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礫
體適能作為一種身體適應能力,其不僅包含身體上的元素,更內涵心靈上、情緒上、思想上等諸多元素,通過統一規整而使學生整體適應能力得到健全提升,推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雙重進步。將體適能訓練融入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將能夠在小學階段切實奠定學生的身心發展基礎,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的學習中逐步提升自我素養,形成“游刃有余”的身心狀態,進而使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得到相應提升,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推動學生綜合發展。
1 體適能訓練的內涵
1.1 體適能的基本定義
體適能的中心概念在20世紀50年代被提出,后被世組織所引用,將其定義為一種身心上的適應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面對意外事件能夠有所余力的享受與應付的綜合適應能力。基于此定義,則可順利延伸出體適能的中心應用方向。即培養個人的體育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身心素質的強度和高度,以此來其個人的生活、身體、心理、思想等綜合層面的健康性得到良好的保障,使個人的身心持續保持健康狀態,從而使個人在面對各類突發事件、意外事件時,均能夠基于自我綜合素質做出快速反應,并基于現狀而進行相應的局面改善,利用自我才學積極做出當下實況的發展最優解。此種綜合情況謂之體適能,是體適能的理想發展狀態。
1.2 體適能的主要內容
經過長時間以來的發展,體適能的概念和內涵逐漸被豐富,其主要內容也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深厚。在當前階段,體適能共被分為運動體適能、健康體適能等兩種內容,在近年其又逐步融入了關于新陳代謝的機能指標,謂之生理體適能。以上三類體適能概念下轄又被分化出諸多內容。在運動體適能中,包含著關于個人的身體爆發力、協調力、敏捷力和反應力等諸多素養,是體育活動中決定成績的重要元素;在健康體適能中,包含著關于個人的抗病能力、身體組織耐力等諸諸多素質,是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決定健康指數的重要元素;而在生理體適能中,包含著關于個人的血糖、血壓、血脂等內容,是一種身體內部的機能指標與狀態。
1.3 體適能的重要價值
在體適能的定義與內容的視域下,在個體的身心素質均能夠達標后,則標志其為一個健康的個體。通過對體適能的相關訓練,能夠使被訓練的個體諸多形成相對完善的思想價值觀念,使之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此基礎之下,體適能的價值便開始逐步凸顯,其將個體的身心發展階段形象化、具體化,使之在各個階段內均能夠獲得較大程度上的綜合素養的提升,對于個體的思想、意識、體質、身體、健康等各個方面的推動作用均十分明顯,是一項具有著創新意義的應用,對于個體的終身發展而言將能夠起到凸出和有效的重要作用。
2 體適能訓練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2.1 提高學生的體育進步效率
體適能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十分明顯。基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涵養,教師通過將體適能的重要理念應用在體育教學中,為學生構建出體適能訓練模式,使學生在體適能的訓練過程中逐步形成個性化的發展形式,使學生在接收符合于自己的體適能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個性化、效率化的快速發展,從而帶動于體育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效果,使學生的體育進步效率也得到相應提升,從各個方面綜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幫助學生完成自我身心素養進一步推進,進而切實強化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推動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的進一步革新和完善。
2.2 鞏固學生的體育健康理念
在體適能的三個下轄領域中,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概念十分貼合于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健康”的內涵。以健康體適能為核心主旨,運動體適能和生理體適能為輔助,為學生構建出具有體育健康元素的課堂教學,將能夠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起相應的基礎,使學生在小學階段便逐步形成關于體育的核心觀念。通過體適能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在接受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體育健康的進一步認知,使學生在自我思想和心理中漸漸構建體育的健康觀,梳理并鞏固學生的體育健康理念,將能夠為學生的體育綜合發展而奠定內在基礎,對于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的進步亦有著重要意義。
2.3 促進學生的身心綜合素質
面對當前日益發展的體育教育事業,在小學體育教學階段中,將體適能訓練融入其中對于學生和教學的發展均有著重要意義。由于學生群體中存在著極大差異性,為其開展應試教育下的統一教學便是一種違逆學生差異性和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現狀。而將體適能訓練作用于小學體育教學中,則能夠針對學生的不同身體和心理情況而做出相應的教學分類,將教學根據學生實況也進行差異化處理,使學生的個人體育潛能被深度挖掘,使其運動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得到相應推進,使學生的體育和運動天賦得到有效開發,進而切實促進學生的身心綜合素質的發展,推進體育教學的個性化發展道路的建設。
3 體適能訓練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方向
3.1 在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上的深層應用
經過關于體適能訓練的內涵和體適能訓練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意義研究下,將體適能訓練應用在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上,為學生合理構建出具有特異性、針對性、豐富性的個性化教學方法和具有體能、技能、素質和健康元素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體育學習效率、效果和質量得到相應提升,更更能夠使學生的體育素養逐步得到有效推進。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教師需要秉承創新原則,基于體適能的核心內涵進行具體的教學過程構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鍛煉和自主發展的基本行為習慣與理念,幫助學生完成自我身體素質的進一步發展,切實推進學生的有效進步,促進小學體育教學的革新進程。
3.2 在體育運動和技能訓練上的深層應用
在體適能訓練的視域下,小學體育教學的各項教學內涵和項目產生了相應的改變,是當前體育教學革新的一項重要突出表現內容。面對這一革新進程,教師需要積極將體適能訓練融入進學生的體育課程教學中,將體育運動項目和技能訓練進行有效優化,把體適能訓練的核心主旨與這些內容相互結合,使學生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對體育運動的新理解,從而提高小學體育運動項目的實際應用效果,并對體育技能訓練做出更具針對性和突出的優化措施,創新于技能訓練,切實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掌握能力,促進學生的體育技能素養,進而切實推進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的進步,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3.3 在學生體育與健康的綜合理念的應用
在體適能的主要內容中,健康體適能所承擔的作用主要在于學生的體育健康、技能健康、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等多個方面的健康領域。而將健康體適能應用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為學生開展關于體育與健康的理念教學,使學生逐步理解關于健康體適能的內涵,促進學生對健康知識的吸收與轉化,對于學生的體育項目、身體鍛煉、體育技能和體育活動的認知程度有著深化作用,將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構建關于體育與健康的統合認知體系。通過體適能的這一應用,不僅對學生的體育認知進行有效拓展,更能夠為學生的體育事業的終身發展而奠定必要的基礎,是體適能在體育教學中的必要應用方向。
4 將體適能訓練融入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的策略研究分析
4.1 應用新時代教學方法,優化傳統體育教學
為能夠有效推進學生體育素養的綜合發展,將體適能訓練融入小學體育教學是必要的。基于體適能的重要內涵,教師通過應用當前新時代的教學方式、手段和策略應用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體育教學進行有效優化,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中逐步發展自我的體育素養。
例如,教師在進行到人教版小學體育三年級下冊中的《30米快速跑》章節教學時,教師通過為學生構建具有競爭性的有氧鍛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速度素質、身體靈敏性素質、身體協調性素質和反應能力。在具體課堂中,教師通過將學生進行三三分組,使各組學生在同組內進行30米快速跑,并在每組的快速跑結束之后,按照其跑步成績進行排名,分為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如此,在全班每個小組全部跑完之后,再將每個小組內同名次的學生進行三三分組,使之繼續進行30米快速跑,并繼續進行排名。這樣循序往復多次之后,全班學生的具體身體素質將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其也能夠在組內比賽中形成班級內更加準確的快跑排名,對教師往后的體育施教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參考意義。而在具體的跑步活動構建中,教師需要注意跑步活動的場地環境構建和活動內容的合理性,按照學生的階段性身心發展規律進行適當的引導,使活動的引入不突兀,幫助學生逐步進行新型體育活動的適應,并在一次次的跑步競賽中提高自我對30米快速跑的適應能力,從而將體適能的基本定義進行落實,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相應提升,切實推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4.2 推進專項化體育訓練,提高學生體育素養
為能夠有效落實體適能訓練的內涵,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專項化的體育訓練是必要的。通過專項化體育訓練將能夠使學生的體育項目和體育技能的基本掌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對學生的體育素養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奠定意義。
例如,教師在進行到人教版小學體育四年級上冊中的《投擲》章節教學時,教師可以使學生進行自主組隊之后,使其規整地站隊。隨后,教師需要將與投擲相關的動作技巧和個人防護知識進行傳授,使學生雙腳左右開立,左腳或右腳在前,另一只腳側對著投擲方向,完成之后開始準備投擲。在投擲的過程中左腿或右腿開始快速蹬地,并同時完成轉體和揮臂,以下肢帶動腰腹力量,以腰腹力量帶動上肢揮臂,從而將投擲物從肩膀上方向前上方的遠處進行擲出,以此來完成關于投擲的基本動作要領。在動作要領講述之后,教師需要使學生利用沙包按照講述過的動作要領進行重復練習,使其能夠逐步體會并掌握關于投擲的基本動作技巧。隨后,在學生完成投擲的基本認知之后,可以使其在各自選擇的隊伍中開展相應的專項化體育游戲,讓各個隊伍開展相應的丟沙包游戲,使學生在此專項化游戲中逐步鍛煉自己的投擲精準度,提高自己的投擲技巧,促進學生關于這一體育技能的掌握能力。如此,教師通過此種方式,以游戲的方式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熱情,使學生在專項運動中切實提升自我的運動素養,有效落實體適能訓練的核心內涵。
4.3 構建知識化體育課堂,發展學生健康理念
在體適能的核心內涵中,健康體適能的作用十分重要。而教師通過為學生構建基于健康體適能的知識化體育課堂,為學生開展關于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宣講,將能夠使學生的體育健康、身體健康、技能健康和心理健康反面的知識得以有效提升,對于學生的體育健康的規范化提升有著相應的重要作用。
例如,教師在進行到人教版小學體育五年級上冊《體育運動與身心健康》章節教學時,教師需要在教室中利用信息技術的方式來進行開展。首先,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將體育的普世目標進行講述,使學生能夠理解進行體育鍛煉的一般目標是保持健康。隨后,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將體育技能鍛煉、身體素質鍛煉、心理素質鍛煉等諸多形式的鍛煉過程中所可能遇到的身體損傷和心理損傷的諸多情況進行講述,先為學生構建出關于體育與健康的關系網。隨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關于身心健康的標準進行講述,把情緒控制能力、自我管理意識、個人意志品質、健康的精神人格等諸多內容進行有效講解,幫助學生在心底建立關于健康的認知體系,使學生能夠認知到健康的真正含義,其并非是單指身體層次的無疾病狀態,還指自己心理和內在層面的思想、意識、精神、意志、人格等多個方面。隨后,在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通過舉例,將課堂話題拉回關于體育運動與健康的教學上。在其中,教師可以將毛澤東和鄧小平酷愛游泳事跡進行講述,使學生能夠理解“成功者的一生多伴有體育運動”這句話,進而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生命在于運動”的名言,以此來培養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深層認知,切實落實健康體適能的核心主旨,推進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
4.4 引入系統化教學評價,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多數教師所開展的體育教學評價常以學生的體側結果數據為評定標準,其以技能體適能和運動體適能的結合為統一化標準,忽略了對學生自身的發展評價。故此,教師需要在這一傳統的評價標準上進行優化,對學生展開縱橫結合的評價,以此來提高學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體育習慣。
例如,教師在進行到人教版小學體育六年級上冊《挺身式跳遠的起跳技術》章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開對應教學,使學生能夠初步有效了解關于挺身式跳遠的一般知識,使學生在空曠場地逐步練習關于挺身式跳遠的起跳和空中技術,以此來使學生逐步掌握挺身式跳遠的起跳技術。當學生練習完畢之后,教師需要使學生通過進行小組比賽的形式進行競賽,在競賽完畢之后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名,以此來作為關于學生評價的橫向比較標準。而在比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動作練習情況,并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情況來進行綜合性的縱向比較,并以此為關于學生的縱向比較標準。如此,教師以學生的日常表現、課堂學習態度和體育比賽成績等多個元素來作為關于學生的縱橫結合式的評價標準,將能夠使學生通過評價內容深切地認知到自己除卻成績之外的其他不足,對于學的自主學習、自主鍛煉和自主優化等自主管理能力的鍛煉有著重要的作用,更能夠使學生看到關于自己的進步方向和發展空間,對于學生終身體育素養的發展而言具有著重要意義。
5 結束語
綜上,體適能作為在西方運動事業中被提出來的思想與概念,經過常年來的發展和改善,其已經成為了一個衡量個體綜合標準的一個重要指向性標準。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通過對體適能訓練的應用,將能夠使體育教學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客觀性,對于學生的體育素養的發展有著相應的重要作用,其對于當前的體育教學也有著重要的革新意義。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