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海虹 王海霞 江蘇省無錫市蘆莊實驗幼兒園
在一次幼兒自發組織的幼兒園戶外暢游日活動中,一同邀約“賽車”的幼兒帶著各式各樣的車,嘗試在塑膠場、磚塊地、石子路等不同場地上解鎖車的多種玩法。錚錚將他的遙控車開進了“嬉沙池”,邊開邊說:“我的車還能在沙地里開呢!”這一舉動立刻成為了幼兒關注的焦點,大家紛紛議論起來:“這也太酷了吧!”“我的車也能在沙地里開嗎?”“沙地里怎么玩車?”……對于已經積累了一定玩沙經驗的他們而言,和同伴協同在沙地里挑戰成為更有意義的事情。
一次玩車新場地的初體驗,一場同伴間的自然對話,大一班開啟了為期3周的幼兒自主探究活動。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與幼兒自然對話,營造合作探究、深入持續學習的自然游戲場地,鼓勵和支持幼兒組建“賽道探究組”“賽手訓練營”“創意景觀組”“廣告宣傳部”等多個項目研究小組,自定計劃、建構場景、合作舉辦一場沙地越野賽、分享體驗……在層層深入的課程實踐中,體驗創造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獲得多領域的發展。
(1)自然資源:大大小小的沙池,春天里的花草樹木。
(2)場地資源:泥土、草坪、鵝卵石等不同材質的路面,還有遮陽棚和桌椅。
(3)社會與人力資源:
建筑師:邀請幼兒園分部加固改造工地上的一名建筑設計師給幼兒做現場講解和指導。
家長:請家長提供相關圖書資料和網絡資料。
(4)信息資源:互動白板、手機、平板。
“沙地玩車”會是怎樣的一種新奇體驗呢?幼兒迫不及待地拿著自己的遙控車來到了沙池一探究竟。
有的車在沙地里時而急轉,時而騰空,沙子四處飛揚;有的車進了沙地卻動彈不得;還有的車車輪頻頻陷入沙地,甚至還遭遇了“撞車”事故……“新手小白”們的第一次“上路”,顯然不是那么順利(圖1、圖2)。

圖1

圖2
程程:為什么我的充電跑車在沙地里開不動?
洋洋:我的特技漂移車能變形和漂移,但輪子很容易被沙子卡住。
錚錚:我的遙控越野車就可以在沙地里隨便開!
遠遠:可是隨便開很容易撞車的。
馨馨:那我們可以設計路線啊。
“什么樣的車更適合在沙地里開?”“沙地里怎么玩車?設計什么樣的路線?”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幼兒。
通過小組團體討論、收集資料和觀察對比,幼兒發現賽車分為很多類型,有著大大車輪、高高車身的遙控越野車和特技漂移車更適合在沙地里開(圖3-圖5)。同時,他們查到的資料中顯示比賽有專門的賽道,基于以往沙子塑形的游戲經驗,幼兒提出了“在沙地里建一個賽車場”的游戲設想。

圖3

圖4

圖5
無論是享受在沙地里肆意馳騁的暢快野趣,還是研究沙地車的獨有特征,或是沙子“造路”的全新設想,都是幼兒愛玩天性的真情流露。
沙的柔軟可塑深深吸引著幼兒去玩耍探秘,也為沙地賽車場的建造提供了可能。幼兒心目中的沙地賽車場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第一次嘗試】各自為營,首戰失利
幼兒分頭行動,各式各樣的賽車場圖紙誕生了(圖6),但當他們來到沙池,這么多張圖紙,應該按照哪一個設計來修建呢?游戲分享中,幼兒對今天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圖6
錚錚:我們的設計圖都太復雜,而且太多了,我都不知道看誰的了。
洋洋:我們應該分組設計,最后選出最適合的。
小宇:對,還要有分工,可以分幾個小組,一組畫設計圖,一組去修建賽道,有賽車的小朋友可以先練車。
【第二次嘗試】分工合作,小有收獲
通過集體討論,幼兒總結了首次失敗的原因:設計圖太復雜;缺少分工合作。經過一番商議,他們決定分成三個小隊:設計小分隊、施工小分隊和賽車小分隊,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隊伍加入。
設計小分隊負責畫圖紙,直線或曲線的賽道躍然紙上;施工小分隊憑借豐富的建構經驗,很快將這幾條線路修建成功;賽車小分隊也傳來了順利通車的好消息(圖7)。第二次行動的順利開工,小有收獲,于是幼兒又悄悄商量著玩點不一樣的。

圖7
【第三次】賽道升級,點燃熱情
“還有更高難度的賽道嗎?我們想試一試。”賽車小分隊的幼兒商量著玩點更具挑戰、更加刺激的。在這片小小的嬉沙池里,又會有哪些賽道出現呢?經過調查,新的設想出現了:
錚錚:我們可以設計不同坡度的賽道呀!沖上去肯定很刺激。
馨馨:對,還有隧道、高架、盤山公路……
洋洋:我和爸爸查了資料,專業的賽車場上所有的路線都是連起來的,有起點,還有終點,我們也可以把所有賽道連接起來。
面對“如何修建更有挑戰的賽道”,幼兒通過查找資料、集體討論分享等多途徑獲取經驗,帶來了新的創意和靈感。瞧!幼兒的游戲熱情被點燃,賽道的組合連接、變化的路線設計,連環坡道、盤山公路等越來越多酷炫的賽道展現在我們面前,賽車場正在幼兒的不斷合作、努力下一步步實現升級迭代(圖8)。
我們不斷追隨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新發現”“新問題”“新需求”,當幼兒對建造隧道產生濃厚興趣時,我們看到新的學習正在悄然萌芽。
探秘一:輪胎隧道
有的幼兒覺得圓圓的輪胎跟隧道洞口的造型相似,便找來了體育游戲常玩的輪胎,將輪胎底部埋進沙里,再將沙填平固定輪胎,輪胎隧道就誕生了(圖9-圖11)。

圖9

圖10

圖11
探秘二:沙洞隧道
還有的幼兒嘗試用沙堆成山的造型后再挖洞,然而挖洞過程中沙子反復坍塌讓他們倍感沮喪,連連發出疑問:“為什么我們的隧道總是會塌呢?”
于是,一場現場集體討論緊急召開:
涵涵:無論我多加水還是少加水,沙子都很不牢固。
杰杰:我發現洞挖得越大,隧道越容易塌。
教師:那你們知道生活中的隧道是怎么挖的嗎?
討論后,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加入到了收集隧道資料的活動中來。杰杰的爸爸媽媽帶著杰杰去實地打卡了生活中的隧道;骉骉和爸爸查閱了建隧道的視頻;涵涵帶來了繪本《挖隧道》,他們聚在一起交流著自己的新發現(圖12)。

圖12
恰逢幼兒園分部加固改造,我們又決定尋求工地上的建筑師叔叔來幫助。建筑師叔叔受邀來到游戲現場,一邊解說一邊向幼兒演示著如何利用支架來建造隧道。通過叔叔的專業講解,幼兒了解到:在建造隧道時通常會使用一個比較堅硬的支架來進行隧道內壁的支撐,有了支架的保護,隧道就不容易坍塌了(圖13)。

圖13
杰杰:叔叔,哪些材料可以做支架呢?
錚錚:隧道的支架應該怎么搭?
叔叔:支架必須是鏤空的,且比較堅硬,可以是現成的,也可以用磚塊、木塊等材料搭出造型。你們可以找一找幼兒園里有沒有合適的材料。
幼兒自由分組,在園內尋找合適的支架材料:磚塊、積木、木板等,通過設計圖紙和反復嘗試,搭建隧道支架,然后用沙子進行掩埋、壓實,最后再小心地進行掏空。果然,有了支架支撐的沙子變得更堅固,沒有坍塌。由此,幼兒獲得極大的愉悅感、樂趣感、成就感,建立起“我樂、我能、我行”的自我認知(圖14-圖16)。

圖14

圖15

圖16
組隊比賽的聲浪越來越高,舉辦一場沙地賽車比賽成為幼兒新的愿望。“沙地里的賽車比賽是什么樣的?需要準備什么?比賽規則是怎么樣的?”新一輪的探究熱潮已然開啟。
調查發現:沙地里經常舉辦的是沙地越野賽,賽程很長,由多個路段組成。幼兒便為比賽取名為“蘆幼沙地越野拉力賽”,并組建了“賽道升級組”和“創意景觀組”,對比賽場上的賽道再一次進行了升級。
在練車的過程中,幼兒又發現了很多與賽車有關的新“職業”,比如駕校教練、裁判、賽車維修工、啦啦隊等,于是“賽手訓練營”“檢修小分隊”“廣告宣傳部”等項目小隊也隨之誕生。在層層遞進的游戲中,我們驚喜地看到了幼兒從“新手小白”到“經驗能手”的能力轉變(圖17)。

圖17
賽道準備就緒,賽車手準備就緒,啦啦隊準備就緒,還等什么?“蘆幼沙地越野拉力賽”正式開始啦,快來圍觀我們的精彩瞬間(圖18、圖19)!

圖18

圖19
1.共生長——實現師幼生命“同向并行”。
看見兒童的生長: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沙地賽車場的多個設計出爐、多個問題解決、多個故事發生,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推進活動發展。他們親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沙地賽車場”建構,彎道、山坡、隧道、盤山公路、下沉式環島、沙漠景觀帶……這些變化逐漸點亮了整個“嬉沙池”。他們舉辦一場賽車比賽,自由分配角色,施工隊、賽車手、教練、廣告宣傳、場景布置……多種體驗完美融合,賽車場成為“網紅打卡點”。幼兒在積極探究和多元表達中發現美好、深度學習、自由生長。
浸潤教師的生長:教師是強有力的支持者、合作者,當看到幼兒討論場地的布局、探索賽道的設置、分組完成各項挑戰、運用資源潛心學習時作為與幼兒共同生活的教師,不僅提供豐富的環境資源,還不斷引導幼兒思考與探索,幫助兒發揮無限潛能。
轉變理念——賦予兒童權利、傾聽兒童心聲、構建自由空間、支持探索材料……從傳統的“領著幼兒走”到“跟著幼兒走”。
共尋路徑——在與幼兒共建課程的過程中,觀察和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通過“經驗共享、環境共創、資源共尋、課程共研、成果共悅”的路徑為幼兒發展鑄就更多精彩。在行動研究中真正實現師幼之間的同向并行。
2.四協同——營造多方協同“教育生態”。
打破壁壘,向多元參與拓展,形成教師—同伴—社區—家庭合作的“四位一體”協同支持機制。通過學習資源共建、支持策略架構、現場問題互動,教師、同伴、建筑設計師、爸爸媽媽的“互學互助互伴”呈現出了融入式、嵌入式、匯聚式的共同參與協同游戲與學習的教育生態。聚沙成塔,推動沙與課程鏈接的更多可能性,建立有效路徑,實現了外部支持和內部發力的融通,從而讓兒童感受沙的力量、滋養兒童心靈、凸顯兒童意義。
3.可持續——不斷激活課程“生長節點”。
為期3周的“沙地玩車記”課程探索并未畫上句號,依據目標、兒童經驗、本土資源,源于生活,歸于童心,它將成為可持續的不斷生長的課程實踐活動。持續捕捉“駐足探索”的信號,優化、改造具有可持續性的環境,我們堅信沙池賽車場還會有很多種可能;持續主動對話,回應幼兒當下需求,借助沙地資源持續探究,推動各類學習共同體的參與、思考與合作,我們堅信多種表達將會碰撞出更多的課程故事;持續暢“研”,聚焦幼兒主張的過程中,教師把游戲精神、游戲理念自然滲透到沙的課程實施活動之中,不斷探索、解決問題、持續創造,激活課程中一個又一個生長節點。
無錫市蘆莊實驗幼兒園簡介
無錫市蘆莊實驗幼兒園創辦于1995年9月,位于梁溪區老城區中心,是梁溪區教育局直屬公辦園,2005年被評為江蘇省示范性實驗幼兒園。幼兒園以“回歸兒童,讓每一個生命自由舒展”為辦園宗旨,潛心育人,賦予一景一物,一墻一欄的“向陽而上”向日葵文化氣息和育人氛圍,室內環境凸顯多元開放,戶外自然本真,室內外融通互動,構建出了兒童游戲和學習的理想生活樂園。
幼兒園以“兒童發展”為主旨,以“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為雙翼,以“師幼共生”為引擎,在長期秉持追尋適宜每一個幼兒發展的道路上逐漸形成以“沙”為介質的“聚沙成塔”園本課程特色。同時以省、市多個研究課題的推進為抓手,一條“玩沙”鏈接多條“項目研究之旅”。勇于創新,善于探索,積極構建沙趣課程文化,呈現出園所文化暖生長、教育科研顯特色、教師素養助提升、幼兒發展呈個性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