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海波
教師如何在平時教學中幫助學生開辟思維路徑,樹立模型意識,掌握解題的通性通法呢?對此,筆者認為,教師關鍵要精選例題,然后進行適當變式、拓展(一題多變),展示數學問題表象的多樣性,凸顯問題本質的一致性,讓學生領悟數學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發現解題規律,類比歸納通性通法,構建思維路徑,從懂得一道題到掌握一類題,這才是基于數學本質問題的解題教學。
下面,筆者以蘇科版數學七(上)“數軸上動點問題”為例,談一談解決動點問題的相關教學策略。
引例甲、乙兩船由相距200 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駛出,甲船每小時行駛50千米,乙船每小時行駛30 千米,請問經過多長時間兩船相遇?
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解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數軸上的動點問題,通過把引例數值等比縮小,不斷變式例題,在動點的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數學通法。
例1如圖1,已知數軸上點A表示的數為8,B在A點左側,且AB=20。動點P從點A出發,沿數軸向左以每秒5 個單位勻速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t>0)秒。
圖1
學生通過閱讀例1,初步得到一些基本信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通過4個問題,從易到難,逐步幫助學生歸納解題思路,類比解題方法,以啟發學生思維,引領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解題通性通法,為后期學習打下基礎。
問題1現有一動點Q從點B處向右勻速運動,速度是每秒3 個單位長度,若點P、Q同時出發,P、Q經過多長時間相遇?
生1:我可以直接列出算式20÷(5+3)=2.5(秒)。
生2:我們還可以利用方程解決。設相遇時間為t秒,可列方程5t+3t=20,解得t=2.5。
生3:我們還可以用數軸上的點對應的坐標來表示。其中,P點可表示為8-5t;Q點可表示為-12+3t。在數軸上,兩個點相遇,表示兩個點在同一位置,那么它們的坐標就相同。因此,我們可列方程為-12+3t=8-5t,解得t=2.5。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
問題2與問題1 條件相同,若點P、Q同時出發,問點P運動多少秒時與點Q相距為2?
師:問題2有幾種可能?
生5:有兩種可能。一種是P、Q還沒相遇時,兩點相距為2;一種是P、Q兩點相遇后,兩點相距為2。
師:請你用坐標軸上的點來表示。
生6:P點可表示為8-5t;Q點可表示為-12+3t。當P、Q還沒相遇時相距2,可列方程為8-5t-(-12+3t)=2,解得同理,當P、Q相遇后相距2,解得
[設計意圖]通過類比,教師引導學生把動點運動后的位置用數軸上的點的坐標表示出來,然后把問題轉化為坐標之間的距離來解決,讓學生體會坐標化的優勢。
問題3動點Q從點B出發,沿數軸向左勻速運動,速度為每秒3個單位長度,若點P、Q同時出發,問點P運動多少秒時追上點Q?
生7:我可以直接列出算式:20÷(5-3)=10(秒)。
生8:可以列方程解決。設相遇時間為t,列方程為5t-3t=20,解得t=10。
生9:在坐標軸中,P點可表示為-12-3t;Q點可表示為8-5t。P追上Q,即兩點坐標相同,可列方程為-12-3t=8-5t,解得t=10。
[設計意圖]把相遇問題改為追擊問題,繼續讓學生進行類比,體會三種解題方式的優劣性,強化學生的認知。
問題4若AP的中點為點M,PB的中點為點N。點P在運動的過程中,線段MN的長度是否發生變化?并說明理由。
生10:此題依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點P在AB中間,一種是P點在B點的左側。解題思路如下……
[設計意圖]教師借助數軸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利用這種模型思想研究問題,可以使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反過來,當面對實際問題時,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建立數軸模型來解決。
動點問題靜點化是本節課的主要思路。第一步,熟讀題目,畫出圖形;第二步,表示各點的坐標,厘清動點的速度、時間、路程;第三步,動點在數軸上所表示的數用字母表示;第四步,借助數軸上線段長度、線段中點的代數表示方法,根據題目列出方程,并解方程。這樣就歸納出數軸上的動點問題的“通性通法”,從而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動為靜,分類討論,抓住動點,代數表示,以不變應萬變,尋找破題點。
數軸上的動點問題是七年級一個難點,很多學生畏懼。在小學四年級時,學生開始學習相遇問題和追擊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畫線段圖,利用數形結合思想歸納出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式;到了五年級,學生開始學習方程,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數形結合,找到等量關系,再利用方程解決常見的相遇問題、追擊問題等,學生思維又一次飛躍;進入初中后,教師將小學方程問題中的兩個形象人物“小明與小紅”抽象為“A點與B點”,再逐步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并解決動點問題。可見,數軸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有力的數形結合工具。
教師平時要多做題,整理和歸納同類型題,通過專題課型或者一題一課的形式,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數學的語言構建模型,力求將解題后的反思歸納形成解題經驗,構成一個系統,一套思維路徑,以形成解決一類問題的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