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垚

目的:分析踝關節骨折術后行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的效果。方法:調查某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間踝關節骨折術后的康復66例患者,隨機單盲分組,每組33例,對照組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聯合機械動力牽拉。結果:觀察組發生并發癥和對照組比較差異小(P>0.05);治療前相關指標數據比較差異很小(P>0.05),治療后,觀察組視覺疼痛分數和對照組比較更低,踝關節功能評分更高,觀察組旋后、旋前、伸展、屈曲活動度和對照組比較更高(P<0.05)。結論:踝關節骨折術后開展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訓練的效果比較理想,加快關節功能恢復速度,減輕疼痛感受,增加關節活動度,而且安全度很高。
踝關節是主要負重關節,穩定性和靈活度都比較高,滿足日常活動的要求(承重、步行等),活動非常頻繁,受力大,發生傷害的可能性高,如打羽毛球過程中,需要迅速轉向等動作,在轉動或者加速移動中,對于踝關節靈活性的要求很高,如果未做好防護或者熱身運動不充分都會增加踝關節骨折的風險。踝關節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在全身骨折占比超過3.9%。針對踝關節骨折一般會選擇手術治療,解剖后對其復位,恢復踝關節的匹配度,穩定骨折端的狀況,為早期功能康復練習提供基礎。在臨床發現,對部分踝關節手術患者仍存在功能障礙,對正常的生活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所以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康復方案。現代康復醫學發展很快速,足踝支具等在康復中得到應用,提升術后康復治療的效果,生物力學特性比較好,但是部分足踝支具對骨折端產生刺激,作用力調控難度高,增加破壞成骨細胞的數量,延長骨折愈合的時間,作用力小會提升恢復的難度。目前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方式在臨床中得到應用,獲取到的康復效果很明顯,相對比傳統的足踝支具以及康復鍛煉更具備優勢,更符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加快踝關節的恢復速度,而且安全度很高,對患者的傷害很小,患者的依從性好。但是針對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對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是否起到顯著的影響存在爭議,所以將隨機選出部分患者開展研究,確定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是否存在優勢,對踝關節功能恢復患者提供相應的經驗支持。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康復治療的66例踝關節骨折術患者,隨機單盲分組,每組33例。對照組:女15例、男18例,年齡26-68歲,均值(41.84±6.31)歲。觀察組:女14例、男19例,年齡28-67歲,均值(41.81±6.35)歲。基線資料差異小(P>0.05)。納入標準:經過醫學檢查明確診斷踝關節骨折,符合手術治療標準,術后需要康復治療;患者和家屬知情研究內容;排除標準:骨質疏松嚴重;軟骨肉瘤;凝血功能障礙;周圍神經病變;踝關節骨折史。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康復訓練,手術結束后1天,患者的生命體征相關指標基本穩定,開始康復鍛煉,趾背屈伸為主,緩慢進行活動,在活動中要盡可能降低對踝關節的傷害,每天至少三次前抬腿、后抬腿,每次至少二十下,需要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確定,不要感受到疲勞感;術后一周活動膝關節,抗阻伸膝、彎曲方法為主,每天至少六十次練習,術后兩周進行主動踝關節鍛煉,主動屈曲、旋轉、屈伸等活動為主,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做出指導;術后一個月開始負重練習,部分負重到完全負重過度;術后三個月開始練習慢跑。訓練期間需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活動量逐漸增加,練習時間逐漸延長,不要讓患者感受到過度疲勞,同時也需要指導患者做好關節保護和保暖。定期進行X線檢查,觀察骨折端骨痂的生長情況等信息,根據恢復情況合理調整康復訓練方案。
觀察組聯合機械動力牽拉,術后給患者佩戴可調式膝踝足固定器,指導患者在護具保護下開始練習,跖趾關節屈伸等為主,三天后指導主、被動活動膝關節、髖關節、抬腿等訓練,逐漸增加踝關節旋轉活動角度;術后2-4周時間,主動被動踝關節跖屈、背伸,觀察患者的耐受、活動度等情況,對支具做出合理的調節,指導患者進行最大角度運動;在訓練中可以取下支具開始自主活動,每天15分鐘左右,然后重新佩戴支具,固定踝關節為屈、伸位各十分鐘;在訓練后,使用冰袋對患處冷敷,減輕腫脹程度;術后4-6周,重復練習為主,增加踝關節對抗練習,根據患者的耐受確定活動時間;術后6-8周進行X線檢查,檢查骨痂的生長情況,開始部分負重訓練,逐漸過度到完全負重,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完全負重鍛煉。
1.3 指標觀察
在康復期間記錄兩組出現并發癥的情況,關節粘連、關節積液、下肢深靜脈血栓,計算發生率。
治療前以及治療結束1周時間點,參考視覺疼痛評分量表(VAS)對患者做出分析患者的疼痛感受變化情況,分數0-10,分數越高患者的疼痛感受越強;踝關節功能量表(AOFAS)分析踝關節功能變化,分數0-100,分數越高,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在治療前后對關節活動度做出比較,包括旋后、旋前、伸展、屈曲。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結果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x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發生并發癥差異小(P>0.05),見表1。
2.2 兩組指標分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比較指標分數差異很小(P>0.05),治療后,觀察組視覺疼痛分數低于對照組,踝關節功能分數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指標數據差異小(P>0.05),治療后觀察組旋后、旋前、伸展、屈曲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踝關節是非常重要的負重關節,行走時踝關節需要承受高出體重5倍的力,而且在羽毛球等運動中,球的落點變化非常大,需要不停的移動,容易出現扭傷、摔傷等情況,都會對踝關節造成傷害,而踝關節也是羽毛球運動中很常見的損傷部位,所以發生骨折的風險很高,對患者的正常活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疼痛感受強烈,而且還會導致踝部畸形的發生,治療不及時會對整個下肢造成傷害,提升殘疾的風險。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改善關節的穩定情況,為骨折的恢復能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在術后需要長時間制動,發生關節粘連、積液等情況比較多,對正常的關節恢復非常不利,而且手術治療對患肢的血運產生一定的影響,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對康復治療會造成影響。所以對患者開展早期的規范化康復治療非常重要,早期康復鍛煉能加快踝關節功能的恢復速度,是術后恢復的重要措施。康復訓練的開展能結合患者的情況制定出方案,符合循序漸進原則,根據患者的耐受力對相關參數做出調整,確定運動強度、次數、訓練的項目等,能加快骨折的恢復速度。在康復訓練中,開展長期、分階段的功能練習,減輕術后疼痛感受,改善腫脹程度,能加快踝關節的恢復速度。術后早期主動和被動活動關節,改善肌肉痙攣的情況,隨著患處的恢復增加活動量和練習的方式,能對肌纖維產生刺激,恢復關節各個角度活動,降低纖維組織對正常活動的影響,增加活動的范圍;指導患者開始負重活動,提升踝關節的穩定度和耐受度,能讓關節恢復到正常情況。但是部分患者存在康復不規范、關節活動過度等情況,對患肢的血運造成影響,血管恢復速度延長,增加關節恢復的時間,所以在康復訓練中對患肢的固定非常重要。機械動力牽拉也是比較常用的術后康復工具,發揮出支具作用,對患肢實現保護和固定,通過佩戴能提升關節穩定度,調整活動的范圍,提升耐受度,改善踝關節畸形的情況,為康復訓練的恢復能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快骨折端的恢復速度。機械動力牽拉在固定患肢的同時保持關節活動度,不在訓練期間不需要拆開工具,能在加強訓練的同時開展康復練習,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的情況,增加組織部位的血液流量,避免長時間制動導致的粘連等情況的出現,能提升康復訓練的安全度。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訓練更為有效地加快踝關節功能的恢復進程,采取的練習方法對相關肌肉組織能產生刺激,更好地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情況,保證骨折位置的血液供應,同時也加快水腫、淤血等有害物質的吸收速度,為關節功能和創面恢復能創造良好條件,從而改善關節功能,也降低肌肉痙攣等不良情況的發生風險。在聯合鍛煉能讓患者更快地恢復到正常生活中,踝關節的功能能滿足日常活動的需求,對患者的積極影響更為明顯。
我國國足運動員某人在6月中旬的某一次比賽中,肌肉突然受到快速、劇烈的牽拉發生外踝撕脫性骨折,撕裂下小部分骨質,經過檢查確診右脛骨內踝撕脫性骨折合并脛腓前韌帶和三角韌帶撕裂,在北京某醫院康復治療一個月,但是在下蹲、跑跳活動中受到輕微限制,存在壓痛感受。經過專業康復師等共同努力,針對關節損傷情況評估,指導腰椎、骨盆、膝關節、軀干等部位的準確訓練,并在急性炎癥期和功能重塑期加入機械動力牽拉訓練,經過三個月的系統康復后,運動員堅持不懈的努力,已經重新回到賽場。
在本次實驗研究發現,觀察組出現并發癥更少,表明在聯合機械動力牽拉訓練后沒有明顯增加并發癥的風險,安全度比較高,聯合方法加快踝關節功能恢復速度,一定程度改善機體的狀態,提升對相關并發癥的抵抗,縮短外界因素對踝關節影響的時間,從而提升安全度。觀察組的疼痛評分更低,踝關節功能評分更高,說明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能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提升踝關節功能恢復速度,在康復中能結合患者的活動情況和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關節活動量,而且機械動力牽拉提升關節耐受度,能一定程度延長康復練習的時間,而且訓練的強度高于常規康復練習,能加快骨折端的生長速度,讓患者更快地恢復到正常生活中,也增加關節活動的范圍,降低纖維組織對關節活動的阻礙,增強關節的靈活度,提升關節功能。觀察組旋后、旋前、伸展、屈曲活動度更高,說明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更好地改善踝關節的活動角度,也顯示出聯合訓練的優勢,踝關節正常活動需要恢復的時間更短。
綜上,踝關節骨折術后患者采取康復訓練聯合機械動力牽拉治療的效果顯著,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加快踝關節的恢復速度,提升關節功能,而且安全度比較高,有很大的優勢。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