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
親愛的女兒:
明天你就18歲啦,祝你生日快樂!
我們好久沒有以這樣的方式聊天了。上一次寫信,還是你高二時我與你聊葦岸的書。一轉眼,你都讀大學了。時光飛快,每次我下鄉路過管阮村,腦海中總浮現出你小時候在這里游玩的情景——野草,油菜花,寬闊的河流,和煦的春風,扎著馬尾辮蹦蹦跳跳的小姑娘……汽車疾馳而過,就如你的童年、我的青春倏忽而逝。
每年到你生日這天,點上蠟燭,往事在眼前一幕幕回放。有時想,會不會存在一個平行時空,過去的時光還停留在那里,只不過我們順著時間的河流而下,卻無法回頭,無法再有交集。如果有機會回去,我真想再看一看——
你出生的那一刻,我小心地從護士手里接過你,你睜著清澈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讓我的心都融化了;
三個月的你睡在搖床上,快活地啃自己的手指,有人來逗你,你就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在外婆家,你坐在學步車里,快活地跑來跑去,突然湊到我面前喊了聲“爸爸”;
周末,我們跑遍了鄉下的樹林,在林間,斑駁的陽光照在身上,你在尋找自己的樹,回來的路上,你坐在電動車前面小聲唱《小白象》;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回溯過去,你如恩德筆下的犟龜,上了路,天天走,度過中國式小學、初中、高中,翻過題山,渡過考海。煩惱與擔憂常在,掌聲與鮮花偶至。你終于迎來生命中的慶典。
6月9日,你走出考場的那一刻,我和媽媽帶著鮮花去接你,內心無比激動,就好像聽到小鳥振翅的聲音。那一晚,我久久未眠,穿越午夜之門寫下《今天,你趟過高考這條河》:
……今天,你趟過高考這條河/拋開繩索升起船帆/遭遇信風、探索與發現/勇敢地乘風破浪/我們沒有別的祈求/只有滿心的歡喜與祝福/目送你繼續帶著夢想與勇氣出發/跨越一座座山 渡過一條條河/一直駛向幸福的彼岸。
是的,只有滿心的歡喜與祝福。
高中這三年真不容易啊,課業繁重,“壓力山大”,再加上疫情肆虐。成績起起伏伏,疫情反反復復,心情浮浮沉沉。翻看日記,關于你的點點滴滴,主要是周考、心情及身體狀況,無一不令人操心。高考前兩個月因本地出現陽性,你們高三學生被迫封校五天。你第一次獨自邊學習邊照顧自己。學校居住環境不好,時間太緊張,人很辛苦。
好在一切都熬過來了。
高二文理分班,我們勸你選擇文科,你卻選擇了理科,在數學和物理學習之路上一直踉踉蹌蹌。在教育上,我和媽媽比較順其自然和尊重個性。從小你學畫畫、書法、乒乓球等,更多是隨你的興致,沒有讓你有意識地堅持下去。讀初中后,應試壓力撲面而來,大量的作業、練習,也不忍心督促你讀許多課外書。你讀初二后,我開專欄與你聊書,斷斷續續聊了40多本,你也只讀過一小部分。
高考出成績后填志愿,我們傾聽并尊重你的心聲。你選擇了師范專業,不知道是否受我們的影響。你的奶奶、爸爸、媽媽在小學辛勤工作一輩子,你耳濡目染,或多或少了解到這個職業的甘苦;你選擇了文學專業,與世界上那些優美深邃的文字打交道,是多么愜意的事啊!文學就是人生,文學讓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的風景,體驗另一種美好的生活,它能給予你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一個專注于讀書教書的專業,一個能將志趣、職業、閑暇高度整合的專業。我們認可你的選擇,也很欣慰。
人生就是一場接一場的考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你明天18歲了,更應該學會自己去選擇、面對、承擔。不管是專業、職業,還是將來的婚姻,都要細細思量,認真考量。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機會,也不輕易許下一個承諾。
黃菡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說:“身為女嬰,你出生時要割斷依賴于我的生物臍帶;身為成人,十八歲時要割斷依賴于父母的心理臍帶;身為女人,你始終別忘了割斷依賴于男人的文化臍帶。”
這世界并不完美。作為一個女性,你將來在生活中可能會遭遇性別偏見或不公正的對待,會面臨一些重大的人生關口,我希望你有頭腦有能力去抉擇。《始于極限》一書中說,如今的女性不必依賴男性,也可以追求自身利益。她們不必期望男人說出“我想給你幸福”“我會一輩子保護你”之類的話,而可以抬頭挺胸地說:“自己的幸福自己爭取!”
記住,任何時候都要看重自己,自己的幸福自己爭取,不要將它寄托在虛無縹緲的人和事上。你還記得嗎?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白龍跟小千說:“以后還有很漫長很漫長的路途,都要一個人走完。都要靠自己,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而不是依靠誰。”
目前你讀大一,我希望你對自己的未來有個規劃,有個愿景,不要心想著混個文憑就行了。有些同學到了大學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得過且過,靠游戲、追劇和刷刷短視頻打發時光,我認為是非常可惜的。
華東師大劉擎教授發現他的學生閱讀能力下降了,他們把大量時間花在瀏覽社交媒體上,被網絡上的信息、資訊、笑話、段子、短視頻帶著走。劉教授認為,這會導致成年人的“童稚化”。童稚化的標志在于我們不太能夠延遲滿足,只會沉溺于大量的好玩的資訊。
當然這種碎片化的閱讀能讓我們與時代更加緊密地關聯,讓我們見多識廣,但是任何一種成長都需要一種深長緩慢的閱讀,需要一種長程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短平快的即興滿足。
我希望你遠離碎片化閱讀,多讀點書,不只是為了學位和學歷——那是持續不斷的自我教育,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讀書能尋找和構建我們與世界的聯系,能幫我們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安身立命。作家茨威格說,一個喜歡自由而獨立閱讀的人,是最難被征服的,這才是閱讀的真正意義——精神自治。
所以,我希望你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將寶貴的時光花在自己的精神成長上。不要過多地停留在物質享受層面。這是你人生第一次重要選擇,明確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要力爭將之發展為終生的志趣。人能擁有自己的志趣,孜孜以求,樂在其中,怎么會不快樂、不幸福呢?因此,大學期間用功讀書尤為重要。我鄭重提醒你,鄭重建議你,不可丟了中學時代的勤奮刻苦精神,要使之成為自己的習慣或生活方式,正如孔子所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當然,也不要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多抽空交交朋友,多出去逛逛。學生活比拿文憑要難。要懂得過快快樂樂的生活,要會過各種不同的生活。我和媽媽都沒有機會在大學里學習與生活。我們那個時代,接受的教育還停留在諸多不自由的狀態。相較而言,你的大學生活多元而自由,你要擁有開放的胸襟與探索的精神,去辨別這個世界的善與惡,真與偽。
不要怕遇到棘手的事。人在事上練,事情越難辦越能鍛煉自己。很多時候,你并不能控制事情的發生,只能控制自己的反應。魏智淵老師說,掌控情緒,掌控事務,最重要的練習或許是忍受——忍受挫折,忍受失敗,忍受偶爾的無能為力。要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會在時間中緩解或解決,直到新的問題不斷地涌現。你不要幻想有一個沒有問題、能力完全可以輕松駕馭的時刻。
這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壞,很多東西并不能用好與壞來形容,就如顏色并非只有黑與白,黑白之間還有漫長的灰色地帶。人總會遇到一些好事和一些壞事,好事要承受得起,壞事也要承受得住。做人要開開心心,坦坦蕩蕩。努力很重要,但有時努力未必會有很好的回報,我希望你明白這一點。
今天在飯桌上,你談到如今許多人好像無須“養兒防老”。是的,我和媽媽都有養老金、保險等,不會成為你經濟上的負擔,當然你也不會有這個思想包袱。我們生你養你是源自一種本能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不會給你增加壓力。要你好好學習、進取向上,不是因為我們有所求,而是希望你將來有能力幸福。我們愛你,你生活幸福就是我們此生最大的滿足,一如普希金詩中的美好祝福:
愿你的未來純凈明朗,
像你此刻的可愛目光,
在世間美好的命運中,
愿你的命運美好歡暢。
老爸
2023年2月10日
(作者單位:江蘇興化市新生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