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立德樹人”視角下開展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成為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點與熱點。通過對職業院校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路徑的探索,可以使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論內涵更加豐富,促進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系統設計與整體推進,構建全面發展協同育人的體系,推動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協同發展,從而更好地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加強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認為職業院校體育課融入課程思政路徑有以下三點:(1)做好頂層設計形成“大思政教育”的育人格局;(2)優化體育課程設計;(3)提升體育課教師思政教育能力。
1 前言
1.1 職業院校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的時代背景
當前,隨著互聯網和通訊的迅猛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速度加快,世界各國的交際交流愈加頻繁和順暢。而西方文化也通過影視作品、文化產物、社交網絡平臺等多種渠道向我國傳播和滲透,這對我國的人民群眾的思想和社會穩定造成了重大挑戰。尤其是學生群體三觀還未完全建立,心智成長處于關鍵階段,易受到外來文化和風氣的影響。因此為保證我國人民群眾不受侵擾,思政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思政教育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隨著網絡平臺以及網絡信息蓬勃發展以及社會轉型的步伐加快,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方法逐漸落伍,對學生的吸引力和針對性以及教育效果不斷弱化,單獨承擔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顯得愈加艱難。
教育部在2020年5月28日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而職業院校作為我國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高技能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使命。習總書記強調,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因此職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一方面順應思想理論和科技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符合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的規律,更是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教育方針、為黨育人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是職業院校加強內涵建設完成中心任務的歷史課題。
1.2 職業院校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應當貫穿于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過程育人中。體育課具有開設時間長、覆蓋范圍廣的優點,這是大部分的專業課程不能比擬的。對學生而言體育課教學環境相對輕松愉快、課程壓力不大,身心可以更加放松。在體育課中實施課程思政,能夠有助于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證體育課教學質量,為推動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做出貢獻。所以,在思政教育建設的大趨勢下,體育課需緊跟時代潮流。
1.2.1 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搖籃,既要讓學生練就一身工匠本領,更要孕育學生的工匠之心。而且當前各行各業在選用人才時,一方面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有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會綜合考查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紀律意識以及集體觀念等素質。在體育課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把體育課教學目標從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知識等基本任務,擴展到提升學生走向社會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素質。體育課通過融入思政教育,對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有改進和調整,使體育課達到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民族精神、紀律意識、規矩意識、團隊意識等方面,從而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整體素質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實現職業院校培養能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高素質人才的任務。
1.2.2 促進職業院校學生思想品質發展的途徑
職業院校學生都是青少年和青年學生,大部分社會經歷少,涉世較淺,三觀還未成熟,易受到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而體育課深受學生喜愛,教學場地也以戶外為主,課堂氣氛方面輕松活躍、互動性高,對學生而言易接受。因此體育課老師若能積極發掘和運用思政教育元素,就可以對學生實行正確引導,在體育課中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從而達到對職業院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發展目的。
1.2.3 保障職業院校體育課教學質量的基石
教育部在2002年頒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教學是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與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在傳授學生體育技術的同時,還要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從而達到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態度積極以及體育道德良好等優點。體育教學融入思政教育,需以體育教學目標為牽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及理念融入到體育課程教學中,實現體育課教育目標,從而使體育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1.2.4 助推職業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有效手段
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單單靠思政老師及輔導員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校和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而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起到連接家庭和社會的重要位置。因此就學校而言,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在校期間的所有時間段,融入、滲透進學生在校期間的方方面面。體育課作為職業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具有跨度大、覆蓋全的特點,在職業院校學生思政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職業院校體育課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更加完善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體系,更好的提升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1.3 高職院校體育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優勢
思政教育主要使對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即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和人文素養。體育課是思政隱性教育的良好載體、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的育人內容相契合,體育中蘊含著德育,而德育又融于體育之中,在實施課程思政時具有一定的優勢。
1.3.1 體育課程教學是思政隱性教育的良好載體
隱性課程指的是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的各種教育課程。而體育課程教育就是思政教育隱性課程的良好載體。體育課程可以在在學生進行學習運動技術的同時,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悄然的發生變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所以,體育課堂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良好舞臺。
1.3.2 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內容相契合、相得益彰
體育課程從表面上看似乎與思政教育沒有一點聯系,但就“立德樹人”方面,這是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體育課程可以找到與思政教育很多相同點,可以相對容易的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另一方面有利于磨練學生意志品質、提升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可以拓寬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范圍,而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思想上指導體育教學,從而保證體育教學正確的政治方向。
2 職業院校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
2.1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必須對理論的指導作用加以重視,從實際生活出發,真正瞄準思政教育的目標,真正把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學生的思想深處,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從而讓教育更加具體、有效。
2.2 “三全”育人理論
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質是使體育課變成“三全”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出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和承擔起育人任務。因此必須以“三全育人”理論為指導,使工作體系科學有效,形成與多學科協同、共同發力的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2.3 協同理論
在體育課中融入思政教育,必須做好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協同;體育課與其他學科課程的協同;體育課參與的家校、師生之間的協同,以及體育課程知識和目標的協同等,才能讓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達到最佳。
3 高職院校體育課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
3.1 做好頂層設計形成“大思政教育”的育人格局
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與學校管理層建設課程思政的力度有關。所以只有全面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才能更好的確保統籌好各個方面與要素,形成從上至下貫徹落實、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大思政教育”的育人格局。
3.1.1 建立體育課程思政領導機制
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離不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建設的整體推進和學校黨委的領導與重視。因此,要建立“上有統籌”的學校黨委領導機制,加強學校層面的全面領導,做好責任分工,使各相關部門動起來,從而對體育課實施融入思政教育形成強大的助推力。
其次,要建立“中有銜接”的體育課程責任機制。明確體育課思政教育負責人,制訂有關建設方案,安排部署工作;分配好思政教育資源,組織好關于思政教育的培訓、競賽和研討等活動。
再次,要建立“下有落實”的落實機制。體育課教研老師要落實學習思政教育的相關要求;搞好體育課教師的思政教育引導工作,增強他們對思政教育的認識理解,提高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建設結合思政教育的精品體育示范課程。
3.1.2 建立體育課程思政保障機制
課程思政的建設,不但需要上級教育部門的政策配套和各類資源,學校也要破除“等靠思想”,立足現有條件,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投入的力度,為課程思政建設“鋪好路、架好橋”,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順利開展。
一是通過搭建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的平臺。有了好的平臺保障,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才有了載體。二是建立完善制度為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提供長效動力。思政教育的實踐運作和熱度必須靠制度來規范和維系。三是為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投入資源提供有利條件。思政教育的實施,離不開人才、財力和物力的保障。
3.1.3 建立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評價機制
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是一個協同育人的系統工程,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才能對師生、課程以及教學資源和環境等環節中思政教育成效進行系統評價。
首先,是學校對體育系部融入思政教育的情況進行評價,對體育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情況進行考核。其次,是對體育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中融入思政教學的情況進行評價。最后,是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體育課融入思政教學前后對學生的影響評價。
3.2 優化體育課程設計
融入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做好體育課課程改革建設,通過對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資源融合,讓體育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更加緊密,讓思政教育更好的融入到體育課程中。
3.2.1 明確“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學校教育目標是突出體育課程思政教育頂層設計與學校德育協同效應的一致性是“立德樹人”的在學校體育教育的體現,也是衡量體育課程“立德”體系是否符合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總體要求的主要標準。
3.2.2 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深挖體育思政教育的“育人”元素并靈活運用,實現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最佳效果。體育課的思政教育必須優化體育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避免把思政教育教育內容生搬硬套的植入以及碎片化的指導和引介。運用思政教育的教學理念來改進體育課教學方法,才可以保障體育課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
3.3 提升體育課教師思政教育能力
提升體育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是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有序、有效開展的基本保障。首先,是體育教師對思政教育認知的深化,使其能夠自覺地將思想教育元素與要求融入到自身的體育教學中。具體表現在體育教師能夠有計劃和目的的從體育教育目標、方法、內容以及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出發,使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方案科學合理。其次,轉化體育教師思政認知的基礎是把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合于體育課程教學中,這也是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關鍵,從本質來講是對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育建設能力培育方式的改變。學校一方面要通過引進具有高素質的教師,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培養提高已有老師的綜合素質,從而建達到設一流的教師隊伍的目的。
3.3.1 提升體育課教師政治素養
打鐵還需自身硬。體育課教師融入思政教育,要增強理論功底和知識素養,主動承擔起“全方位育人”的教師責任,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積極投身體育課思政教育建設。
3.3.2 加強體育課教師思政教育素質培養
體育課老師作為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參與者。體育課老師的思政教育素質的好壞對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對體育課老師需要進行集中培訓,做好老師之間的交流,達到提升其思政教育素質的目的。
3.3.3 激發體育課教師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在動力
在激發體育教師的內在動力方面,可以從以下三點來進行。(1)要增強工作事業認同感,使其明白在體育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優點,從而激勵他們積極投身思政教育建設。(2)加強檢查評估,激勵老師主動提高自身能力提升教學效果。(3)構建獎勵機制,將體育課教師融入思政教育的情況,與其年終考的核和評優評先等掛鉤,形成推進思政教育建設的良好氛圍。
4 結論
職業院校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需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上到下,循序漸進,從外到內,從整體角度對思政教育建設的各各方面、層次以及要素做統籌規劃形成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而不是把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簡單地相加。
課題項目:“十四五”時期中職院校體育課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KYJD-36。
(作者單位:鄭州軌道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