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琴華 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教育發展中心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應讓兒童在與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讓他們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滿了神奇與美妙的感覺。大自然賦予人們諸多美好的感受與體驗,是幼兒探訪“春天的南京城”最好的課堂。南京人愛梅、植梅與賞梅自六朝至今不衰,愛梅的南京人把梅花選作南京的市花。探梅、賞梅作為南京的民俗,使得這座古城洋溢著濃郁的梅花情結。作為中國四大梅園之首——南京梅花山,便是南京的最佳賞梅之處。滿山的梅花開在樹枝上,花瓣擁著花蕊,美不勝收。紅梅朵朵、白梅片片,大紅、宮粉、紫紅、朱砂、青黃、綠白交相輝映,在枝頭吐露芬芳,微風拂過,暗香浮動,沁人心脾,使人沉醉,給梅花山景區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活力。游客們紛紛駐足觀賞、攝影留念。南京的幼兒園可以抓住梅花的盛開時節,憑著得天獨厚的地方資源,遵循幼兒發展規律和需要,預設和生成關于梅花主題的系列活動。
幼兒的經驗是通過與環境進行有意義的互動而來的,幼兒接觸的環境越寬廣,獲得的經驗也就越豐富,幼兒的學習就是他們自主探索的過程,也是資源不斷被開發和利用的過程。幼兒日常生活環境中蘊含豐富寶貴的課程資源,其能否被有效地捕捉、開發和利用,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關注幼兒的生活環境,用幼兒的視角去看待周圍的環境和資源。課程資源并不是發現即可,還需要教師對課程資源進行鑒別、開發與利用。教師要做好功課,要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把控這些資源存在的價值以及可能的發展機會。依據《指南》分析在這些資源中有可能引發的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從五大領域分析資源的價值,預設課程的發展線索,初步明晰發展目標,預設幼兒的發展。現將具體價值和發展點梳理如下:
為了充分挖掘梅花山的自然資源,創生更加豐富、生動、適宜、有效、有趣的課程,幼兒園開展了圍繞話題“邂逅梅花”的教研活動。通過研討,尋找并挖掘南京梅花山現有的資源及其教育價值,使整個梅花課程更具有整合性。結合《指南》的目標要求,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分別預設相關主題:“梅印象”“梅相約”“梅之樂”,以梅的外形為切入點,讓幼兒在觀察、制作、欣賞、表演中,初步感受家鄉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通過讓幼兒在與梅互動的過程中,用不同方式表現梅,萌發對美麗的家鄉的自豪感。通過深入挖掘“梅”本身的寓意和內涵,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梅所蘊含的美好品質,激發熱愛家鄉,保護自然生態的情感。

領域 一級目標 二級目標 教育建議健康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能在較熱或較冷的戶外環境中連續活動。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3—4歲能行走1公里左右;4—5歲能連續行走1.5公里左右;5—6歲能連續行走1.5公里以上。開展豐富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勵幼兒堅持下來,不怕累。3—4歲在公共場所走時,能向警察或有關人員說出自己和家長的名字、電話號碼等簡單信息;4—5歲知道簡單的求助方式;5—6歲能自覺遵守基本的安全規則和交通規則。1.結合生活實際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如:外出時,提醒幼兒要緊跟成人,不遠離成人的視線,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在河邊和馬路邊玩耍;要遵守交通規則等。2.幫助幼兒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識。3.教給幼兒簡單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如:記住自己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父母的姓名和單位,一旦走失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

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場感興趣。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和帶動幼兒。和幼兒一起發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和發現。科學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觀察,發現其明顯特征;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4—5歲)。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的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類能力。如:支持幼兒自發的觀察活動,對其發現表示贊賞。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并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觀察。引導幼兒在觀察和探索的基礎上,嘗試進行簡單的分類、概括。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場認識常見的動植物,能注意并發現周圍的動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如:和幼兒一起通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

科學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在欣賞自然界和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時,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征。1.和幼兒一起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如: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感受和欣賞美麗的景色和好聽的聲音。2.和幼兒一起發現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賞美。如:讓幼兒觀察常見動植物以及其他物體,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等描述它們美的方面,如顏色、形狀、形態等。社會 具有初步的歸屬感能說出自己家鄉所在地的省、市、縣(區)名稱,知道當地有代表性的物產或景觀。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如:和幼兒說一說或在地圖上找一找自己家所在的省、市、縣(區)名稱;和幼兒一起外出游玩,一起看有關的電視節目或畫報等;和他們一起收集有關家鄉、祖國各地的風景名勝、著名的建筑、獨特物產的圖片等,在觀看和欣賞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

語言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情感,能初步感受文學語言的美。引導幼兒感受文學作品的美。如: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欣賞或模仿文學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給幼兒讀書時,通過表情、動作和抑揚頓挫的聲音傳達書中的情緒情感,讓幼兒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藝術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3—4歲喜歡觀看花草樹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4—5歲在欣賞自然界和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時,關注其色彩、形態等特征;5—6歲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別人介紹所發現的美的事物。1.和幼兒一起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如:讓幼兒多接觸大自然,感受和欣賞美麗的景色和好聽的聲音;經常帶幼兒參觀園林、名勝古跡等人文景觀、講講有關的歷史故事、傳說,與幼兒一起討論和交流對美的感受。2.和幼兒一起發現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賞美。如:讓幼兒觀察常見動植物以及其他物體,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等描述它們美的方面,如顏色、形狀、形態等。
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資源特點,從集體活動、區域活動、自主游戲、戶外游戲、晨談、散步等一日活動的方方面面進行全面細致地課程審議,不同的領域在每個環節中如何體現等,進行了深入的預設探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以促進幼兒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為了探尋南京梅花山自然資源,可以攜家庭、社區力量開展豐富的梅花探究之旅。
活動前,我們充分借助各方資源,細致踩點布局,精細周密規劃,教師要對資源點行走的路線、蘊含的信息以及存在的價值進行前期的調查和分析。行走路線怎么走更科學合理,哪些地方存在有價值的資源,它們可能會給幼兒帶來哪些發展,進而更為精準地去分析資源點可能會給幼兒帶來哪些體驗的價值。制訂遠足活動方案和遠足安全預案,發動家長參與幼兒的遠足活動,開啟一場探梅之旅。帶領幼兒暢游生態自然中,感受梅花山生態的美,激發幼兒探究欲望,萌發熱愛梅花、家鄉的情感,讓自然資源轉換為幼兒無限延伸的經驗。
第一,圍繞資源進行多元化的經驗調查。
圍繞梅花山的資源點,在體驗前,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經驗調查,如分享交流、繪畫表征、問卷調查、個體訪談等。調查形式的多元既能夠包容同齡幼兒的個體差異,又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需求;既能夠了解個體情況,又能夠兼顧了解集體經驗。通過經驗調查更好地了解幼兒的經驗基礎和興趣需求:
(1)當下幼兒對資源點已經了解了哪些?在體驗前幼兒已經具備了怎樣的經驗基礎?
(2)幼兒在調查當中反映出他們還想了解什么或者做什么?
第二,基于調研制作個性化的體驗計劃。
自然體驗前一定要有個體的計劃,體驗中注重多元感受,體驗后務必要經驗交流。體驗課程一定是多次的互動,每個幼兒針對相同的資源點會表現出不同的興趣點和想要探尋的問題,教師可以針對個體幼兒的需求以小組或是個體的方式展開課程。幼兒圍繞“你最想做什么”“你想了解什么”等,做一份屬于自己的體驗計劃(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給自己定的體驗任務都是個性化的。比如在梅花山的體驗活動中,用游戲的方式繪制梅花尋寶圖,梅林巡走線路,通過仔細觀察對梅花進行基礎的品種分類;每個幼兒都準備了體驗計劃和任務卡,教師提前和幼兒交流,明確任務,讓他們尋找自己喜歡的“梅花”。
第三,帶著計劃進行深度化的現場體驗。
支持幼兒學會借助一些工具,去“記錄”自己在體驗現場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把現場當中自己體驗到的信息(感受、發現、問題或者思考等)及時記錄下來,以便后續與同伴的交流或繼續探索等。
第四,及時組織回顧互動式的分享交流。
重點關注的是體驗計劃的完成情況以及幼兒在現場當中是如何去體驗的,有何新發現。聚焦:一是體驗是否和計劃關聯;二是針對自己的體驗計劃,在現場是怎么做的;三是,有何發現或者問題。根據幼兒的交流分享,找尋課程的新的生發點。
附:課程“邂逅梅花”課程網絡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