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雁平

摘要:“教會”“勤練”與“常賽”,是國家學校體育新課改中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新要求,也是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重任。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的教育目標過多單一強調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無形中導致學生片面追求優異的成績和名次,忽視了同伴之間的合作意識和適應能力的培養。如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構建學生的核心體育素養,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習慣,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探索體育教學的新方法、新形式,凸顯迫切需要。
教學的成效來自于教師水平。作為我國體育教師主要培養基地的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其技術課程多年來始終延續“教師教——學生學——課上練”的傳統方式,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特別是學生間的平行影響。本研究以羽毛球普修課為對象,運用“合作學習”理論,采用“生生互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驗。從教學理念、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思路以及教學方式與方法進行設計,探究“生生互動”模式與羽毛球普修課教學效果關系,改變學生上課過分依賴教師、學習效率不高、職業素養差等問題。
關鍵詞:生生互動;教學改革;體育院校;羽毛球教學;體育教師
合作教學是一種富有創造性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生生互動是合作學習其中的一種,更適合在課堂教學上的應用。那么,針對生生互動的學理性研究相對不足和在教學課程上存在的實際問題,該研究重點分析體育教育專業生生互動在羽毛球教學課程上實踐。
1 引言
在傳統教學思想與模式中,往往只把學生當作教學對象,忽視了學生現實能動性以及積極主動的一面,反映在體育教育專業羽毛球課堂教學上仍然是“教師教——學生學——課上練”,形式單調和內容枯燥。從“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到“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再到體育建設強國,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生生互動”的學習模式能夠將“以人為本”“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理論積極引入到羽毛球課堂中,有利于將羽毛球教學設計圍繞學生來開展,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生生互動在羽毛球教學中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除了考驗每個人的個人能力,還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讓一切羽毛球教學活動都回到生生之間,充分將體育教學的德智體美勞本質價值呈現在羽毛球課堂中,讓每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達到更好的效果。
2 “生生互動”內涵與實施要求
2.1 生生互動的內涵
生生互動作為合作學習中的一種,合作學習在我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查詢40余年,凸顯學生地位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上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合作學習在英文翻譯中有兩個為“cooperative learning、collaborative learning”在其國外文獻中有學者認為前者是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的學習,后者是指存在合作性的學習。其后來又有學者提出“interactive learning”譯為互動學習,指有互動行為的學士但非小組形式。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老師應在課堂遵循公平性和簡單性原則的指導下組織學生通過分工和相互配合、相互幫助與小組互評等,其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師互動,全員互動。合作學習一是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效果讓學生通過減少課程知識的框架和認知框架兩者之間的差異來實現;二是促進學生適應社會化的發展。在當今這個大環境下其根本就是解決誰來交的問題,誰來優化教。那么,我們現在應“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生生互動教學模式”。
2.2 生生互動實踐要求
2.2.1 聚焦羽毛球課程內容整體
羽毛球教學中并非只是傳授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而是理論知識和技戰術、團隊意識和榮譽、各個項目的規則和禮儀、角色的扮演等一個整體。設計內容時明確課程內容包含基本知識與技能、體能的練習、技戰術運用、規則和裁判方法、實戰比賽、評價。課與課之間要具有關聯性、系統性和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的進階性。如羽毛球普修課的教學需求,設計36課時教學,每個課時目標都得包含上述內容,從單一的羽毛球技術教學到項目整體教學要有內在關聯性不能孤立教學。唯有此才能形成豐富的、深刻的和個性化的教學內容,才能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具有職業素養。
2.2.2 強化教學目標意識
生生互動是采用異質小組合作,學生在羽毛球課堂互動中充當導學者、領導者、監督者、記錄者和活動參與者等角色,建立在多邊活動的基礎上。制定學期目標―單元目標―模塊目標―課時目標應樹立整體意識,能讓學生具備將目標細化分解的能力。每個班級里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充分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能力、興趣等進行分組,采用生生之間分層分級學習。每個小組的領導者制定符合組內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和社交行為表現力、群體環境適應等。
2.2.3 選擇適宜的教學組織
生生互動是進行小組形式學習,小組一般2-7人左右。每個小組的學生按照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查閱書籍、文獻資料和網上教學視頻學習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上的角色扮演,把自身所學到的知識教給小組的內部成員,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指導、反饋。實現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做到學中有我,組織有我,管理有我,運動有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驗每個角色,構建出高質量的羽毛球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習狀態。
2.2.4 注重及時教學評價
體育教學評教考核應面面俱到,有所側重。如今普修課的考核仍是進行一學期36課時的學習,然后進行期末考試,成績評定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平時成績考查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習態度、課上提問環節和隨堂測試情況共100分,形成性評價占期末成績40%;二是考核所學項目重點技術動作共100分,終結性評價占期末成績 60%。生生互動中角色扮演就有評價者,評價者需從核心素養的體育表現標準對每個學生還有每節課進行評價,應杜絕傳統教學中,以學生掌握這個技術動作就給予優秀的評價;生生互動教學本身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教學,指導,反饋,改進和評價。因此,我們從講授、學習氛圍、行為品德、技能水平、反饋等進行評價。
本研究使用了實驗比較法,為我國體育院校探索了一條符合教學實際提高羽毛球教學效果的有效模式提供了學理性的基礎。生生互動作為一種理想化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具有個體間相互參與,發揮各自優勢、配合和協助等,是圍繞學生來展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生生互動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突破和超越。
3 “生生互動”實施的對策
3.1 堅持對體育教學結構化分析
體育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應該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愛和追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樹立學生正確的體育價值觀,積極進取、遵守體育競賽規則、具有社會責任;其次要具備健康行為的品格,養成鍛煉的習慣、具備情緒調控能力、良好的適應能力;最后是關鍵的運動能力,發展個人的體能、個人所需的運動技能、提高個人的認知能力。在當今這創新化的教育時代和新課改下的各類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定位。2017年新課標視域下體育教學實踐是廣義的體育教學活動,課程內容基本都是實踐類體育項目,按照競技能力主導因素可以分為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技能主導類中的隔網項目、同場項目、格斗項目都是由團隊和對方合作完成,利用生生互動,更有利于挖掘學生間的互相影響,尤其是同伴間、對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學習,進而提高對課程質量優化,達到育人育魂價值。
合作學習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大重點,生生互動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組織部分,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生互動是學生采用異質小組原則,通過自身學習、討論、實踐、溝通、反饋等,主動參與教學中。生生互動是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采用了最佳優化方案,利用了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解決教學內容的傳授和學習。它切實考慮到所有學生,不是簡單的進行上課學習和機械的練習動作,而是滿足了不同個性學生的需求、從不同角度考慮,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還提高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3.2 堅持體育教學中理念改革先行
2019年6月國務院在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和“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1]探索合作式學習呈現在深化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上,也體現在體育教學的踐行上。毛澤東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育皆寄于體,無體則無德育也。此“體”即體育教學,指出了體育教學及德育、智育之間的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然而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的基礎是學校體育要發展好。學校體育現階段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是素質教育,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育的特有屬性是以自身的身體活動為活動對象,而勞動的活動對象是以自身外的自然活動。兩者是相互互補,缺一都不可。體是培養我們有一個完美健康的體魄,為其他一切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德是培養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智是培養我們運用大腦掌握一切豐富自身的科學文化知識;美是培養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感受美、創造美;勞是培養我們需具備的社會技能。自從當前高校開展體育教育來看,各個階層忽視了體育重要程度,大部分學校仍僅局限于智育第一,育人的根本是教導學生的專業教育,忽略了體育、德育、美育、勞相互之間的育人作用,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分析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來看,功能和作用是物質的固有屬性,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勞從開始就帶有功能和作用,從這點來說體育和其他四育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獲得的成績和地位是人們對其評判和認識的重要標準,是我們的主觀意識。在當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下,由于上述已知存在決定意識,所以體育與其他四育的作用,決定了其地位,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即五育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
生生互動作為體育教學中的一種,通過生生之間的參與、互動、交流等去完成課堂的基礎教學,通過最初的探索,到循序漸進的進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同時,還豐富了教學內容,讓學生的完美人格得到了塑造。
3.3 轉變體育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
“教會”“勤練”與“常賽,”是國家學校體育新課改中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新要求,也是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重任。根據我國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最新基礎課程改革的實驗課版程標準相對比,其實驗版課程標準是從學生角度出發,但由于過多強調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無形中導致學生片面的追求優異的成績和名次,使其仍未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生生互動讓學生懂得,體育學習的目的不光是學習課程內容、練習專項技術,而是運用有限的教學實踐,達到實現對課程內容的掌握還能鍛煉個人的教學示范能力。其次,生生互動還能提高各方面的認知能力,發揮自我價值的資源。傳統的教學手段:采用講解示范后集體練習的方式,學生學習效率不高,過度依賴老師,封閉了知識遷移和運用的轉化空間,難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職業素養。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要嘗試新的教學形式。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的八大理念,我們應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融合發展。
4 結語
生生互動在體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作用,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老師教,學生機械學的弊端,能讓學生在相互競爭中和自身個性化中齊頭并進,能夠有效的從德智體美勞全方位培養學生,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和職業素養發展,達到“健康第一”和“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本文只是對生生互動教學模式做了初步的探索,具體如何在體育普修課上推廣落實,還需深入的研究和驗證。
參考文獻
[1]江增庚.STEM理念下數學教學優化策略——以初中數學幾何圖形教學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21(09):45-47+65.
(作者單位: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