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維易
近年來,博物館逐漸成為中國人喜愛的文化“打卡”地,每逢節假日,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湖北博物院的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山西博物院的鳥尊、侯馬盟書無不吸引著公眾排隊參觀,大家在欣賞各種文物穿越時空魅力的同時,也在輕松休閑的狀態中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此同時,一些從博物館珍藏古畫里走向大眾視野,并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的文藝節目,如《只此青綠》《唐宮夜宴》,也都使得博物館中古老神秘的文物掀開了朦朧的面紗,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3年1月21日,舞蹈《錦繡》亮相春晚。舞蹈以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區尼雅遺址的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護臂為引子,舞者身著漢式長裙,寬闊的長袖舞動在絲線之間,搖曳生姿的“紅袖繞”展現了漢代女性的優雅,顧盼生輝的“錦繡搖”彰顯了漢風古韻。然而該節目在春晚演出過后,卻有許多觀眾提出了質疑,表示看不懂節目的內涵,更有人認為舞者的服裝出自異域。事實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蘊含了千年前豐富且珍貴的歷史、人文、藝術、美學等信息,織錦上的篆體漢字、寓意祥瑞的古代天文星象學、珍奇瑞獸的古老圖騰,更有精美絕倫的蜀錦技藝,見證了絲綢之路上千年的民族融合。一件小小的文物,背后卻蘊含著如此豐富絢爛的歷史與文化,等待著青少年去了解與探索。因此,博物館不能只是“打卡”勝地,更是需要所有人去深度學習與感受的。
2020年,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豐富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思想政治、美術、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要有機融入博物館教育內容。”此外,國家最新出臺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鼓勵教師多開發與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社會資源。在此背景之下,開展校館合作,使博物館資源課程化,對青少年的成長大有裨益。
博物館是一方土地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具象呈現,豐富的館藏展品濃縮和凝練了當地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文化傳承精髓,這使得博物館本身就像是一部部各領域專家精心編寫的優質教材,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潛質。近年來,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多次下文倡導“館校合作”。從場館的角度看,館校合作可以充分發揮場館教育職能;從學校的角度看,館校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區別于學校的情境式、體驗式學習場景。二者通過合作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同時,從教育生態系統的角度看,學校教育和以博物館為主體的校外教育共同構成培育青少年的整體。據了解,太原美術館已經與山西多所大中小學校開展美育“館校共建”,建立了美術館與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了美術館公共教育的職能優化,促進了區域內青少年美育素養的整體提升。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到博物館學習的主要形式仍然以參觀、聽教師或講解員的講解為主。但是,由于場地局限、觀眾過多、參觀前了解相關知識不足等原因,學生容易遺漏講解員的解說內容,導致博物館課程的學習功能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鑒于此,開發好博物館課程,讓學生通過博物館課程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是一個值得博物館和學校共同深入探討的課題。博物館課程可以采用項目式學習方式,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提前充分查閱資料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前往參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校應提前實地考察博物館,找到切合參觀學生年齡層的知識點。教師要了解博物館的藏品及展覽特點,與博物館講解人員溝通適合學生年齡段的藏品與知識點。同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結合博物館主題內容,細化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和教師布置的問題進入博物館,一邊思考一邊探究,以問題為導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課程的學習。這些驅動性的問題可以用文字回答,也可以用圖表、繪畫形式來呈現。
教師是最后落實館校合作,發揮教育成效的關鍵。博物館需要將自己嵌入到教育大生態之中,為教師提供使用博物館資源及相關教學方法的培訓。
當前,隨著國家博物館對館校結合日益重視,在開展教師培訓上同樣進行著積極的嘗試。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館在政府、學校、博物館三方支持下開展了上海市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依托館內資源,開設參觀、活動體驗、專家講座、同行分享、實踐工作坊等培訓課程,期間教師需要利用課余時間自覺完成布置的任務。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依托館內藏品和展覽,聯合各省市相關教育機構和文博機構,并聘請實物教學經驗豐富的藝術史領域專家,結合中小學需求,共同建設中小學實物教學基地。館方先與5所試點學校共同研究對接課標,然后通過線上方式覆蓋到全國范圍的中小學,并且課程研發團隊定期為其他中小學提供現場教學指導,這些都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教師培養辦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揮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功能,因為博物館蘊藏著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教育的特殊資源和重要陣地。青少年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中堅力量,必須對傳統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讓文物成為青少年的“教科書”,將博物館打造成青少年的“第二課堂”,使青少年在文化熏陶中獲得豐富的精神滋養,堅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責任編輯石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