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鈞
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僅僅依靠學校教育,顯然無法順利完成重任,家庭與社區的參與,將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學生為核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共同目標,家校雙向互動,社區共同合作的多維度育人模式將成為主流?!都彝ソ逃龠M法》的頒布,為更好地創新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實施保障。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學校承擔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我們學校結合山區縣實際,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開設家長學校,加強家庭教育理念引導
許多家長并未參加過系統的家庭教育培訓與指導,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更談不上結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家庭環境、成長經歷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在當前專業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未能普及的情況下,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理應主動承擔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責任。
為轉變學生家長和社區群眾對家庭教育的認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多年來,我們堅持利用家委會平臺,開設家長學校,面對不同家長群體,分期分批針對班級會長、家委成員、家長代表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分社區進行培訓,甚至把家長學校的指導對象延伸到周邊學區的青年家長和婦女組織,帶領社區群眾和學生家長認真學習《家庭教育促進法》,轉變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長學?!睅熧Y主要來自于三方面。一是學校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他們教育經驗豐富,教育理論水平高,接觸過許多不同個性和特殊性格的學生,也接觸過不同職業、不同教育背景的家長,教育案例真實感人,有比較好的指導效果。二是部分優秀家長代表。他們有同樣成功、但不同方法渠道的家庭教育案例,他們的經驗比較容易使人產生共鳴,對家長來說,也更容易產生相似的情感體驗,獲得有效的教育經驗。三是縣內外家庭教育專家。他們對家庭教育進行過深入研究,理論水平高,也有不同類型的研究案例,能夠深入淺出地闡述“應該如何做”和“為什么這樣做”的道理。
二、完善家委機構,搭建家校共學共育平臺
五華山區,許多家長外出務工經商,導致山區學校留守兒童多,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如何有效結合,成為老大難的問題。為更好地建立家校溝通網絡,搭建家校共學共育平臺,我們與東莞家庭教育專家多次交流,請他們做講座;召開行政會、教師會,明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共識;還對全體班主任進行了“家委會機構建設與家委工作指導”的培訓。然后,我們通過召開家長代表會,征求意見,征集建議;接著,召開全校學生家長會,對家長進行動員和培訓,指導各班家委會成立班級家委會,選舉班級家委會委員和會長;最后,召集班級會長,選舉校級家委機構,為全體校級家委頒發聘書,同時,進行家委工作培訓,開拓校級家委和班級家委的工作思路。
三、創新活動形式,形成積極互動教育氛圍
(一)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
開學初,我們就向家長發放了《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問卷》,從家長的職業、文化程度、教育觀念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讓家長清楚了解自己的教育方式;利用家庭教育專題培訓會,讓家長形成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成才觀;開通學校網站,專門設立家教欄目,開通微信公眾平臺,開辟了向家長、社會介紹宣傳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新途徑。家長和學校、教師共同做出利于學生成長、全面發展的決定,共同為學校發展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有效提升育人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創新家校溝通渠道,利用網絡、社區平臺搭建共育橋梁
學校打破傳統的家訪方式,利用網絡、社區平臺等多種渠道搭建共育橋梁,從而更及時有效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當班內學生出現問題時,班主任及時通過電話、微信家訪,深入了解家長的職業、閱歷、經濟、文化素質、思想修養、性格脾氣等方面的情況,并做好記錄,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詳細了解和具體分析;根據家長的精神狀態、身體情況、家庭氣氛等條件,隨機應變地調動訪談方式和內容。
學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校園網站設立家校合作共育專欄,向家長推送學校相關政策、活動專題、家庭教育相關知識,引導家長與家長、教師和家長在智慧校園平臺上充分溝通交流,大力提升網絡服務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學校還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和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服務平臺,拓展家校共育的信息服務渠道,為家長提供便捷的、個性化的指導服務。
四、結語
家校和諧共育,是多部門協同、多因素影響促成的,健全的家校共育機制是立德樹人的“助力器”。學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順應時代要求,拓寬教育渠道,不斷創新家庭教育指導形式和家校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可.我國小學階段家校合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8:5-7.
[2]楊天平,孫孝花.近20年來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角色[J].學術研究,2007(2):149-150.
[3]何祥國.新形勢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作者單位:廣東五華縣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