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茜茜 孫羽 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雍景新城幼稚園
幼兒園課程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是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課程資源的開發并不是將相關資源簡單地安置在教育活動中,而是要讓資源引領日?;顒拥纳膳c創新,成為能夠促進幼兒經驗的延續、拓展、深化與提升的重要推動力。教師需要對課程資源所蘊含的教育價值進行剖析,并將其轉化成課程活動。資源是課程實施的途徑,更是轉化成課程的關鍵要素,它必須與幼兒的生活相互連接,產生多方位、高頻率的互動。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必要環節,也能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
自然環境對于幼兒來說,充滿著豐富的天然課程資源,最生動的課程正是來自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大自然賦予人類最美的四季景色,春華秋實,夏蟬冬雪,四季周而復始的更替,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麗,不同的氣候變化,不同的節氣習俗,不同的動植物在四季中也有著不同的變化,這些都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以徐州市云龍區雍景新城幼稚園為例,基于園所“全自然”的教育理念、陳鶴琴“活教育”理念,為幼兒創設真實的“花園”環境,提供可以實地參觀探索的自然場域。資源管理員與教師相約逛“花園”,攜帶著以往的“四季資源包”,對園內的自然資源進行盤點,從而共同深度梳理出春季課程資源分類框架,在相互的溝通交流中,甄選了各資源的自身屬性,研判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是否具有科學性和適宜性;是否支持幼兒在多樣化的活動中自主探索、建構經驗并獲得發展。

春季課程資源分類框架自然資源昆蟲 蝴蝶、蜜蜂、蜻蜓、毛毛蟲、瓢蟲等適合飼養的小動物蝌蚪、蠶寶寶、金魚、兔子、烏龜、小雞、倉鼠等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棉花、花生、土豆、四季豆、豌豆、黃瓜、絲瓜、西紅柿、辣椒、玉米、生菜、櫻桃蘿卜、胡蘿卜、白菜、菠菜、茄子、西葫蘆、番茄、大蒜等花境植物 郁金香、洋水仙、風信子、黃木香、鐵筷子、玉簪、歐月、勛章菊、香雪球、繡球、木茼蒿、鐵線蓮、百合、大花蔥、噴雪花、迎春花、深藍鼠尾草、風鈴草等周邊及社區 大龍湖風景區、阿布農場、花木大世界、雍景新城小區等

環境資源幼兒園戶外 花園、種植區、飼養區、魚塘等實物資源時令食物 春筍、香椿、蜂蜜、草莓、桑葚、菠蘿、櫻桃、芒果、車厘子、枇杷、小番茄等種植工具 園藝小鏟子、澆水壺、圍裙、手套、兒童剪刀、放大鏡、籃子、花盆、器皿、堆肥桶、營養土等幼兒繪本 《春天的小兔子感冒了》《繽紛的春天》《春天里的故事》《奶奶的青團》《遇見春天》《小牛的春天》《14只老鼠去春游》《春天的星星》《燕子和春天》《神奇的種子店》《春姑娘蘇醒了》《我和春天有個約定》等美工材料 紙類、顏料、彩泥、工具及常用低結構材料等電子資源教學活動資源包關于春季的主題課程、項目課程、課程故事等節日節氣資源包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音樂資源包 適合春季幼兒一日活動各環節的音樂信號、關于春季的歌曲、律動音樂等人力資源專家資源 教育專家、園藝專家、科學專家家長資源 根據現階段家長資源,邀請愿意為課程建設提供資源的家長給予支持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內驅力,幼兒會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根據資源管理員提供的“春季課程資源包”,在預設主題活動時,結合資源包的內容進行篩選,選擇適宜的課程資源。比如:利用堆肥桶進行堆肥,然后給花卉植物進行施肥等。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抓住契機,有效提問,及時記錄,從幼兒的視角關注、支持其學習與發展的需求,從而實現資源的動態調整,激發幼兒的探索創造力。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回歸生活,讓資源服務于幼兒,讓幼兒能夠運用多種感官,不斷獲得新的經驗與技能。
案例:從堆肥桶探秘引入蜜蜂話題
2022年春天,幼兒在種植區的小菜園里驚喜地發現小芽后,提出問題:“怎樣能夠讓小芽長得更高呢?”于是,幼兒開啟了“堆肥之旅”,從“哪些東西可以制作成肥料” “認識堆肥桶”“收集堆肥材料” “我是小小肥料師”等系列活動中,養成了自主探索的學習品質。在進行“堆肥桶”活動時,幼兒又驚喜地發現幾只蜜蜂在堆肥桶周邊飛來飛去,對于蜜蜂的突然出現,大部分幼兒既興奮又好奇,并提出問題:“堆肥桶旁邊為什么會有蜜蜂呢?”“蜜蜂不是喜歡采花蜜嗎?”“那它們到堆肥桶周圍又要干什么呢?”通過幼兒的提問,教師發現幼兒對于蜜蜂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于是,教師及時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實地觀察、求助成人、動手操作、反復體驗等多種方式,激發、支持和豐富幼兒對此興趣點進行深入研究,并引導幼兒自主記錄下所有問題,再運用多種手段收集蜜蜂的相關資源。

課程審議是幼兒園課程研究的重要方式,幼兒園的課程審議“以兒童為本”,力求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滿足幼兒興趣,讓課程更適合幼兒的發展。在進行“蜜蜂”主題課程開發之前,基于幼兒視角,追隨幼兒興趣點,連接幼兒原有的經驗,解讀未知經驗,聚焦以下問題“蜜蜂課程開發有哪些價值?蜜蜂是作為項目課程還是主題課程來進行開發與實施?”進行了層級審議,確定了蜜蜂課程開發的價值。
通過園級審議明確課程開發模式。突如其來的蜜蜂讓幼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為了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挖掘蜜蜂課程開發的價值,幼兒園邀請教研員、高校教師進行了園級審議,首先,從幼兒的興趣出發,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以及對3—6歲兒童的發展特點進行分析,認為蜜蜂活動符合幼兒經驗發展的需求,具有課程開發的價值。其次,討論了蜜蜂課程的開發模式,因安全問題,幼兒不能近距離接觸蜜蜂,不能實地參觀探索,所以不能作為項目課程開發;但蜜蜂又是幼兒身邊的資源,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符合當下季節主題課程開發的契機,為增強時效性,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蜜蜂可以作為一個主題活動開展。
通過班級審議明晰主題脈絡架構。針對幼兒看到蜜蜂之后展開的激烈討論,教師能夠及時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班級的三位教師首先審議幼兒的興趣是否能夠持續發展,再從幼兒的興趣、經驗出發,通過查閱書籍、網絡搜集有關蜜蜂的信息,利用談話活動,教師整理出問題清單,如:“蜜蜂的家在哪兒?”“蜜蜂有幾只腳?”“蜜蜂睡覺嗎? ”等一系列問題,教師與幼兒再次調整主題網絡圖,最后確定活動將圍繞蜜蜂的外觀、種類、行為和住所來展開。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會隨著幼兒興趣的深入和新發現的展開將信息融入討論中,并及時進行重新檢視、調整預先設計的主題網絡圖。例如:教師根據制訂的預設網絡圖,通過談話活動,了解幼兒對于蜜蜂已有初步的認識,大部分幼兒都具有蜜蜂有幾只腳,蜜蜂為何要蜇人的相關經驗,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教師在預設網絡圖的基礎上,刪減了蜜蜂外觀部分的內容。在課程探索的過程中,剛開始只是探討蜜蜂的生活習性,由于出現了蜂巢,教師發現幼兒的興趣點轉向了蜜蜂的住所、蜜蜂是怎么分工筑巢的等與蜂巢相關的問題。這個時候,教師將幼兒的興趣焦點圈出來,通過談話活動整理出幼兒想要了解的有關蜜蜂住所的問題清單,重新設計網絡圖,將預先設計的有關蜜蜂生活習性的活動刪除。根據幼兒的新發現,將增加探索蜜蜂如何分工筑巢的相關活動。

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實踐研究,幼兒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書本知識,而是在“人”與“資源”的對話中不斷進行有意義的課程活動。與此同時,課程資源觀也需要改變與更新,教師應不斷提升課程意識,以兒童為本,深入探討幼兒視角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在班本課程的開發建設中,教師要有高度的資源敏感度,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建立課程資源審議觀,將課程資源的利用轉化為課程行為,讓幼幼發生互動,助推每一個幼兒多元發展。
例如:幼兒第一次看過蜂巢之后,對于蜂巢的變化充滿了期待,于是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怎樣才能安全地觀察到蜂巢?多久觀察一次蜂巢?有的幼兒提出可以一周觀察一次,戴好頭盔保護自己;還有的幼兒提出讓保安爺爺幫我們看。教師追問:怎樣才能實現保安爺爺看到的我們也能夠看到呢?最終大家決定用錄制視頻的方式觀察。教師篩選幼兒園的人力資源,邀請園長爸爸穿戴好保護裝備進行視頻的錄制。通過多次對比,幼兒發現蜂巢的外觀有了很大的變化,并利用線圈本通過繪畫表征的方式記錄下來。接著幼兒又提出了問題:蜂巢是什么形狀的?蜂巢是用什么搭建的?教師發現幼兒對形狀與空間關系產生了學習的需求,于是在數學區投放了平面、立體的幾何圖形,并在建構區投放了蜂巢的圖片,支持幼兒的對建構的自主探究。在搭建蜂巢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在搭建技能上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加深了對蜂巢結構的認識。


陳鶴琴先生提出:“一日生活皆課程”。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皆是課程資源,教師要充分尊重、接納、支持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充分感受、親歷探究、不斷發現;教師要重點關注幼兒的想法和能力;關注幼兒的學習,使其在教師的支持下有觀察、感知、思考、表達、創造的能力。課程活動一定要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長遠的全面發展;既貼近幼兒在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從而讓幼兒的學習回歸生活,讓課程回歸到幼兒經驗。
案例:釀蜂蜜
園長爸爸將堆肥桶里的蜂巢收獲后,放在了展示櫥里讓幼兒觀察,幼兒通過觀察發現蜂巢里有很多黃色的物體,并圍繞新的發現開始討論,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觸摸、品嘗之后,了解到原來這就是蜂蜜。那怎樣將蜂巢里的蜂蜜變成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瓶裝蜂蜜呢?回到教室后,教師和幼兒共同觀看釀蜂蜜的視頻,并討論:如何釀蜂蜜,需要哪些工具?于是幼兒開始在幼兒園里尋找釀蜂蜜的工具,最后在廚房里找到了勺子、篩子等一系列工具。教師帶領幼兒兩兩合作,一個幼兒把蜂巢放到篩子里,另一個幼兒用勺子擠壓,蜂蜜就成功地流進了罐子里。最后幼兒將制作好的蜂蜜送給了教師和家長品嘗。

另外,幼兒通過觀察蜜蜂的工作和繁殖情況,進一步體會了蜜蜂的勤勞和快樂,也讓幼兒產生了體驗蜜蜂辛勤勞動的想法。為了支持幼兒的藝術表現和創造,教師在表演區提供歌曲《蜜蜂做工》、蜜蜂頭飾、表演服裝等支持幼兒自主表現和創造,鼓勵幼兒學習蜜蜂勤勞的精神。
陳鶴琴先生強調“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大自然是幼兒最真實、最豐富的學習環境,作為教師要善于觀察,有效整合園內已有的自然資源,再通過合理的利用,使幼兒園的課程真正以兒童為本,貼近幼兒的生活、興趣和需要,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時發現大自然的無窮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