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花 王縉
開展和優化中小學課后服務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舉措。陽泉市各中小學校充分利用學校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主體責任,回歸教育的初心使命。
課后服務是學校學科教學的有益補充和拓展延伸,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兼具教育性與服務性,旨在全面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
1.課后服務是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統一教研備課,教學進度一致,課堂教學內容同質化。一些學校為片面追求學科教學成績,大量擠占音體美等課程甚至課外活動時間,學生身心俱疲,學習效率低下。“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學校教育時間分配、課程重構成為可能,課堂教學與課后服務互為補充,可有效促進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
2.課后服務是促進教育公平普惠的關鍵舉措。當前,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投入逐漸增加,加之校外培訓機構販賣焦慮,很多學生接受以應試為導向的學科類校外培訓,客觀上加劇了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教育“內卷”問題日益凸顯?!半p減”政策旨在使教育回歸學校、回歸公平普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學校提供普惠性、高質量的課后服務,成為維護教育公平和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關鍵舉措。
3.課后服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渠道。長期以來,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實際上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大量的“作業班”“提分班”涌現,個別學生與培訓機構簽訂合同后,長期請假到校外培訓機構學習,致使學生負擔過重,喪失學習興趣和動力?!半p減”政策意在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學校主動承擔育人主體責任,利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優勢,使課后服務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破除“唯分數論”,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陽泉全市已實現課后服務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全市中小學校對課后服務進行了有益探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開展課后服務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學生認知差異明顯。學生對課后服務的內涵存在認知偏差,一些學生把課后服務等同于課堂教學,希望教師對習題進行講解,或者講授新課,部分學生認為課后服務占用了自己完成作業的時間。另外,由于性別、年齡、學段等差異,學生對課后服務的學習動機、課程設置、達成目標、組織形式、管理方式等的認知差異性明顯。
2.教師服務能力欠缺。參加課后服務的教師,所教科目與課后服務課程關聯性不大,個別學校行政后勤人員參加課后服務,效果無法保證。一些學校教師的付出與報酬不匹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師資渠道不暢通,導致課后服務的活動性弱化。課后服務覆蓋面雖廣,但尚未建立有效的課后服務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實效性不強。
3.家長焦慮情緒尚存。家長焦慮情緒主要表現在,不讓孩子參加課后服務,若教師講解學科知識,擔心成績落后;參加課后服務,又怕擠占了寫作業的時間。另外,由于放學時間延遲到晚上八點,一些公交車營運時間已過,學生走路回家存在安全隱患等。
4.社會培訓轉型艱難。從社會層面看,學科類培訓機構關停之后,向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面臨諸多困難,相關從業人員再就業前景不明朗。部分培訓機構開展隱形變異的學科培訓,以自習室、書吧等形式繼續開展學科培訓,有些隱藏在小區居民樓當中,由“地上”轉為“地下”,學生周末還要奔波于各類培訓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開展課后服務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協同,努力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同時建立跟蹤評價機制,促進課后服務提質增效。
1.探索按需定制加地方特色課程,滿足學生個性需求。課后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其理應成為開展課后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校應通過多種調查方式,認真審視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個性需求,了解學生對開展課后服務內容、形式等的看法,避免學生被動接受不喜歡的課后服務課程。在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興趣傾向和個性發展需求的同時,參照“選課走班”模式,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力,激發學生課后服務的學習興趣。
在課后服務課程開發方面,結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五育”并舉要求,系統設計和開發課后服務課程??商剿鹘⒂山處煛⒓议L、學生等多方參與的課程研發團隊,以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為導向,兼顧課程之間的獨立性與互補性。結合陽泉市實際,可以依托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百團大戰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地方文化趙氏孤兒藏孤地藏山,民間非遺文化平定刻花瓷,等等,整合為紅色育人、地方文化、民間非遺文化等具有本市特色的課程資源。
2.探索“三優先加一購買”模式,豐富師資來源渠道。學校為開展課后服務提供了教學場地、教學器材等硬件,同時探索“三優先加一購買”模式,拓寬師資渠道?!叭齼炏取笔紫葍炏纫员拘=處煘橹鏖_展課后服務。本校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在課程目標的達成、課程內容的設置、與學生交流溝通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其次優先聘任集團校教師開展課后服務,利用集團化辦學優勢,實現集團校之間師資互通、優勢互補,優化課后服務課程,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最后優先整合市域內教育資源,尤其是先前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師資,以及本市各行業優秀人才、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家長志愿者等,形成“同心圓”式的師資供給模式。
3.探索教師加學生的雙評價機制,提升課后服務效益。學校要制定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指標,堅持全過程評價原則,加強對課后服務質量的評價。學??山⒔∪n后服務質量評價機制,對本校課后服務的目標確定、課程設置、師資配置等方面進行評價,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同時,加強課后服務過程管理,設置專職巡查員,有效督促教師切實開展課后服務,避免流于形式,防止課后服務期間出現教師講授新課等現象。
探索開展學生課后服務滿意度調查,了解學生的課程偏好和對教師的評價,“選課走班”模式的落實,可以讓學生“用腳投票”,直觀反映教師開展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同時,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每位教師服務學生的數量與其報酬掛鉤,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設置家長開放日,定期邀請家長觀摩或參與課后服務,增強家長對課后服務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緩解家長焦慮。
綜上所述,為進一步提升市域內課后服務質量,陽泉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統籌兼顧,突破影響校內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各類困境,有效推動了校內課后服務標準化、科學化、多樣化發展。同時,時刻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不斷激發校內課后服務的發展活力,科學探索課后服務轉型路徑,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作者單位:陽泉市教育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郭維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