此過程中,教師發現課時長度不足以支撐一節課的講解時,則應該有所取舍,依然以“新知識”和“重難點”為主,略講或棄講不太重要的部分.
關鍵節點的“慢處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重要知識.教師應該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同時,教師應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關鍵節點的“慢處理”策略
(一)新概念導入,耐心引導
教師在講授新概念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進行理解,特別是對那些抽象、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而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某一概念,教師一方面需要傳授基本知識和理論,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實踐操作.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新概念,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新概念,需要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師在引導學生針對某一概念進行深入探討之前,需要引導學生回顧基礎知識,激發學生思考.比如,在學習面積和體積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復習各種幾何圖形的屬性來為后續的探究打下基礎.此外,教師可嘗試提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如“你覺得什么是面積”“在什么情況下,面積或體積會發生變化”等.教師在激起學生探究欲望后,可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實踐操作,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數學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示、引導和糾正學生的實踐操作,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相關知識點.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思考.學生的自主思考對深入理解知識點的本質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一些與面積和體積有關的游戲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可以嘗試提出幾個開放性的問題,如“你認為什么因素會影響物體的體積”“如果你是一名設計師,你會怎樣設計一個面積與體積都很大的建筑物”等,并耐心引導,使學生積極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
總之,新概念導入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進行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不要急于推進課程進度,而應在新概念導入環節耐心引導,使學生將基礎打牢.
(二)重難點問題,細化步驟
“慢處理”策略適用于處理復雜的數學問題.在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學生容易出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拆解問題并逐步引導學生完成每個步驟是至關重要的.
學生在面對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常常會感到困惑和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慢處理”的方法,將問題分解成更小、更簡單的子步驟,引導學生逐步解決這些子步驟,最終得到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理解問題的要求和限制條件,因此他們應該仔細閱讀題目,確保對問題有整體的理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題目的關鍵詞和關鍵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學生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可思考如下問題,“這個問題需要使用哪些數學方法或公式來解決”“我需要解決哪些子問題才能得到最終答案”,從而建立解題框架,為后續的解題過程奠定基礎.然后,學生需要將整個解題過程拆解成多個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問題拆解成更小、更簡單的子步驟.這些子步驟應該是有序的,學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逐個進行解決.通過拆解問題,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問題的結構,確定解題思路.在拆解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強調每個子步驟的重要性和意義.教師可以提供例子或實際應用場景來說明每個子步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每個子步驟的意義,減少出錯的可能性.最后,教師可以提供適當的類似題目讓學生進行實踐,復習所學的解題方法,以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和效率.在“新概念導入”的基礎上,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因此其在解決重難點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地“抽絲剝繭”,不僅是對問題的深入理解,還是對基礎知識的回顧和強化.教師只有在這些關鍵階段做到“慢”,讓學生不掉隊,才能保證班級整體數學水平的提升.
(三)舊知識復習,多次實踐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需要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情況.這時,教師需要慢下來,牢記“關聯知識即為重點知識”,從而重復講解有關知識點.
針對需要復習的知識點,教師應梳理出關鍵概念、公式或規則,并通過具體例題進行演示.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有關的規律和特點,增強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為了確保學生真正掌握了這些舊知識,教師需要進行多次實踐和練習,可以設計一系列的練習題目,包括基礎習題和拓展習題,并逐漸增加難度.同時,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解題方法和思考路徑,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資源,如教輔書、電子課件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材料進行獨立學習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輔助,幫助學生克服遇到的困難,及時改正錯誤.
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錯題分析,引導學生發現出現錯誤的原因,從而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解題方法和思路,促進學生共同進步.總之,通過舊知識的復習和多次實踐,學生可以鞏固以前學過的知識點,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為后續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數學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舊知識的復習和多次實踐,幫助學生夯實數學基礎,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易錯點總結,個別指導
“慢處理”錯題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仔細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并找出改正的方法.當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出現錯誤時,教師應采用“慢處理”策略,逐步引導學生進行錯誤分析,以提高他們的問題識別和解決能力.
首先,教師應與學生一起仔細地核對答案,這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犯錯的具體地方,并從正確答案中找出差異之處.通過比較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學生可以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然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出現錯誤的原因,例如理解不深刻、計算錯誤、漏寫等.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深入思考他們出錯的具體原因,如“你是否理解了問題的要求”“你在計算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特定的細節”“你是否檢查了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實際情況”等.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可以逐漸意識到他們出錯的根本原因.最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案.通過教師給出的正確答案和解決方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問題的解決過程.教師還可以整理每個知識點的易錯處(如表1所示),并讓學生一一對應,從而發現自己在哪些易錯處中容易犯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慢”,這是因為改錯的目的不是完成任務,而是彌補不足.
結 語
“慢處理”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通過“慢處理”策略的運用,教師能夠個性化地指導學生學習,針對性地解決他們的問題和困惑,提高學習效果.“慢處理”策略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也需要教師不斷反思和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慢處理”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和效果評估,以優化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定武.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準確性和速度[J].新課程,2022(38):177-179.
[2]許旭霞.“節點”與“結點”:探索“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點[J].名師在線,2022(1):29-30.
[3]宋國良.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科幻畫報,2021(12):49-50.
[4]朱婷婷.適性引領:小學數學關鍵節點教學評價的核心元素[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