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 靜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確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脫離生活,以書本為中心的教育。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現實的教科書,自然中美好的事物給幼兒以多姿多彩的視覺熏陶,是幼兒樂趣的源泉所在。小花園不僅是幼兒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是一本百科全書。充分挖掘小花園的教育價值,讓幼兒融入自然,讓教育走進生活。
實錄一:初識石榴
在“多彩的秋天”活動開始前,我帶著幼兒去幼兒園的小花園“尋找秋天”,讓每個幼兒用手中的小畫板,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回到教室看了幼兒們的記錄單,我驚喜地發現,他們都對花園里的一棵石榴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了持續“石榴樹”的話題,我提出“我們是不是再去一次小花園,去和石榴樹來個親密接觸?”幼兒聽了,紛紛舉手贊成,歡呼雀躍。于是,生成活動“花園里的石榴樹”就孕育而生了。
迎著秋日暖陽,我們又一次到了小花園,再次觀察石榴樹。“老師,這些石榴看起來像一個個小燈籠,又像一個個氣球。”“為什么有的石榴紅,有的石榴綠?”“這些石榴摸起來是軟的還是硬的?”……幼兒好奇地問著。我摘了幾個石榴帶回了教室,投放到科學區,供幼兒觀察。
將石榴投入后,往日冷清的科學區一下子熱鬧起來。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的方式,與同伴交流著自己的發現與認識,并進行分享。我組織開展“認識石榴”集體活動,讓幼兒對石榴的外形特征和內部構造有了初步了解。“認識石榴”集體活動結束后,我將石榴又放進了美工區。幼兒有的用畫筆畫出大大的石榴,有的用手指點畫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石榴籽,有的用彩色油泥捏出飽滿的大石榴。幾天下來,幼兒創作出了各種有關石榴的美工作品。
實錄二:采摘石榴
過了幾天,浩浩興奮地告訴我:“老師,我昨天放學經過小花園,爸爸說石榴成熟了,可以采摘了。”于是,我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全班幼兒,大家迫不及待地要去摘石榴。
我帶領幼兒來到小花園,幼兒望著又大又紅的石榴可興奮了,可是問題來了——石榴長在高高的樹上,怎么摘呢?有的幼兒說可以跳起來摘,可是夠不著;有的幼兒說,可以爬上樹摘,但是他們爬不上去;有的幼兒說,可以將石榴搖下來,但是他們搖了半天,石榴樹紋絲不動。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浩浩說:“我們可以利用工具摘石榴!”于是,我引導幼兒討論:摘石榴可以用哪些工具?“可以準備梯子,我們爬上去摘石榴。”“可以準備竹竿將石榴打下來。”“可以準備剪刀,這樣摘起來省力氣。”“要準備一個籃子,不然摘的石榴沒地方放。”……大家的辦法真多!
于是,幼兒分頭行動。有的從晨間鍛煉區域抬來了梯子,有的去保安室借來了竹竿,有的向廚房阿姨借了籃子,有的去美工區取了剪刀。接下來,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有的負責爬梯子摘石榴,有的負責扶穩梯子,有的負責用竹竿打石榴,還有的負責撿地上的石榴。活動整整持續了四十分鐘,幼兒的情緒高漲。看著籃子里滿滿的石榴,豐收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實錄三:品嘗石榴
幼兒興高采烈地把石榴運回了教室,并用清水洗凈了石榴,期盼已久的“石榴品嘗會”就要開始了。大家圍坐在桌邊,一人一個石榴,可是怎么吃呢?浩浩一拍小腦袋:“我有好辦法!”他從生活區拿來了小刀,一刀切下去,石榴被分成了兩半。幼兒終于可以品嘗到勞動的果實了,他們將石榴籽一顆顆像珍寶一樣取出,開心地放進嘴里。
“咦!怎么是酸的!”“老師,石榴好難吃啊!”……幼兒紛紛訴苦。我一嘗,一股酸味充斥著我的味蕾。對啊,看上去紅彤彤、熟透了的石榴怎么是酸的?我讓幼兒把石榴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分析。“我媽媽說石榴酸是因為土壤缺少肥料的原因。”“我爸爸說是雨水太多的原因。”“我覺得是陽光照射少的原因。”……第二天集體活動時,幼兒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究竟誰說得對呢?幼兒請教幼兒園里的“種植能手”趙老師。趙老師耐心地告訴他們,好的石榴品種必須嫁接才行,就是把甜石榴樹的枝芽,接到幼兒園石榴樹的莖上,然后長出一株新的枝條,這樣接出來的石榴就甜美了。即使用甜石榴的種子播種,長出來的多半也是酸石榴,這和土壤或栽培方式無關。于是,新的活動又產生了,大家商量著下周和趙老師一起去花園給石榴樹嫁接。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看出,花園里的石榴樹引起了幼兒的探索興趣。例如,在幼兒認識石榴過程中,教師利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畫一畫、嘗一嘗等方法,充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然后,教師提出一些目標和問題,一步步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帶領他們踏上科學探索的旅程。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會遇到各種挑戰與困難,并學會運用工具進行觀察、探索和實踐。幼兒在探究過程中能夠將新知識和舊知識有機結合,運用適宜的材料和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要以愉悅而平和的心態對待每個幼兒,針對幼兒的表現進行反饋和反思,并對幼兒所需及時給予引導和支持。例如,活動中如何利用工具采摘石榴、如何利用工具打開石榴,這些對幼兒來說都具有挑戰性。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支持者,要引導幼兒利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放手讓幼兒自己嘗試,相信幼兒有能力進行選擇和自我修正。幼兒的世界沒有對與錯,每一次觀察都會對已有經驗進行回顧,并在心里產生疑問,在探索中找到答案。例如,在石榴為什么是酸的問題上,我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討論、尋求答案,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認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