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俊玨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良好的德育不但對幼兒有育德功能,促進幼兒成長,而且通過育人發揮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發展?!弊鳛閷W校教育起點的幼兒教育,因其施教對象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殊性,將德育滲透進五大領域,為幼兒奠定發展的基礎。
幼兒處在品德發展的孕育期,可塑性強。如果教師不具備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很可能就會錯失很多轉瞬即逝的教育良機。一段時間,班上的積塑玩具在悄無聲息地減少。我觀察幾次,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發現真相。于是,我悄悄地讓幾個幼兒當我的“臨時小眼睛”。結果,有一個幼兒當天就告訴我一個小秘密——是東東拿走的。在晨間談話中,班級的話題就成了“幼兒園的玩具能不能帶回家”。大家紛紛舉手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我看到“犯錯”的東東坐在小椅子上,一聲不吭。
目前,幼兒園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學,基本方法是說服教育法。第一步,我采用的是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德育方法。基于兒童心理學理論,該年齡階段的幼兒心理需求是滿足個體的“快樂原則”,道德認識水平較低。此時,第一步的鋪設起了一些作用,但是效果還遠遠不夠。換句話說,東東并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么錯誤,玩具的吸引力遠遠大于其他因素。
第二步,我在上午的游戲時間里增設了整理玩具筐的環節,進一步觀察東東的反應。這一次,我特意安排幾個幼兒和東東一起整理。如果東東被選中,他的反應應該是很積極的。但是這一次,他看起來有些不知所措。在整個整理過程中,他有些心不在焉,和他合作整理的幼兒較多地承擔了任務。第二步的再現情境喚起了東東的回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與教師所倡導的行為不一致時,出現了矛盾心理,從而導致情緒有些反常。
第三步,我在下午的游戲時間組織了一個很特別的游戲,叫“猜猜我藏起來幾個”,運用的游戲材料就是玩具筐里的玩具。在游戲中,幼兒把玩具藏在自己的小口袋里,然后互相猜一猜,最后分別掏出自己的玩具,看看對方有沒有猜對。東東的玩伴是紅紅,個性外向活潑。她看見東東磨磨蹭蹭就是不掏口袋時,立刻靠近幫他把玩具拿了出來。“哇!東東,你拿了這么多呀?”沒等東東反應過來,紅紅就已經開始數了。我看見東東站在那里,似乎有點愣愣的。幼兒的行為在教師特別設置的游戲中得到糾正,但是很明顯,這不是他自愿的,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導致幼兒的道德水平并不如成人所期望的那樣能夠清晰地區分自己和集體兩個概念。所以,東東只會感覺到“失去”。
第四步,個別教育的運用是德育的常見方法。個別教育的成功與否與教師的素養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幼兒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愛,才會交出真心。憑借對東東的了解程度,我靜靜地陪他坐在小椅子上。等到他完全放松了,我才開始與他交談,肯定他的長處,同時說出對他的期待。

德育是一種無聲的心靈傳遞,是只能在一個自尊自信的幼兒身上發展起來的,絕對不是用打壓的方式就可以實現的。換言之,實施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就是“愛的教育”,所以,我們應該讓教育過程充滿愛。
多年的一線幼教經驗給我的啟示: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僅依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原生態教育的大力參與。與有效的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接近于原生態教育。
雖然,原生態教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不強,但是它善于化整為零,將長遠的教育目標融合在日常的生活點滴中,在看似不經意的多次行為練習中,不斷強化有效經驗,讓幼兒在無意中習得。
前不久,班上發生了這樣一件小事。正值幼兒離園時,家長陸續來園,許多幼兒也像往常一樣站在門口。過了一會兒,幼兒陸續被家長接走了。這時,我發現唯一沒有被接走的妞妞站在原地皺著眉頭,眼睛一直望著門外的路口。我正想去安慰時,她突然朝門口飛奔過去,我抬頭望去,原來是她媽媽來接她了??墒牵c此同時,她將拿在手里的繪本朝媽媽腳上一扔,還氣鼓鼓地發出一聲“哼”。媽媽看見了,絲毫沒有生氣的樣子,而是彎下腰,笑嘻嘻地把地上的繪本輕輕撿起。
家長在愛幼兒的同時,應該讓幼兒學會關心別人,體諒別人。只有學會愛別人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愛。這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實能影響幼兒的成長和人格。家長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對幼兒進行教育和開導,使幼兒能夠理解家長的付出。同時,家長也應該讓幼兒了解付出背后的辛苦,不能讓幼兒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
家長要幫助幼兒學會關心別人,首先從關心家人、關心家庭開始,應多鼓勵幼兒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幼兒體會家長的辛苦,從而懂得感恩,更加尊敬父母。當然,家長要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
這些幼兒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久而久之,教育就會起作用。家長還要尊重幼兒,把幼兒看成獨立的個體。家長有時要征求幼兒的意見,讓幼兒有機會發表自己潛移默化的看法,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員,從而培養其家庭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