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各類新媒體平臺異軍突起,對傳統電視媒體形成了極大沖擊,日漸興起的移動傳播載體也悄然轉移了受眾對電視新聞的關注度,導致曾經坐擁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逐漸被邊緣化。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電視新聞節目如何抵御品牌老化,以媒體融合為契機,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推進轉型升級,成了傳統電視媒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話題。文章以融媒體時代傳統電視媒體轉型為背景,分析電視新聞節目所展現出的新聞信息來源多樣化、利益相互共融等新特征與新趨勢,探討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在新媒體平臺應用領域存在的不足,并結合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走向,提出促進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年輕化的可行路徑。電視新聞節目要想在新媒體時代立足,不僅要綜合運用創新思維,找準市場定位,牢牢把握傳統媒體擁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還要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新型人才,抓住年輕陣地,同時借助新媒體力量深入挖掘節目優勢,優化電視網絡體系,進行個性化設計與技術創新,以活潑的表現形式、鮮明的報道風格、親民的傳播方式為主導,增強受眾的信任感,從而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媒體公信力、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實現傳統電視新聞在新媒體時代的重生與創新。
關鍵詞:媒體融合;電視;新聞節目;年輕化;發展走向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136-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1]。目前,以互聯網、移動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時效性強、渠道多樣等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受眾青睞,導致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持續下滑,傳統媒體行業生存資源被大量“掠奪”,經營急劇萎縮,電視新聞總體發展戰略亟待關注。筆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自身積累的學習與工作經驗,對電視新聞節目傳播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認為傳統電視新聞應該立足自身,將新形勢下大發展趨勢深度融入基層發展實際,通過把握優勢、認清不足,堅持品牌年輕化和重塑影響力,不斷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與輿論引導力,才能實現良性發展目標,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草根記者”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普通人可以在任何時間傳播重大新聞事件的消息,新聞信息來源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短視頻直播平臺、智能手機錄像、公共場所的視頻影像等成為重要新聞源,新聞素材的獲取更加全面便捷,媒體因此做到了全方位實時洞察社會現象,消息的時效性顯著增強[2]。新聞媒體能夠及時捕捉到焦點信息并加以過濾和整合,利用實時分享的社交平臺,捕捉社會熱點,在第一時間對話新聞當事人,內容更新的準確性和速度大大提高,多樣化的信息來源使新聞報道更加豐富和飽滿,民生內容分量增多,同時滿足了大眾對各類優質新聞的期待,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益”之于民。
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實現資源連通的同時,也體現出利益相互共融的特點。傳統媒體深受新興媒體蓬勃發展的影響,行業內部迎來巨大變革,媒體融合促進了宣傳的交叉共融和良性互動[3],傳統電視節目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積極推廣,如流量較大的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上產生的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內容往往也會被主流媒體進一步挖掘。傳統媒體在節目播出過程中主要通過投放廣告獲得收入,而媒體整合后可以積極開發更多渠道,在收益方面實現良好的整合。在某種程度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既是競爭關系,又是協作共贏的伙伴關系。
(一)節目形式單一,移動平臺開發不足
當下很多地方電視新聞節目還不能充分利用新舊媒體融合互動的優勢,制作節目所消耗的成本過高,傳播形式單一,加之對新聞挖掘不夠深入,抓不住受眾真正關心的內容,無法做到“貼地而行”,導致各地播出的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很難提高。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不到位[4],電視媒體管理層對其未來發展規劃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之資金技術短缺,尚未搭建起高素質新型骨干團隊,制作與后期傳播難免囿于老套路,沒有完全走出原有舒適圈[5]。其次,優秀的綜合性大眾媒體機構往往需要做到電視新聞、紙媒、微博、網站、短視頻主頁、微信公眾號、手機新聞客戶端等傳播領域的全覆蓋,并能靈活利用各自的側重點,從不同渠道吸引受眾,形成強大的立體矩陣媒體。然而,現階段國內各大電視媒體在優質移動平臺開發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例如,除了與中國網絡電視臺同步上線的視頻軟件央視影音APP之外,其他較權威的網絡電視直播客戶端開發較少,沒有充分發揮出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受眾更易轉向瀏覽并二次傳播那些“淺嘗輒止”的碎片化新媒體信息[6]。
(二)跨媒體運營不成熟
對于傳統電視新聞節目來說,塑造“知識網紅”、吸引年輕粉絲和組建網絡社群不是其擅長的領域,但這恰恰是新媒體得以迅猛崛起的優勢所在?,F階段有類似《共同關注》等欄目正以生動活潑、幽默獨到的播報方式強勢“出圈”,這些平臺也能做到抓住機遇、鎖定目標受眾、培養粉絲群體以維持長尾效應,如積極開通微博超話、入駐B站,實時更新抖音、快手視頻并在適宜的時間節點進行投放和推送,利用大數據算法快速吸粉,并保持持續互動以維護現有觀眾[7]。然而如此迅速的整合,并不是所有媒體都能做到科學應對,沒有哪一個節目的“出圈”之路可以被完全“復制粘貼”,完整的轉型期需要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再面臨新一輪問題,以自身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可行之路,逐步培養品牌節目的忠實觀眾。
(三)技術短缺,年輕化陣地缺失
電視新聞媒體要想保持生命力,就要永遠跑在新聞第一線,跑在數字網絡媒體的前沿,致力于打造數字媒體產業。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擁有對新聞的強大組織能力,還要了解受眾對各類新聞的接觸動機和解讀方式,抓住網絡受眾的中堅力量,產生媒體行業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8]。電視新聞節目長期以來并沒有把年輕受眾當作主要受眾,現階段傳統電視新聞欄目的受眾以中老年人居多,“守著電視看新聞”已經成為“懷舊主題”的代名詞。相比娛樂節目和黃金檔電視連續劇,大多數青年對電視新聞欄目并不熱衷,其內容制作對年輕人吸引力不強。當今正邁入全民互動和分享的時代,不斷涌現的新科技如AR、VR、MR等也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年輕活力正不斷注入傳媒行業。電視新聞節目缺少年輕的受眾群體,在青年交際圈中還未形成一定規模的領袖型節目,難以完善品牌欄目的口碑再傳播機制[9]。
(一)明確自身定位,打造節目品牌
一個良好的品牌形象對于電視媒體來說至關重要,創造出獨特的品牌風格,有利于鞏固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和傳播主動性。要想建立品牌電視新聞節目并實現長遠發展,就必須明確發展定位,堅持“內容為王”,連通多渠道、多元化的優質平臺傳播鏈,在眾多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形成觀眾的記憶點。在新聞節目中,主持人若可以展現出自己的獨特風格,也能為品牌建設增色不少,如央視著名主持人朱廣權,其經常用風趣幽默、輕松搞笑的打油詩形式播報新聞,提升了大眾對節目的關注度,同時消解了專業話語與生俱來的嚴肅性,使新聞節目變得更加親民、更加接地氣。打造節目品牌還要做到關注節目所傳播的人文精神,結合民生,深入分析受眾的精神需求,探究表象下所反映的深層社會學、經濟學、大眾心理學等問題,積極學習先進理念,通過重大新聞報道、深度采訪、專題專欄跟蹤報道、周期報道、爆料評論等方式,真正建立“招牌”,做到主流媒體該有的高度專業,保證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內容的新聞性,立足自身,制定并完善品牌策略,突破品牌老化困境。
(二)培養新型人才,抓住年輕陣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中青年群體是網民的中堅力量[10]。自媒體正在迅速崛起,以年輕人為核心的快消費觀念對傳媒行業影響巨大,為了保持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力,需要了解年輕群體關注的內容,嘗試從年輕人的眼中看社會,幫助年輕群體發聲,從而獲得更多的認可,完善品牌的年輕化戰略。年輕化不是說年齡小,而是整個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團隊具有敏銳的創新意識,在堅守新聞本質、拒絕盲目跟風的基礎上,既可以做出具有計劃性、科學性同時富有人文關懷的新聞節目,又能做到推陳出新。通過培訓和實踐,推動現有從業人員向全媒體創新人才轉型,也可以與各大高校人才培養平臺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從課程規劃、專業設置和提供實習實踐平臺方面入手,打造融媒體儲備人才培養基地,以大量實踐鍛煉自身,積極培養滿足傳統媒體升級轉型所需要的專業人才[11]。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相比較,管理層面較為系統,人員素養層面整體較高,新聞從業人員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充分掌握跨界敘事能力和媒體應用整合技術,實現向全媒體的轉變。
(三)傾聽受眾意見,深入挖掘優勢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擁有先天優勢,其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某些時候新媒體在信息獲取方面也依賴傳統媒體的供給[12]。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雖然在傳播速度上有所落后,但其新聞的深度是新媒體無法企及的,目前新媒體對信息的解讀仍然相對膚淺,重點在于凸顯自身快速、清晰、簡潔的特點。此外,傳統媒體具有長期沉淀而來的大眾化的標簽和品牌優勢,憑借其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大多數觀眾心中依然具有強大且不能輕易撼動的品牌公信力[13]。新聞工作者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反饋了解受眾對新聞事件本身的看法以及對傳播手段的建議,這不僅可以提高新聞內容的傳播效率,還可以消除受眾對新聞事件真實性的疑慮,讓受眾參與其中,增強全民構建的意識,充分利用線上線下雙重模式,修正傳統的單方面輸出方式,改善新聞內容的傳播效率和宣傳性能,為更好地融合打下基礎。
(四)豐富節目形式,增強視覺體驗
當今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對信息時效性的追求更高,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團隊不僅要抓住發布新聞的黃金時期,在促進節目播出“日?;钡耐瑫r,還要豐富節目形式,靈活使用視聽語言引起觀眾共鳴。例如,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朝聞天下》,節目采用記者連線、現場快評與新聞專題等方式,改變了圖像加解說的傳統新聞播報方式,廣泛使用數字動畫、圖表等手法,采用視頻分割、雙視頻或多視頻的數字化版面形式,演播室背景選擇城市景觀、模擬場景再現、物理及氣象模型構建等,并加入趣味化、個性化全息攝影,使新聞輸出更加高效、更加多元[14]。新聞媒體工作者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播進行現場實時報道,在保證畫面高清的基礎上做到多屏幕、多角度同時呈現,利用視聽符號和敘事話語的共同建構,吸引觀眾參與到文本敘事中。融合5G、4K、VR等信息技術,打造虛擬主持人形象等,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立體度,實現節目形式多樣化,優化觀眾視覺體驗,進一步增強用戶黏性[15]。在“有溫度”的基礎上打造“有深度”的新聞內容,對報道方式及敘事角度進行個性化設計與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質量。
電視新聞的品牌欄目能夠體現其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和把控能力,反映了該電視臺新聞節目制作傳播的最高水準。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媒體融合的程度會不斷加深。要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不僅要順應時代發展,充分利用新媒體融合互動的優勢,還要加強品牌建設,不斷完善節目年輕化策略,創新節目形式以滿足用戶需求,同時培養高素質從業者,拓展新聞傳播的路徑,增強受眾黏性,實現自身平穩快速轉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融媒體時代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走在新聞行業的前沿,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各自的優勢,促進電視新聞媒體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2019年1月25日)[M]//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53.
[2] 劉芮汐.融合視域下媒體經營的轉型[J].采寫編,2022(6):180-181,68.
[3] 張瑞茹,萬平.媒介融合語境下傳統媒體提升傳播力的挑戰與對策[J].新聞前哨,2022(10):46-47.
[4] 張興彥.媒體融合視域下廣播新聞類節目的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0):171-173.
[5] 段鵬. 5G技術語境下媒介環境融合性轉向探析:兼論我國媒體行業的未來發展路徑[J].現代出版,2022(3):5-10.
[6] 雷帆.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節目品牌塑造[J].新聞文化建設,2023(1):124-126.
[7] 胡婷婷.從受眾角度分析消息類電視新聞節目編輯技巧[J].新聞文化建設,2022(24):149-151.
[8] 周慧敏.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后期編輯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新聞傳播,2022(24):119-120.
[9] 沈琪.泛娛樂化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J].新聞文化建設,2022(23):74-76.
[10] 趙丹.電視新聞節目小屏化發展現狀分析及未來趨勢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2(18):101-103.
[11] 劉倩.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轉型核心問題探討[J].記者觀察,2022(35):25-27.
[12] 鄭曉輝.融媒體時代傳統廣電廣告經營策略[J].記者搖籃,2022(12):147-149.
[13] 崔紅培.淺談融媒體背景下傳統廣播電視的發展路徑[J].廣播電視信息,2022,29(12):39-41.
[14] 蓋鵬,姜琳. 5G時代的融媒體創新發展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2(21):36-38.
[15] 徐小曼,劉春霞.現代媒介科技融合趨勢下新聞傳播特點及趨勢探討[J].科研管理,2022,43(6):210.
作者簡介 許言蹊,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