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媛媛
摘要: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其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基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知識化講解、教條化考核、忽視誦讀等問題,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同時采取多種講授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引導學生把握詩詞意境、深入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積極開展誦讀活動,讓學生深度體會作者通過古詩詞傳遞的情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預習;意境;情感;誦讀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8-0113-04
古詩詞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語言精練、韻律優(yōu)美、意象豐富、情感飽滿,是中華文化最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閱讀和鑒賞古詩詞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一直以來,古詩詞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古詩詞表達的深層內涵,體會作者在古詩詞中傳遞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古詩詞鑒賞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與小學階段相比,初中階段古詩詞的學習難度明顯提升,對此,教師要積極豐富古詩詞教學形式,不斷提升古詩詞教學質量。本文在分析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重點探究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的策略。
1.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古詩詞的語言極其凝練,幾十個字里常常包含著作者濃厚的情感,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因此,在品析古詩詞時,學生要動腦思考,用心揣摩,深入挖掘,這樣才能領悟古詩詞傳遞的深刻內涵。古詩詞的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想象力的過程,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過程,有利于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靈活度。
2.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的精髓和瑰寶。從遠古歌謠的“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到《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從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都閃爍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光輝。古詩詞的美分為韻律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多為律詩,講究平仄、對仗、音韻,學生可在朗讀中感受其朗朗上口的特點,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音韻優(yōu)美?!霸娧灾?,歌詠言”,通常詩歌都寄托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傳遞著詩人樂觀積極的思想情感。在創(chuàng)作中,古詩詞作者通常會借助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以月亮代表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或離愁別緒,以楊柳寄托依依惜別之情,“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寫的峨眉山秋景意境清新、幽深,帶給人美的感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達了新事物一定會取代舊事物的哲理,給人以深刻啟迪。由此可見,古詩詞教學可帶給學生美的感受,讓學生學會在文字中挖掘美,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3.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語言本身是一門藝術,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強化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運用能力。另外,古詩詞涉及人生哲理、價值取向、社會交際、行為準則等多方面內容,因此,古詩詞教學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4.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作為學生,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學習、鑒賞古詩詞,學生可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了解中華民族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加深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自信。例如,學生可通過挖掘《詩經》中的文化內涵,感知古詩詞的源頭所表達出來的音韻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通過學習《望岳》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體會古代文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豁達胸懷和勇于攀登的雄心壯志,通過學習《木蘭辭》感悟到木蘭代父從軍的濃厚親情以及不畏生死、保家衛(wèi)國的家國情懷。詩詞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在今天仍然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因此,教師要加大古詩詞的教學力度,將詩詞之美呈現給學生,以此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1.知識化的講解
古詩詞蘊含著詩人獨特的情感,傳遞著深厚的意境,具有豐富的內涵。這就要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體會、感受詩詞傳遞的意境,理解其中的含義,分析背后蘊含的情感,以此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分析鑒賞能力。但部分教師偏重于講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年代等背景知識,以“填鴨式”教學照本宣科,要求學生機械地背誦古詩詞的翻譯。缺乏情感引導的教學過程無法讓學生發(fā)現古詩詞語言的美,枯燥乏味的古詩詞教學形式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很顯然,這不利于古詩詞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
2.教條化的考核
古詩詞的教學重點在于鑒賞,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但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對古詩詞的考核局限于名句默寫,在分析作者情感時也往往與考試題型相結合,只注重解題思路的講解,要求學生正確無誤地默寫出詩句,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另外,有的教師以自身為課堂主體,教學形式單一。基于這種教條化的考核方式、教學方式,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古詩詞,就會失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動力。古詩詞在中考試卷上的分值很少,遠比不上閱讀和作文,因此,部分教師、學生也不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學習,這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的提升。
3.忽視古詩詞的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古詩詞學習效果與誦讀的關系。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方式。在學習中,學生通過誦讀古詩詞可以深層次把握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想法,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交流。但部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常常忽略“讀”的環(huán)節(jié),一味地要求學生背誦,導致學生出現只會背誦,而不知其義的情況。這樣,學生就不能體會到古詩詞表達的重點及傳遞的深層情感,甚至失去古詩詞學習積極性。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古詩詞學習充滿興趣,并在學習中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含義,體會其傳遞出來的韻味。這樣不僅能提升語文教學效果,還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增加學生的文學底蘊。
1.重視課前預習,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
了解古詩詞的背景是學好古詩詞的基礎。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只有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傳遞的情感、蘊含的哲理。每首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里都體現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包含著作者深邃的情感。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在講解前引導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充分了解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學習思路和方法,初步感受古詩詞的意境。對于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語文教師可以課前預習的方法,讓學生獨立查找相關資料,了解相關內容,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泊秦淮》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在課下收集與作者有關的資料。這樣,學生就可全面細致地感受那個時代獨有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特點,在接下來的古詩詞學習中形成深刻的領悟和體驗?!恫辞鼗础返淖髡叨拍撂幵谌諠u衰落的晚唐,那時社會動蕩、邊患頻繁,晚唐統(tǒng)治者卻置國家安危于不顧,沉迷于花天酒地中,用紙醉金迷的生活填補空虛的靈魂。秦淮河畔的情景觸動了作者的情感,于是作者將萬千感慨付于筆端,寫下這首七言絕句《泊秦淮》。通過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可在心中產生探索的欲望和興趣,并能在學習中深刻、透徹理解詩歌內容。再如,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戰(zhàn)亂連連的時代背景。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息,國家經濟衰弱,百姓生活異常艱難。作者杜甫也窮困潦倒,四處求告親友,才蓋起一座像樣的茅屋,有一個棲身的地方。但一場大風過后,屋頂的茅草都被卷走了,家人因此遭受雨淋之苦。在茫茫黑夜中,杜甫心中百感交集,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歌也是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生通過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蘊含的深刻含義,體會到作者蘊藏在詩歌中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2.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多樣形式講授
古詩詞是前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但其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其中的一些文字和語言對于學生來說,晦澀難懂,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喪失古詩詞學習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而在傳統(tǒng)古詩詞課堂上,部分教師通常采取“填鴨式”教學,對于古詩詞首先翻譯,隨即整理和講授其中的思想情感。這種模板化的教學模式容易固化學生的思維,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套路化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還會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古詩詞。很顯然,這種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還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和動力?;谛抡n改的教學要求,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方法上要有所創(chuàng)新、突破。在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圖片、音樂、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教師可以音樂進行導入,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讓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感受詩詞的情感變化,體會作者在詩詞中傳遞的深刻含義和情感,感受作者因坎坷的仕途而產生的矛盾、惆悵心理,以及在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之后的灑脫和曠達。借助音樂,學生還可更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產生更強烈的學習興趣。另外,情景渲染也是一種有效的古詩詞教學方式。例如,在講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在教學中以圖片的形式展現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景象,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秋郊夕陽圖。教師還可配上符合氛圍的音樂,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更深刻地體會詩人漂泊在外的思鄉(xiāng)情緒??梢?,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并調動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積極性。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自主查找資料,或共同翻譯并鑒賞古詩。對于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古詩詞,教師還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讓學生與古詩詞產生情感共鳴,如古詩詞《石壕吏》《賣炭翁》《木蘭詩》等。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詞朗誦比賽活動,以豐富的古詩詞教學形式和內容,全面提升古詩詞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3.把握詩詞意境,深入品味語言
古詩詞的語言極其凝練,作者非常講究“煉字”,通過反復琢磨,找出最符合、最貼切的詞語來展現當下的事物,表達當時的情感,從而使古詩詞的情感表達更準確。對此,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古人煉字之美,深入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特點。例如,在講解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教師可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進行重點講解,“直”寫出大漠烽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既有蒼茫之感,又有溫暖之感。這兩個字不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大漠孤煙的景象,還表達了作者將孤寂寄托于蒼茫大漠之中的感受。對于《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爭”和“啄”字,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內涵,“爭”字不僅表現出“早鶯”的多,還表明春光的稀有、珍貴,而“啄”字則形象地表現了春天中小燕子忙碌的身影,體現出燕子的活潑、可愛,生動展現了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
在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還要注重把握詩眼。詩眼凝聚著整首詩的情感,是詩詞的精髓,更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學生只有抓住一首詩的詩眼,才能深刻把握詩詞的意境。例如,“見”字就是陶淵明《飲酒》中“悠然見南山”的詩眼。對此,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思考“見”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學生經過思考,認為“見”是無意的,詩人借此表達悠然自得的情態(tài),展現自然率真的意境??梢姡ㄟ^分析詩眼,學生可進一步領略古詩詞的藝術魅力,理解古詩詞的主旨。
4.誦讀成韻,體會作者情感
古詩詞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理解程度息息相關。而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古詩詞的意蘊美、韻律美,理解其中的含義,欣賞其中的意境,在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形成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可在古詩詞教學中積極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和水平,讓學生在讀得準確的基礎上讀出情感、讀出氣勢。
讀得準確的基礎是發(fā)音正確。對于古詩詞中的生僻字,教師應重點講解,糾正學生的讀音,同時引導學生把握古詩詞的節(jié)奏,讀懂詩詞,從而更準確地理解古詩詞傳遞的情感。對于讀出情感的要求,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以合適的情感和語氣朗讀出來。例如,在講解《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時,教師可首先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劉禹錫被貶后應召回京,在路過揚州時偶遇同樣被貶官的白居易。在吃飯時,白居易為劉禹錫作了一首詩歌,名為《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以表達對劉禹錫的同情以及對世俗的不滿。為回贈白居易,劉禹錫便作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鞍蜕匠鄾龅兀陾壷蒙?。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表達的是詩人被貶后內心的酸楚和痛苦,“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則一改傷感低沉的基調,勸慰友人不要消沉,表現出詩人豁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語氣表現出詩歌前后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又如,對于《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學生應用慷慨激昂的語氣讀出來,體現詩人的雄心和氣魄,以及不畏艱險、勇登高峰的精神。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學生能夠用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深刻理解古詩詞傳遞的情感,不斷提升文學素養(yǎng)。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誦讀展現古詩詞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深化學生的理解、認知。
總而言之,古詩詞教學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教師要堅持以學生作為主體的原則,突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思路,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詞傳遞的意境和情感,深化對古典詩詞文化的理解,并積極傳承,讓古詩詞教學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陳小琪.共情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 2022.
[2]馬忠華.初中語文古詩詞人物景物細節(jié)描寫研究[J].語文世界, 2022(02).
[3]齊艷茹.論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意境挖掘[J].語文學刊,2014(12).
[4]陳婷.論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 2021(29).
[5]陳冬輝.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部編本”初中語文教科書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D].黃岡師范學院,2021.
[6]馮敬哲.吟誦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 2020.
[7]陳卓.初中古詩詞情境教學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20.
[8]楊麗.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及新路徑探索[J].語文世界,2022(11).
[9]張杰.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四個有效手段[J].中學語文,2022(29).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Xiong Yuanyuan
(School of Art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teaching, which is conducive to develop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nhancing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uch as knowledge explanation, dogmatic assessment, and neglect of read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class preview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take various forms of teach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ay attention to guiding students to grasp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deeply taste the languag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ctively carry out reading activities, and let students deeply experience the emotion conveyed by the author through ancient Chinese poetry.
Key words: junior middleschoolChinese; ancientpoetry; preview;artisticconception;emotion;rec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